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3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5)

1.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防己茯苓湯方(外臺。引深師。名木防己湯云。本出仲景傷寒論。)

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外臺有炙字)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聖惠。治皮水一方。有桑根白皮。)

外臺。範汪。水防己湯。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

於本方中。加生薑芍藥各二兩。白朮三兩。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外臺。引範汪。里水作皮水。又云。皮水。一身面目悉腫。甘草麻黃湯主之。二方各為一條。案外臺為是。)

〔鑑〕里字。當是皮字。豈有里水而用麻黃之理。閱者自知是傳寫之訛。皮水。表虛有汗者。防己茯苓湯。固所宜也。若表實無汗有熱者。則當用越婢加朮湯。無熱者。則當用甘草麻當湯。發其汗。使水外從皮去也。

越婢加朮湯方(〔原注〕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中風中。)

甘草麻黃湯方(外臺。引範汪云。本出仲景傷寒論。)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千金云。有人患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皆以此湯發汗。悉愈方。(即本方。)

濟生云。有人患氣促。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之有效。但此藥發表。老人虛人。不可輕用。更宜詳審。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氣水下。魏添一病字。)

〔鑑〕為氣水之氣字。當是風字。若是氣字。則無發汗之理。且通篇並無氣水之病。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水也。今脈不沉小而浮。浮者為風。非少陰水也。若無水虛脹者。為風水也。風水發其汗即已。風水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汗之。脈浮者宜杏子湯汗之。

案魏氣水之下。添一病字。氣下為句云。無水虛脹者。所病不在水。乃氣虛散漫。更不宜發汗。尤亦為氣作句。以水字接下句云。無水而虛脹者。則為氣病。不可發汗。水病發其汗則已。今考文義。殊不相協。又聖惠論。有氣水腫。與本條所言自異。故姑仍金鑑。

麻黃附子湯方(少陰篇。作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八分。傷寒論。作八合。)

〔沈〕水病始得之源。未有不從腎虛。而受風寒。郁住衛氣。胃關不利。水邪泛溢。以致通身腫滿。故當補陽之中。兼用輕浮通陽。開鬱利竅之劑。則真陽宣而邪自去。正謂不治水。而水自愈。今人不知通陽開竅。惟用腎氣丸。陰重陽輕之劑。壅補其內。陽氣愈益不宣。轉補轉壅。邪無出路。水腫日增。因藥誤事。不知凡幾矣。

白話文: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防己茯苓湯:此方出自《傷寒論》,又名木防己湯(《外台秘要》引深師語)。組成: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炙甘草二兩。用法: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聖惠方》治皮水方中,另加桑根白皮。 《外台秘要》範汪所載水防己湯,用於治療腫脹、下肢水腫,四肢腫脹而微動者,在上方基礎上加生薑、芍藥各二兩,白朮三兩。里水(應為皮水)則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外台秘要》中將里水誤作皮水,二方各為一條,但此處“里”字應為“皮”字,因里水並無用麻黃的道理。皮水若表虛自汗者,宜用防己茯苓湯;若表實無汗而有熱者,則用越婢加朮湯;無熱者,則用甘草麻黃湯,發汗使水從皮膚排出。

越婢加朮湯:此方在原方基礎上加白朮四兩(《中風論》)。

甘草麻黃湯:此方出自《傷寒論》(《外台秘要》引範汪語)。組成:甘草二兩、麻黃四兩。用法:水五升,先煮麻黃,去沫,入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再服至汗出,若不汗則再服,但需注意避免風寒。《千金要方》記載,有人因氣急久治不癒而致水腫,此種皮下浮腫,侵犯面部及全身,腫脹部位在腰部以上者,用此方發汗皆可痊癒。《濟生方》也記載此方可用於氣促日久成水腫者,但此藥性發散,老人虛弱者不宜輕用,需謹慎使用。水病脈沉小,屬少陰;脈浮者為風;無水而虛脹者為風水(應為風水),發汗即可。脈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脈浮者,宜用杏子湯。(“氣水”應為“風水”,若為氣水,則無發汗之理;全篇亦無氣水之病,水病脈沉小屬少陰水,今脈不沉小而浮,浮者為風,非少陰水也;無水而虛脹者,為風水;風水脈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發汗;脈浮者,宜用杏子湯發汗。)“氣水”下加“病”字,無水虛脹者,病不在水,乃氣虛散漫,不宜發汗;《聖惠方》中所述氣水腫與此條所言不同,故仍從《金匱要略》

麻黃附子湯:此方出自《少陰篇》,又名麻黃附子甘草湯。組成:麻黃三兩、甘草二兩、炮附子一枚。用法: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傷寒論作八合)

水病之源,多因腎虛受風寒,衛氣鬱滯,胃氣不利,水邪泛溢,導致全身腫脹,故當溫補陽氣,同時用輕浮通陽、開鬱利竅之劑,使真陽宣通,邪氣自除,此乃不治水而水自愈之法。今人不知通陽開竅,僅用腎氣丸等陰盛陽衰之劑,壅塞於內,陽氣愈益不宣,反而加重病情,邪氣無出路,水腫日增,因藥誤事者不知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