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壅塞金氣,故不能如空谷之音。所以知病在胸中膈間。經謂: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其即此歟?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謂頭中有病,則唯恐音氣之上攻,故抑小其語聲,而引長髮細耳。

〔魏〕此亦約舉其一二以該之,示人引伸觸類之義也。

醫燈續焰云:欲言復寂,忽又驚呼,非深入骨節之病不如此也。況骨節中屬大筋,筋為肝合,骨乃膽主,驚呼亦出於肝膽故耳。喑喑,低渺之聲,聽不明徹,必心膈間有所阻礙。啾啾,細長之聲,頭中有濕混其清陽,故發聲如此也。

案金鑑云:頭字當是腹字。語聲啾啾然細長者,謂唧唧噥噥,小而悠長也。因不敢使氣急促動中,故知腹中病也。腹中有病,而有氣急促動中者,此說未為得矣。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魏〕又就氣息示之。息搖肩,息而肩動也。心中堅,氣堅痞於心中,格阻其正氣之升降,故息而肩搖也。而邪實正虛,猶當加意也。息引胸中上氣者,咳。咳則氣亂而逆,故息引胸中,其氣逆上,此咳家之息。而虛實之邪,又當別為諦審矣。息張口短氣者,肺臟津枯氣耗之可驗者也。

故知為肺痿而兼有唾沫之外證可徵信焉。蓋必津枯氣耗,而後口乾沫黏,反欲多唾,唾又無津,而但沫也。此肺病之洞然者也。

〔鑑〕搖肩,謂抬肩也。心中堅,謂胸中壅滿也。呼吸引胸中之氣上逆,喉中作癢,梗氣者,咳病也。呼吸張口不能續,自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氣病也。咳時唾,痰嗽也。若咳唾涎沫不已,非咳病也,乃肺痿也。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尤〕息兼呼吸而言,吸則專言入氣也。中焦實,則氣之入者,不得下行,故吸微數。數,猶促也。下之則實去氣通而愈。若不繫實而繫虛,則為無根失守之氣,頃將自散,故曰不治。或云:中焦實,而元氣虛者,既不任受攻下,而又不能自和,故不治,亦通。其實在上焦者,

氣不得入,而輒還則吸促。促,猶短也。實在下焦者,氣欲歸,而不驟及,則吸遠。遠,猶長也。上下二病,並關臟氣,非若中焦之實,可從下而去者,故曰難治。

〔魏〕至於呼吸之間,周身筋脈,動搖振振然,是陽已脫,而氣已散矣。又何以為治?故言不治也。右俱就氣息,以決人之生死。人之生死原乎氣,就此決之,誠一定而無舛者矣。

案金鑑云:吸促之促字,當是遠字;吸遠之遠字,當是促字,方合病義,必傳寫之訛。此說於義相畔,不可從。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白話文: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氣機阻塞,所以聲音不能像空谷回音般清亮,由此可知病在胸膈之間。經書上說:「內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音如同在室內說話。」這是中氣濕阻的表現,或許就是這種情況。說話聲音細小而悠長,這是頭部有病的徵兆。頭部有病,就擔心聲音氣息上衝,所以壓低聲音,使其細小而悠長。

以上只是舉出其中一二種情況,目的是讓人們由此類推,觸類旁通。

《醫燈續焰》說:想說話卻又沉默,突然又驚呼,如果不是深入骨節的病症,不會這樣。況且骨節連接著大筋,筋與肝相連,骨為膽所主,驚呼也源於肝膽。聲音低沉微弱,聽不清楚,必定是心膈之間有所阻塞;聲音細小而悠長,是頭部濕濁混亂清陽之氣,所以發聲如此。

《金鑑》認為,「頭」字應是「腹」字,聲音細小而悠長,是指聲音細微低語,小而悠長,因為不敢讓氣息急促,所以知道是腹部有病。但腹部有病而氣息急促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老師說:呼吸時肩膀搖動,是心中氣機壅滯;呼吸時胸中氣息上逆,是咳嗽;呼吸時張口短氣,是肺痿唾沫。

呼吸時肩膀搖動,是指呼吸時肩膀動。心中堅實,是指氣機壅滯於心中,阻礙了正氣的升降,所以呼吸時肩膀搖動。但邪氣盛而正氣虛,還需更加注意。呼吸時胸中氣息上逆,是咳嗽,咳嗽時氣機紊亂逆上,所以呼吸時胸中氣息上逆,這是咳嗽的呼吸表現,虛實邪氣還需仔細辨別。呼吸時張口短氣,是肺臟津液枯竭,氣息耗損的明顯表現。

所以知道是肺痿,並且伴有唾沫的臨床表現可以佐證。一定是津液枯竭,氣息耗損,然後才會口乾,唾液黏稠,反而想多吐唾液,但吐出來的卻沒有津液,只有泡沫,這是肺病明顯的症狀。

肩膀搖動,是指抬肩。心中堅實,是指胸中壅塞滿悶。呼氣吸氣時胸中之氣上逆,喉嚨發癢,氣機梗阻,是咳嗽。呼吸時張口,氣息不能連續,自己感覺像喘息,但不抬肩,是短氣。咳嗽時吐唾液,是痰嗽;如果咳嗽吐涎沫不止,不是咳嗽,而是肺痿。

老師說:吸氣時微弱而頻數,病在中焦,是實證,應該攻下,就會痊癒;虛證則不治療。病在上焦,吸氣急促;病在下焦,吸氣深長,這些都很難治療。呼吸時身體搖晃,則不治療。

吸氣包含呼吸,吸氣專指吸入之氣。中焦實證,則吸入之氣不能下降,所以吸氣微弱而頻數。頻數,猶如急促。攻下,則實證消除,氣機通暢而痊癒。如果並非實證而是虛證,則氣無根基,將自行消散,所以說不治療。或者說,中焦實證,而元氣虛弱者,既不能承受攻下之法,又不能自行恢復,所以不治療,也是通行的說法。實證在上焦,氣不能吸入,而立即又呼出,所以吸氣急促;急促,猶如短促。實證在下焦,氣想要返回,卻不能很快到達,所以吸氣深長;深長,猶如悠長。上下焦的疾病,都涉及臟腑之氣,不像中焦實證可以攻下治療,所以說很難治療。

至於呼吸時,周身筋脈搖晃,這是陽氣已脫,氣已散了,又怎麼治療呢?所以說不治療。以上都從呼吸方面,來判斷人的生死。人的生死本源於氣,從此判斷,確實是一定而無差錯的。

《金鑑》認為,「吸氣急促」的「促」字,應該是「深長」的「遠」字;「吸氣深長」的「遠」字,應該是「急促」的「促」字,才符合病理。一定是抄寫錯誤,這種說法與道理相違背,不可採信。

老師說:寸口脈搏動,是因為它旺盛的時候才會動。例如肝氣旺盛,面色青綠,四季各有其顏色,肝色青綠,而反而是白色,就不是它應該有的顏色和脈象,這些都屬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