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論二首、方三首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程〕篇目止有奔豚一證。而吐膿驚怕火邪。皆簡脫。必有缺文。經曰。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若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作奔豚。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故奔豚病從驚發而得。

〔尤〕吐膿有咳與嘔之別。其從驚得之。旨未詳。驚怖即驚恐。蓋病從驚得。而驚氣即為病氣也。火邪。見後驚悸部。及傷寒太陽篇。云。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然未嘗云從驚發也。驚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亦是因火邪而發驚。非因驚而發火邪也。即後奔豚證治三條。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從驚恐得者。雜病也。從發汗及燒針被寒者。傷寒也。其吐膿火邪二病。仲景必別有謂。姑闕之以俟知者。前云驚發。後兼言恐者。腎傷於恐。而奔豚為腎病也。㹠水畜也。

腎水臟也。腎氣內動。上衝咽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從肝病得者。以腎肝同處下焦。而其氣並善上逆也。

〔鑑〕張從政曰。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巢源云。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入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

此驚恐奔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外臺。無兩觸字。)病賁豚也。

案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蓋本篇所論即是也。而難經。名腎積為奔豚。然與此自別。故楊玄操注難經云。又有奔豚之氣。非此積病也。名同而病異。可以見耳。後世有奔豚疝氣之稱。(見於和劑指南。直指方等。)即內經所謂沖疝。(出於骨空論。

)疝病而為奔豚氣者。張氏醫說云。以腎氣奔沖為奔豚。謂豚能奔逸。而不能遠也。此解得之。沈注云。狀如江豚。此說本于丹溪心法。決不可從。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徐〕此乃奔豚之氣。與在表之外邪相當者也。故狀如奔豚。而氣上衝胸。雖未至咽喉。亦如驚發之奔豚矣。但兼腹痛。是客邪有在腹也。且往來寒熱。是客邪有在半表裡也。

〔沈〕是以芎歸姜芍。疏養厥陰少陽氣血之正。而驅邪外出。以生葛李根。專解表裡風熱。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黃芩。能清風化之熱。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

〔尤〕桂苓為奔豚主藥。而不用者。病由腎發也。

奔豚湯方(外臺。引集驗。主療藥味並同。)

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薑(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案本草別錄云。李根皮。大寒無毒。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知是李根皮。乃本方之主藥。

外臺。小品奔豚湯。療虛勞五臟氣乏損。遊氣歸上。上走時。若群豚相逐憧憧。時氣來便自如。坐驚夢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

於本方內。去芎藭黃芩。加桂心人參

又廣濟。奔豚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

於本方內。去芎藭當歸黃芩生葛芍藥生薑。加乾薑茯苓人參附子桂心。(案本方奔豚湯證。而屬虛寒者。宜用此方。)

又集驗。奔豚茯苓湯。療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沖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足逆冷。或煩熱者。

於本方內。去黃芩芍藥。加茯苓人參。

又療奔豚氣。從下上者湯方。

於本方內。去甘草芎藭當歸。加人參桂心。

又小品奔豚湯。療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鬱冒者。

於本方內。去當歸芍藥半夏生薑。加桂心栝蔞人參。

牡蠣奔豚湯。療奔豚氣。從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

牡蠣(三兩熬),桂心(八兩),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內余藥。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

活人李根湯。治氣上衝。正在心端。

於本方內。去芎藭生葛。加茯苓桂枝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太陽中篇無發汗後三字。心下。有者字。)

〔鑑〕燒針。即溫針也。燒針取汗。亦汗法也。針處宜當避寒。若不知謹。外被寒襲。火鬱脈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夫溫針取汗。其法亦為迅烈矣。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陰盛也。故雖有溫針之火。但發核赤。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陰邪。

而加針之時。心既驚虛。所以腎水陰邪。得上凌心陽。而發奔豚也。奔豚者。腎水陰邪之氣。從少腹上衝於心。若豚之奔也。先灸核上各一壯者。外祛其寒邪。繼與桂枝加桂湯者。內伐其腎邪也。

〔魏〕灸後與桂枝加桂湯主之。意取升陽散邪。固衛補中。所以為汗後感寒。陽衰陰乘之奔豚立法也。與前條心動氣馳。氣結熱聚之奔豚。源流大別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柯氏方論云。更加桂者。益火之陽。而陰自平也。桂枝更加桂。治陰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兩。不於本方外求他味。不即不離之妙如此。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已在裡。而奔豚未發。此證尚在表。而奔豚已發。故有不同。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甘草大棗湯主之。(太陽中篇後下。有其人二字)

〔鑑〕周揚俊曰。汗本心之液。發汗而臍下病悸者。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程〕汗後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

〔鑑〕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狀。而將作未作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爛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甘爛水法。原文為細注。今據傷寒論大書。爛徐沈金鑑。作瀾。蓋本於玉函。甘爛之義。詳見於傷寒論輯義。)

〔徐〕仲景論證。每合數條。以盡其變。言奔豚由於驚。又言其從少腹衝至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來寒熱。又言其兼核起。而無他病。又言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其淺深瞭然。用和解用伐腎。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奔豚一證。病因證治。無復剩義。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則峻藥畏用。平劑寡效。豈古方不宜於今哉。

肘後。治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衝心胸。臍間築築發動。有時不療。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吳茱萸(一升),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桂心(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名奔氣湯。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悁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用桂五兩。甘草三兩。(外臺。廣濟。療奔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用半夏四兩。吳茱萸一兩。)

聖惠方,治奔豚氣上下衝走。悶亂面青。宜服此方。

甘李根皮(三兩),生薑(二兩炒乾),吳茱萸(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案以上二方。蓋奔豚之要藥。品味亦單捷。驗之頗效。故附之備考。)

又方,檳榔(三枚搗羅為末),生薑汁(半合)

上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入前藥二味。攪令勻。分為三服。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須臾下利為效。(案此外臺。廣濟療腳氣衝心悶欲死方。今移以治奔豚氣。正見運用之妙。故亦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