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2)
卷四 (2)
1. 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張氏傷寒心印云。按金匱谷疸有二證。此則虛寒而冷𪑳者也。傷寒纘論云。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如甘草乾薑湯。先溫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是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程〕夫小便利則濕熱行。不利則熱留於胃。胃脈貫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則心中熱。下注足跗。則足下熱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趙本。了。作小。程本。金鑑同。脈經。千金。徐沈魏。並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臺同千金。作靜。尤同。程本。金鑑。作譫。案了。作小。靖。作譫。並繫於後人改定。故今仍脈經等。作靖言了了。吐。趙本作嘔。非。)
〔尤〕酒黃癉者。心中必熱。或亦有不熱。靜言了了者。則其熱不聚於心中。而或從下積為腹滿。或從上衝為欲吐鼻燥也。腹滿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勢而越之。既腹滿且欲吐。則可下。亦可吐。然必審其脈。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脈沉弦者。則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詳先字。要知吐下之後。再以清解餘熱。不待言矣。(案靖。本作竫。靜同。見後漢崔駰傳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吐之方苦參散七味者是。
苦參散,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皮膚黃麴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秘。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散。餘熱不除。久黃者。宜吐下方。
苦參,黃連,瓜蒂,黃柏,大黃,黃芩(各一兩○千金缺今據翼方補之),葶藶(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趙。吐。作嘔。非。)
〔程〕前證熱深。則懊憹欲吐。今熱微則心中熱。亦欲吐。病屬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巢源。外臺。無雖黑微黃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雖有可下之例。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而後下之。不然。濕熱乘虛。陷入血中。則變為黑疸。目青面黑。皮膚不仁。皆血變而瘀之徵也。然雖曰黑疸。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灼。如啖蒜狀。一如懊憹之無奈也。且其脈當浮弱。其色雖黑當微黃。必不如女勞疸之色純黑。而脈必沉也。
〔鑑〕趙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弱。皆血病也。
〔魏〕黃變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則黃。久被火熏則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千金。茵陳大黃等七味方云。夫黃髮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色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啘也。
白話文:
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到,金匱要略裡記載的黃疸有兩種,此條所論的是虛寒體質導致的冷黃疸。傷寒論也提到,脈象遲緩、胃氣虛弱,瀉下無益,因此發汗、利尿的方法也無效,只能使用溫和的治療方法,例如甘草乾薑湯,先溫暖臟腑,再慢慢調理脾胃,使胃氣平和。
酒黃疸患者,必然小便不利,症狀是心中煩熱,腳底發熱。
程氏注釋:小便通暢則濕熱排出,小便不利則熱邪滯留在胃部。胃經脈絡貫穿膈肌,下達足跗,向上熏蒸胃脘,則心中煩熱;向下流注足跗,則腳底發熱。
酒黃疸患者,有些人不發熱,神志恍惚,腹脹欲吐,鼻乾。脈象浮者先催吐,脈象沉弦者先瀉下。(趙氏本將「靖言了了」作「小」,程氏本、《金匱要略》相同;《脈經》、《千金方》、《徐氏》、《沈氏》、《魏氏》諸家皆作「靖言了了」。徐氏註釋說,「靖」恐是「清」字,外臺秘要與千金方皆作「靜」,尤氏亦同;程氏本、《金匱要略》作「譫」。「了」作「小」、「靖」作「譫」,都是後人改動,故今仍沿用《脈經》等諸家的「靖言了了」。「吐」趙氏本作「嘔」,不正確。)
尤氏注釋:酒黃疸患者,心中必然煩熱,但也有些人不發熱。神志恍惚的患者,熱邪並未積聚於心中,而是或從下焦積聚導致腹脹,或從上焦衝擊導致欲吐鼻乾。腹脹者可瀉下,欲吐者可依其勢催吐。如果既腹脹又欲吐,則可瀉下,也可催吐,但必須仔細辨別脈象。脈象浮者邪氣在上,宜先催吐;脈象沉弦者,邪氣在下,宜先瀉下。
沈氏注釋:重要的是要知道,吐瀉之後,還要再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清除餘熱,這是不言而喻的。(「靖」本作「竫」,與「靜」同,見後漢崔駰傳注。)
《千金方》記載:患酒黃疸者,有些人沒有發熱,神志恍惚,腹脹欲吐者,宜用苦參散等七味藥催吐。
苦參散:治療患者無明顯徵兆突然發冷、發黃,皮膚黃如麴塵,小便赤少,大便時而便秘,氣力如常,飲食正常,已服用過各種湯劑散劑,餘熱未消,久病不愈的黃疸,宜用此方催吐。
組成:苦參、黃連、瓜蒂、黃柏、大黃、黃芩(各一兩,千金方缺此,今據翼方補之)、葶藶(二兩)
用法:上藥研末,過篩,每次服方寸匕(約3克),當大吐。能吐者,每日一劑;不能吐者,每日二劑亦可瀉下。服用五天觀察效果,若病情好轉,則可繼續服用;若無好轉,則需另作考慮。
酒黃疸,心中煩熱欲吐者,催吐則愈。(趙氏「吐」作「嘔」,不正確。)
程氏注釋:前證熱邪深重,則煩躁欲吐;現在熱邪輕微,也欲吐。此病屬上焦,故一吐即可痊癒。
酒黃疸,長期瀉下會變成黑疸,症狀是眼白青黃,面色發黑,心中感覺像吃了蒜泥一樣,大便發黑,皮膚和指甲麻木不仁,脈象浮弱,雖然顏色發黑,但仍帶微黃,由此可知。(巢源、外臺秘要無「雖黑微黃」四字;程氏「爪」作「抓」。)
尤氏注釋:酒黃疸,雖然有瀉下的方法,但必須審慎判斷,只有腹脹、脈象沉弦者才能瀉下。否則,濕熱乘虛而入,陷入血液,就會變成黑疸,症狀是眼白青黃,面色發黑,皮膚麻木不仁,這些都是血液變化瘀阻的徵兆。然而,即使是黑疸,其根本病因仍然是酒黃疸,因此心中熱氣熏灼,感覺像吃了蒜泥一樣,如同煩躁欲吐時的感受。而且其脈象應是浮弱,顏色雖然發黑,但仍帶微黃,一定不如妊娠黃疸顏色純黑,脈象也必然沉細。
鑑氏注釋:趙良說:大便如黑漆,眼白青黃,脈象浮弱,這些都是血液病的症狀。
魏氏注釋:黃疸變為黑疸,如同物體初被火灼則黃,久被火熏則黑一樣。
巢源說:黑疸的症狀是:小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反而發黑,腳底發熱,大便發黑。黃疸、酒黃疸、妊娠黃疸,久病多會轉變成黑疸。《千金方》茵陳大黃等七味藥的方劑中記載:如果黃疸已久,顏色變成桃皮色,心下有硬塊,嘔逆,不能進食,小便極少且顏色深紅,四肢冰冷,脈象沉細極微弱遲緩者,不宜服用此方,瀉下後必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