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程〕厥陽,即陽厥也。以其人秋冬奪於所用,有陽無陰。《內經》謂:「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此厥陽獨行之義也。

案:「經云」,今《內經》、《難經》無所考。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尤〕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並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是也。(案出《素問·調經論》。)

〔沈〕邪氣入臟,神明昏憒,卒倒無知,謂之卒厥。案寸脈,通三部而言。血氣,程本作「厥氣」。《金鑑》云:「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順,衍文也。血氣之「血」字,當是「厥」字,始與「卒厥」相合,必傳寫之訛也。並似有理,然據尤注,義不相乖,姑從之。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尤〕脈脫者,邪氣乍加,正氣被遏,經隧不通,脈絕似脫,非真脫也,蓋暴厥之屬。經曰:「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又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為屍厥。」即脈脫之謂也。厥病入臟者,深而難出,氣竭不復則死;入腑者淺而易通,氣行汗出即愈。浸淫瘡,瘡之浸淫不已,《外臺》所謂「轉廣有汁,流繞周身」者也。從口流向四肢者,病自內而之外,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病自外而之裡,故不可治。李瑋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諸病而言,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氣入腹、腳氣衝心之類。

〔鑑〕趙良曰:「脫者,去也。經脈乃臟腑之隧道,為邪氣所逼,故絕氣脫去其脈而入於內。」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䅽飥」,趙本作「䅽飪」是;徐作「䅽飩」,沈作「𧽤飥」,非。)

白話文: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問:經書說「厥陽獨行」,是什麼意思?答:這是指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所以稱為厥陽。

厥陽,就是陽厥。因為人在秋冬季節,陰氣受損,導致陽氣獨盛,沒有陰氣制衡。內經說「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所以手腳會發熱,這就是「厥陽獨行」的意思。

(註:經書所云,今內經、難經中並無此記載。)

問:寸脈沉而大且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這是什麼意思?答:嘴唇發青,身體冰冷,是血氣入臟,必死。如果身體溫暖,汗水自出,是血氣入腑,就會痊癒。

(註:實,指的是血實;氣,指的是氣實;實氣相搏,是指血和氣同時充盈。五臟是藏而不瀉的,血氣進入,就不能再返回,神氣消亡,就會嘴唇發青、身體冰冷而死。六腑是傳而不藏的,血氣進入,會時滿時瀉,氣血運行,就會身體溫暖,汗水而出而痊癒。經書說:「血氣同時上衝,就是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則生,不復則死」,就是這個道理。(註:引自《素問·調經論》))

(註:邪氣入臟,神志昏迷,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稱為卒厥。關於寸脈,是通三部而言,血氣,程氏本注作厥氣。金匱要略云: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這十八個字,文理不通順,是贅述的文字,血氣中的「血」字,應是「厥」字,才能與卒厥相合,一定是抄寫時的錯誤。這說法似乎也有道理,但根據尤氏的註解,意思並無相悖,姑且採用。)

問: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是什麼意思?答:這不是單一疾病,所有疾病都一樣。例如浸淫瘡,從口部開始,向四肢蔓延的,可以治療;從四肢蔓延到口部的,則無法治療。疾病在體表的,可以治療;入裡(臟腑)的,就會死亡。

(註:脈脫,是指邪氣突然襲擊,正氣被遏制,經絡不通,脈象好像脫落,並不是真的脫落,屬於暴厥的一種。經書說:「趺陽脈不出,脾不升降,身體冰冷,皮膚僵硬」,又說:「少陰脈不到,腎氣衰微,精血不足,為屍厥」,就是脈脫的意思。厥病入臟,深而難以排出,氣竭不復則死;入腑,淺而易通,氣血運行,汗出則愈。浸淫瘡,是指瘡瘍浸淫不止,外臺秘要所說的「蔓延擴散,有膿液,流繞周身」的病症。從口部流向四肢的,病邪由內而外,所以可以治療;從四肢流向口部的,病邪由外而內,所以不能治療。李瑋西說:「疾病在體表」兩句,是概括各種疾病而言,也就是上文「百病皆然」的意思。入裡則死,例如痹氣入腹,腳氣衝心之類。)

(註:趙良說:脫,是指離開。經脈,是臟腑的通道,被邪氣逼迫,所以氣絕,脈象消失而進入內部。)

問:陽病十八是什麼?答:頭痛、項痛、腰痛、脊痛、臂痛、腳抽搐疼痛。陰病十八是什麼?答:咳嗽、氣喘、呃逆、咽痛、腸鳴、腹脹、心痛、心絞痛。五臟各有十八種疾病,合為九十種疾病。人還有六種微疾,每種微疾各有十八種疾病,合為一百零八種疾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都不包括在內。清邪在上,濁邪在下。

大邪在表,小邪在裡。飲食不節引起的邪氣,從口中進入,是宿食。五種邪氣侵犯人體,各有規律:風邪侵犯於早晨,寒邪侵犯於傍晚,濕邪侵犯於下部,霧邪侵犯於上部。風邪使脈象浮,寒邪使脈象急,霧邪傷及皮膚,濕邪流注關節,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極寒傷及經脈,極熱傷及絡脈。(註:䅽飥,趙氏本注作䅽飪,徐氏作䅽飩,沈氏作𧽤飥,都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