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33)
卷三 (33)
1.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程〕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水寒之氣,結於關元。當其少壯之時,陽氣正旺,雖有結寒,亦為不覺。及至陽衰之後,營衛亦虛,其陽則損,其陰則盛。關元結寒,乘其陽虛而動。腎中陽氣,不能以勝陰寒。寒氣上衝,咽喉閉塞,脅下亦相引而急痛也。醫者不求其本因寒水結在關元,
見其標證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以為水飲,而大下之。其沖氣不為下止,後重吐之。非惟沖氣不止,而大吐大下,復又損其胃,而亡其津液。是以咽燥引飲也。吐下後,其陽愈虛,則不能施行便溺;其寒愈勝,則不能消化水穀。是以小便不利,而水穀不化。面目手足,
猶然浮腫。復與葶藶丸下水,而浮腫小瘥。食飲過度,則脾胃復傷,腫復如前。其實水寒結於關元而未散。寒上衝,則胸脅苦痛,象若奔豚;水揚溢,則為浮腫喘咳也。
〔魏〕營衛,即陰陽之氣也。陰氣之旺,於陽氣之衰,必相干凌。陽日益損,陰日益盛。
〔沉〕葶藶丸,但下水腫之標,不能除水之本。故但小瘥,而不盡徹。稍有食飲過度,腫復如前。
〔徐〕當攻擊沖氣令止,如痰飲門苓桂朮甘湯是也。咳止,喘雖不治,而自愈矣。此乃病根甚深,不能驟除。故須先去異病,則原病可治。故曰:先治新病,病當在後。要知沖氣咳喘等,皆新病也。病當在後,病字指水氣言。然關元結寒,則又為水病之本矣。
案金鑑云:此條文義不屬,不釋。然今合數家之說而讀之,則義略通。且世病水之人,多類此條證者。安可措而不講耶?浮咳二字,程注似未允,俟考。末二句,即首篇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病之意。脈經注云:氣擊不去,言邪氣不去,而元氣反為藥所擊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尤〕此條義,詳痙濕暍篇。雖有風水、風濕之異,然而水與濕非二也。
案此條校之於痙濕暍篇,唯濕作水為異耳。蓋此後人誤入者。附方所載,外臺證治,的是本經之舊文。脈經,與外臺同,可以證矣。
防己黃耆湯方(方見濕病中。)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沈〕此風多水少之證也。風多傷表,外應肌肉,內連及胃,故惡風一身悉腫。胃氣熱蒸,其機外向,不渴而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則知表有微熱而為實也。故以麻黃,通陽氣而散表;石膏入胃,能治氣強壅逆、風化之熱;甘草、薑、棗,以和營衛。若惡風者,陽弱而為衛虛,故加附子。錄驗加朮,並驅濕矣。
〔尤〕脈浮不渴句,或作脈浮而渴。渴者,熱之內熾,汗為熱逼,與表虛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熱,麻黃散腫,而無事兼固其表耶?
案大青龍湯,治傷寒煩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俱麻黃、石膏並用之劑,而不言有渴。今驗之,不論渴與不渴,皆可用。然此斷云不渴者,義可疑也。以理推之,作而渴為是。下文黃汗之條,汗出而渴。脈經注云:一作不渴。而渴不渴,經有誤錯,是其明徵也。
白話文: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寸口脈沉而緊,是因為水寒之氣積聚在關元穴。年輕力壯時,陽氣旺盛,即使有寒氣積聚,也不會有感覺。但年老體衰後,營衛之氣虛弱,陽氣受損,陰氣則盛,關元穴積聚的寒氣乘虛而動。腎臟中的陽氣不足以抵禦陰寒,寒氣上衝,導致咽喉阻塞,脅下也牽引著疼痛。醫生如果不追究寒水積聚在關元穴這個根本原因,只看到患者面目、身體和四肢都浮腫,小便不利,便誤以為是水飲停滯,而大量使用瀉下之法,結果導致沖氣不止,甚至嘔吐,不僅沖氣不止,還因大吐大瀉損傷了脾胃,耗傷了津液,所以口乾舌燥而想喝水。吐瀉後,陽氣更加虛弱,就不能正常排泄大小便;寒氣更加旺盛,就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小便不利,水谷也不消化,面目、手足仍然浮腫。再次使用葶藶丸瀉水,浮腫略有好轉,但稍微飲食過度,脾胃再次受傷,浮腫又如前。實際上,是水寒積聚在關元穴尚未散去,寒氣上衝,則胸脅疼痛,像奔豚病一樣,水液上溢,則出現浮腫和咳嗽。
營衛就是陰陽之氣,陰氣旺盛,陽氣衰弱,必然相互侵犯,陽氣日益損傷,陰氣日益旺盛。
葶藶丸只瀉去水腫的表象,不能去除水腫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略有好轉,不能徹底治癒,稍微飲食過度,浮腫又會復發。
應該先制止沖氣,就像治療痰飲的苓桂朮甘湯一樣。咳嗽停止了,雖然喘息未治癒,但也會自行痊癒。這是因為病根很深,不能迅速去除,所以必須先治療新的病症,然後才能治療原來的疾病,這就是說要先治新病,後治舊病。所謂的「新病」,指的是沖氣、咳嗽、喘息等症狀;「舊病」,指的是水氣。然而,關元穴積聚的寒氣,又是水病的根本原因。
《金匱要略》中說,這一段文字意思不通,無法解釋。但是,綜合幾家學說來理解,意思就能略微通順。而且,現在患水腫的人,大多符合這一症狀,怎麼可以不去講解呢?「浮咳」二字,程氏的註解似乎不妥,有待考證。最後兩句,就是首篇中「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病」的意思。《脈經》註解說:「氣擊不去」,是指邪氣不去,而正氣反被藥物所傷。
如果出現風水證,脈象浮,身體沉重,汗出惡風,則用防己黃耆湯治療;如果腹痛,再加芍藥。
這一段的意思,詳見《痙濕暍篇》。雖然有風水和風濕的區別,但水和濕並非兩種不同的病症。
這一段與《痙濕暍篇》相比,只是把「濕」字改成了「水」字的不同而已。可能是後人誤寫的。附方所載,是《外台秘要》和《本經》的舊文,《脈經》和《外台秘要》相同,可以相互印證。
(防己黃耆湯方見濕病部分。)
如果出現風水證,惡風,全身浮腫,脈象浮,不渴,自汗,沒有發熱,則用越婢湯治療。
這是風多水少的證候。風邪侵犯肌表,外在表現為肌肉腫脹,內在影響胃氣,所以惡風全身浮腫。胃氣熱蒸,其氣機外泄,不渴卻自汗,沒有發熱,說明表證有微熱而屬於實證,所以用麻黃通陽氣散表,石膏入胃,能治療氣機壅塞逆亂,風邪化熱,甘草、薑、棗,以調和營衛。如果惡風,說明陽氣虛弱,衛氣不足,所以加附子,方劑驗證中加朮,都是為了驅除濕邪。
「脈浮不渴」一句,有的版本作「脈浮而渴」。渴,是熱邪內盛,汗出是熱邪逼迫所致,與表虛汗出不同,所以可以用石膏清熱,麻黃散腫,而不用兼顧固表。
《大青龍湯》治療傷寒煩躁,《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汗後汗出而喘,沒有發熱,都用了麻黃、石膏,而且並用。並沒有說明是否口渴。現在驗證,不論是否口渴,都可以使用。但是,這裏斷定為「不渴」,意思值得懷疑。從道理推斷,「而渴」才是正確的。《黃汗》條中,汗出而渴,《脈經》註解說,有的版本作「不渴」,而渴與不渴,經文中都有錯誤,這是明顯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