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5)
卷一 (5)
1.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鑑〕寸口者,統言左右三部脈也。脈動法乎四時,命乎五臟。然必因其旺時而動,則為平脈也。假令肝旺於春,隨其時,色當青,脈當弦,此不病之色脈也;若色反白,脈反浮,此非其時,乃病之色脈也。四時准此。
〔徐〕謂鼓而有力為動。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達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尤〕上之至,謂時至;下之至,謂氣至。蓋時有常數而不移,氣無定刻而或遷也。冬至之後甲子,謂冬至後六十日也。蓋古造歷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依此推之,則冬至後六十日,當復得甲子。而氣盈朔虛,每歲遞遷,於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當以冬至後六十日花甲一周,正當雨水之候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為雨水,天氣溫和之始也。云少陽起者,陽方起而出地;陽始生者,陽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竊嘗論之矣。夏至一陰生,而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而後有小寒大寒;非陰生而反熱,陽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極則不泰;陰陽之氣,剝不極則不復。夏至六陰盡於地上,而後一陰生於地下,是陰生之時,正陽極之時也;冬至六陽盡於地上,而後一陽生於地下,是陽生之時,正陰極之時也。陽極而大熱,陰極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則所謂陽始生,天得溫和者,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時,則氣之有盈有縮,為候之或後或先;而人在氣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案〕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旺云云,本見於七難;而易通卦驗,演而論之,文繁不錄。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徐〕以前後分浮脈之陰陽,而定表裡;此仲景創論也。
〔沈〕此以關脈前後分表裡,而辨內傷外感也。前者,關前寸口脈也;寸口屬陽主表;而浮者在前,邪在於表,即風中於前之外感也。後者,關後尺脈也;尺脈屬陰主裡;而浮者在後,為病在裡,即內傷精血之病也。兩尺主腎,其脈貫脊;陰虛陽盛,則見脈浮;精血虛而受邪,痹著不行,不能上貫於脊,腰痛背強不能行。精虛不能攝氣歸源,氣反上逆,故短氣而急也。
〔案〕十四難: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張世賢注云:前者,謂寸;後者,謂尺;正與本條之義合矣。揚雄方言:極,疲也;沈訓急,未知何據。
白話文: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寸口脈診斷涵蓋左右三部脈象,脈象的變化受到四季的影響,也與五臟的盛衰相關。只有在臟腑旺盛的季節,脈象呈現正常狀態,才算平脈。例如肝臟在春季旺盛,脈色應偏青,脈象應偏弦,這是正常的色脈。如果脈色反而是白色,脈象反而是浮脈,這就表示不符合季節的正常狀態,而是病態的色脈。其他季節也以此類推。
脈象有力跳動稱為「動」。
有人問:有未到卻像到了,有到了卻沒到,有到了卻不去,有到了卻過度,這是什麼意思?老師回答: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之氣開始升起。少陽之時,陽氣初生,天氣開始溫和。如果在未到甲子時,天氣就已經溫和,這就是「未到而至」。如果到了甲子,天氣卻仍未溫和,這就是「到了卻未到」。如果到了甲子,天氣卻仍然寒冷,這就是「到了卻不去」。如果到了甲子,天氣卻像盛夏五六月一樣炎熱,這就是「到了卻過度」。
上面說的「至」,上面指時間到了,「至」下面指氣到了。時間有固定的週期,不會改變;氣的運行卻沒有固定的時間,會有所變動。冬至後甲子,是指冬至後六十天。古代制定曆法的人,以十一月甲子朔日夜半為冬至,作為曆法的起點。以此推算,冬至後六十天,就又會遇到甲子日,此時氣息盈滿,每年的時間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冬至後六十天並非一定會是甲子日。
花甲一周(六十甲子),正好是雨水節氣。雨水節氣,冰雪融化,化成雨水,是天氣開始溫和的時候。所謂少陽升起,是指陽氣開始升起而出現在地上;陽氣初生,是指陽氣開始盛起而使萬物生長,這並不是指冬至一陽初生的意思。我曾經詳細論述過這一點。夏至一陰生,之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之後有小寒大寒。並不是陰氣初生就炎熱,陽氣初生就寒冷。天地之道,陰陽消長,否極泰來,陰陽之氣,剝極必復。夏至後地上六陰之氣盡了,然後地下才生一陰之氣,此時陰氣初生,正是陽氣極盛之時。冬至後地上六陽之氣盡了,然後地下才生一陽之氣,此時陽氣初生,正是陰氣極盛之時。陽氣極盛則大熱,陰氣極盛則大寒,這是自然規律。所以說「陽氣初生,天氣開始溫和」,不能與冬至一陽初生混為一談,這點應該謹慎考慮。
如果到了甲子,天氣卻仍然寒冷,或者像盛夏五六月一樣炎熱,這就是氣的盈縮變化,使得節氣有時會提前或延後。人處於氣交的過程中,往往因此而生病。只有得道之人,才能與時節的變化相應,而不會受到傷害。
冬至之後,到甲子日少陽旺盛等等這些論述,本出自《七難》,可以用易經的卦象驗證,詳細論述起來篇幅很長,就不記錄了。
老師說:病人脈浮在前面,病在表;脈浮在後面,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走,一定是氣短且急促。
以前後區分浮脈的陰陽,來確定表裡,這是張仲景創立的學說。
這是根據關脈的前後來區分表裡,來辨別內傷和外感。前面,是指關脈之前的寸口脈,寸口脈屬陽主表,脈浮在前面,邪氣在表,就是外感風邪。後面,是指關脈之後的尺脈,尺脈屬陰主裡,脈浮在後面,病在裡,就是內傷精血的疾病。兩尺脈主腎,脈氣貫通脊椎,陰虛陽盛,就會出現浮脈。精血虛弱而受邪,痹痛不能行走,氣血不能上達脊椎,腰痛背強不能行走,精氣虛弱不能攝納氣歸於本源,氣反而上逆,所以氣短而急促。
《十四難》中記載:脈前大後小,就是頭痛眩暈;脈前小後大,就是胸滿氣短。張世賢注釋說:前面指寸脈,後面指尺脈,這與本文的意義相符。揚雄《方言》中說:「極」是疲勞的意思,沈氏解釋為急促,不知道根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