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3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6)

1.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外臺。古今錄驗。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

於本方中。加桂心生薑。

杏子湯方(〔原注〕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沈〕脈浮者。邪居氣分而屬肺。詳杏子湯。必以杏子為君。而杏乃專瀉肺氣。使肺氣通調。邪去而腫自退。方雖遺失。意想可知也。

〔魏〕余謂浮者為風。仲景自言其證矣。杏子湯之方。內水濕而外風寒。其挾熱者。可以用麻杏甘石也。如不挾熱者。莫妙於前言甘草麻黃湯。加杏子。今謂之三拗湯矣。

案金鑑載杏子湯。即麻黃甘草杏仁三味。蓋依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原注〕方見消渴中。)

〔尤〕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陽。不行於四肢也。此厥之成於水者。去其水則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屬。助其內伏之陽也。蒲灰散義見前。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身體腫。脈經。千金。作身體洪腫而渴。脈經注云。一作不渴。沉下。外臺有也字。脈經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趙本柏作藥。非。)

〔尤〕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內遏熱氣。熱被水遏。水與熱得。交蒸互郁。汗液則黃。按前第二條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第四條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此云。黃汗之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後又云。劇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後之不侔也。豈新久微甚之辨歟。夫病邪初受。其未郁為熱者。則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鬱久而熱甚者。則身熱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鑑〕黃耆桂枝。解肌邪以固衛氣。芍藥苦酒。止汗液以攝營氣。營衛調和。其病已矣。李升璽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醫燈續焰云。黃汗一證。仲景金匱要略。收入水氣病中。其主治與治疸。亦自懸絕。後人以其汗黃。遂列為五疸之一。實非疸也。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備急。張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範汪。經心錄同。)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原注〕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外臺云。阻一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

白話文: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外台、古今錄驗記載的麻黃湯,用於治療風水病,症狀為全身面目浮腫,腰背牽引疼痛至大腿,不能進食。此方中可加入桂枝和生薑。

杏子湯方(原文未見,可能指的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沈某說:脈象浮者,邪氣在氣分,屬於肺經。詳閱杏子湯方,杏仁必為君藥,因杏仁專瀉肺氣,使肺氣通調,邪氣去除,腫脹自然消退。雖然方劑失傳,但其用意可想而知。

魏某說:我認為脈象浮者是風邪。張仲景已詳細描述其症狀。杏子湯方,針對內有水濕,外有風寒的病症。若兼有熱邪,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若無熱邪,則以甘草麻黃湯加杏仁最佳,此方現稱三拗湯。

案:金鑑所載杏子湯,即麻黃、甘草、杏仁三味,大概是根據魏氏註解而來。

厥逆而皮膚浮腫者,用蒲灰散主治。(方劑見於消渴篇)

尤某說:厥逆而皮膚浮腫,是水邪外盛,阻隔了體內陽氣,陽氣不能運行於四肢。這是水邪導致的厥逆,去除水邪,厥逆就能自愈,不必用附子、桂枝等藥物來溫助體內潛伏的陽氣。蒲灰散的功效已在前文闡述。

問:黃汗病症,身體腫脹(或作腫重),發熱出汗且口渴,狀似風水病,汗液沾濕衣衫,顏色呈正黃色如柏樹汁液,脈象沉伏,這是怎麼引起的?師曰:因汗出時在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而致病,宜用黃耆芍藥桂枝酒湯主治。(身體腫脹,脈象記載於《脈經》,《千金要方》作身體洪腫而渴,《脈經》註解說:一作不渴,脈象沉下。《外台秘要》有“也”字,《脈經》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趙本柏作“藥”字,而非。)

尤某說:黃汗病與風水病相似,但風水病脈象浮,而黃汗病脈象沉;風水病惡風,而黃汗病不惡風,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其汗液沾濕衣衫,顏色呈正黃色如柏樹汁液,是黃汗病的獨特症狀。風水病是風邪與水邪結合;黃汗病是水邪內阻,遏制熱邪,熱邪被水邪阻遏,水邪與熱邪交蒸互鬱,汗液就變成黃色。按前文第二條所述,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口多涎液,這是黃汗病;第四條所述,身體腫脹而冰冷,狀似周痹,而本文所述黃汗病,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後文又說,嚴重者不能進食,身體疼痛沉重,小便不利,前後描述為何不一致?難道是病程新久、病情輕重之別嗎?病邪初受,尚未鬱而化熱者,則身體冰冷,小便通利,口多涎液;邪氣鬱久而熱甚者,則身體發熱而口渴,小便不利,這也是自然規律。

鑑某說:黃耆、桂枝,解表散邪以固護衛氣;芍藥、苦酒,止汗液以收斂營氣。營衛調和,疾病即可痊癒。李升璽說:按汗出浴水,也只是舉例說明而已。總的來說,黃汗病是由於脾胃濕邪久積化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導致出汗。

潘氏《醫燈續焰》說:黃汗這一症狀,張仲景《金匱要略》收入水氣病中,其主治與治療黃疸相去甚遠。後人因其汗液黃色,便列為五疸之一,其實並非黃疸。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外台,引仲景《傷寒論》,備急,張文仲,《千金要方》,古今錄驗,深師,範汪,《經心錄》相同)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煮至三升,溫服一升。若心煩,服藥至六七日即可痊癒。若心煩不止,是因苦酒所致。(一方用米酒醋代替苦酒,外台說:阻一作一方,用米清醋代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