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3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4)

1.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越婢湯方(外颱風水門。引古今錄驗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云。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案越婢名義。詳傷寒論輯義。)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古今錄驗。)

外颱風水門。煮法後云。咳肺脹。加半夏五合。洗。一服五合。又皮水門云。古今錄驗。皮水。越婢湯加朮主之。煮法後云。範汪同。本出仲景傷寒論。案據外臺。風水加朮四兩。當作皮水。

〔魏〕惡風甚者。加附子一枚。而壯陽。正所以除濕。且用其流走之烈性。以治周身之腫。凡正陽所行之地。豈水濕之邪。可留之區乎。此亦不專治水。而水治之法也。加朮治風水者。必風邪輕。而水氣重。但治其表。不足以行水。加朮以助水之堤防。水由地中行而奏績矣。(案據外臺。原方只五味。蓋加味法。編書者採錄於古今錄驗。故注此四字。)

陳氏證治大還云。越婢湯。治脈浮在表。及腰以上腫。宜此發汗。兼治勇而勞甚。腎汗出。汗出遇風。內不得入臟腑。外不得越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其症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風水症。少氣時熱。從肩背上至頭汗出。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行。正臥則咳。煩而不能食。

巢源。婦人腳氣候云。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千金。越婢湯。治風痹腳弱方。

於本方中。加白朮四兩。大附子一枚。注云。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朮四兩。

聖惠方。麻黃散。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痠疼。惡風腳弱。皮膚不仁。

于越婢加朮附湯內。去甘草。加漢防己桑根白皮。

聖濟總錄。麻黃湯。治水氣通身腫。

於本方中。加茯苓。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外臺。引深師。聶聶。作集集。案聶聶。木葉動貌。十五難。厭厭聶聶。如循榆莢。)

〔沈〕此邪在皮膚而腫也。風入於衛。陽氣虛滯。則四肢腫。皮毛氣虛。受風而腫。所謂水氣在皮膚中。邪正相搏。風虛內鼓。故四肢聶聶瞤動。是因表虛也。蓋肺與三焦之氣。同入膀胱。而行決瀆。今水不行。則當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濕而利水。以黃耆補衛而實表。

表實而邪不能客。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營衛。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俾風從外出。水從內泄矣。

巢源。水分候云。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案此條證。據巢源。即水分也。

白話文: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越婢湯方源自《傷寒論》,用於治療外感風水(類似現代醫學中的水腫)。古籍記載,若為裡水,則需加白朮。

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用法:水六升,先煎麻黃,去沫後加入其他藥物,煎至三升,分溫三次服用。若惡風,加附子一枚(炮製);若為風水,加白朮四兩(此為古籍記載)。

不同古籍對越婢湯的應用及加減有所不同:咳嗽肺脹者,加半夏;皮水(一種水腫)者,加白朮;惡風甚者,加附子以壯陽氣,利水消腫。加白朮治療風水,適用於風邪較輕、水氣較重的情況,藉助白朮幫助水液運行。

陳氏《證治大還》記載,越婢湯適用於脈浮、腰以上腫脹,需發汗治療。此症因用力過度,腎氣虧損,汗出遇風,水邪停滯於皮下,形成水腫,症狀包括惡風、全身腫脹、脈浮無渴、自汗、少氣、時熱、肩背至頭汗出、口渴、小便黃、眼瞼下腫、腹鳴、身重乏力、平臥咳嗽、煩躁食少。

巢氏《婦人腳氣候》及《千金方》記載,風盛的腳氣可用越婢湯加白朮治療風痹腳弱。

其他醫籍也記載了越婢湯的加減應用,如胡洽方:只用五味,惡風加附子,水液多加白朮;《聖惠方》麻黃散治療風水,全身腫脹,骨節酸痛,惡風腳弱,皮膚麻木;《聖濟總錄》麻黃湯治療水氣,全身腫脹,加茯苓。

防己茯苓湯主治皮水,四肢腫脹,水氣在皮膚,四肢微動。

沈氏認為,此症水腫在皮膚,因衛陽虛損,風寒侵襲所致,四肢微動是邪正相搏所致。治療應利水消腫,並補益衛氣。

巢氏《水分候》認為,此症是腎氣虛弱,不能制約水液,水氣分散於四肢所致,四肢皮膚虛腫,微動者為水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