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論一首、證一首、方十首

師曰。失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過不間。脈經。有與字。)

〔鑑〕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李彣曰。內經云。胃脈平者。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脈太過。而弦則為陰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為痛也。

白話文:

老師說,失脈要根據脈象的過與不及來判斷。陽微陰弦,就是胸痹疼痛。這是因為極度虛弱的緣故。現在陽虛知道在 上焦,所以胸痹心痛,是因為陰弦的關係。

脈象過度或不足都會生病,所以要根據脈象的過與不及來診斷疾病。陽微,就是寸口脈微弱,陽氣不足,屬於陽不及, 上焦陽虛。陰弦,就是尺中脈弦緊,陰氣過盛,屬於陰太過,下焦陰實。凡是陰實的邪氣,都能上犯陽虛的胸部,因此 導致胸痹心痛。胸痹的病症,輕微的只是胸部滿悶,嚴重的就會胸痛。

李彣說,《內經》中說,胃脈平緩,不應該出現過度或不足的情況,一旦出現就是生病了。寸脈屬於陽脈,用來診斷上焦, 正好對應胸部。如果陽脈不足,脈象微弱,就代表陽虛,主病在上焦,所以會患上胸痹。尺脈過度,脈象弦緊,就代表陰 盛,知道是在下焦,因此上逆而導致疼痛。

〔尤〕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乾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

案靈本藏篇云。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巢源云。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滿。噎塞不利。習習如癢。喉里澀唾燥。甚者心裡強否急痛。肌肉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滿短氣。咳唾引痛。煩悶白汗出。或徹背膂。其脈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數日殺人。三因。作胸痞。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平。趙本。作凡。)

〔尤〕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仍短氣不足以息。當是裡氣暴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並否。其為裡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白話文:

陽氣主導著開展,陰氣主導著閉合。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陰氣乾燥,從而引起胸部痺痛。痺痛指的是閉塞不通。

根據《靈樞·本藏篇》記載,肺氣旺盛的人容易多喝水,也容易患上胸痺、喉痺和逆氣等病症。巢源說,胸痺的症狀包括胸中悶悶脹脹,好像堵塞了一樣,呼吸不暢,感覺像癢一樣,喉嚨裡發乾,吞口水困難。嚴重者,心裡會感到強烈的疼痛,肌肉疼痛麻木,像針刺一樣絞痛,不能彎腰伸直,胸前皮膚都痛,手不能觸碰,胸部滿悶,呼吸短促,咳嗽或吐口水都引發疼痛,煩躁不安,出白汗,甚至疼痛蔓延到背部。脈象浮而微弱,這就是胸痺。如果不治療,幾天內就會致命。三因書中將此病稱為胸痞。

平時身體健康的人,沒有寒熱症狀,卻呼吸短促,氣息不足,這是由於體內實證造成的。(趙本中將“平”字寫作“凡”。)

所謂“平人”,指的是素來沒有疾病的人。他們沒有寒熱症狀,也沒有新病邪的侵襲,但仍然呼吸短促,氣息不足,這應該是由於體內氣血壅塞,可能是痰、食物或飲水阻塞了氣機升降,導致呼吸不暢。一般來說,呼吸短促有兩種原因:一是體質虛弱,積累成疾;二是新病邪突然阻礙氣機。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因此可以肯定體內氣血壅塞。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方法。

〔鑑〕平人。無病之人也。無寒熱。無表邪也。平人無故。而有短氣不足以息之證。不可責其虛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礙呼吸。當責其實也。李彣曰。上節云責其極虛。此又云實。何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明理論云。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是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程〕內經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咳唾也。諸陽受氣於胸。而轉行於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而氣為短也。寸脈沉遲。關脈小緊。皆寒客上焦之脈。數字誤。

白話文:

〔鑑〕

平人,指的是沒有病的人。他們沒有寒熱,也沒有外邪入侵。平時身體健康的人,若無緣無故出現短氣,呼吸困難的症狀,不能直接歸咎於虛弱。這一定是邪氣停留在胸中,造成阻塞不通,阻礙呼吸,應該歸咎於實證。

李彣說:上文說要責其極虛,這裡又說實證,這是為什麼呢?《內經》說:邪氣所聚集之處,其氣必定虛弱,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實證。

明理論說:短氣是指呼吸雖然急促,但不能連續,就像喘不過氣,但肩膀沒有搖動,像呻吟但沒有疼痛一樣。

胸痹的症狀包括喘息、咳嗽、吐痰、胸背疼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脈小緊數。用栝蔞[薤白] [白酒] 湯治療。

〔程〕

《內經》說:肺痹,患者會感到胸悶、喘不過氣,甚至嘔吐。心痹,患者脈搏不通暢,感到煩躁不安,心下會鼓脹,突然上氣喘不過氣來。胸部屬於心肺的部位,所以會出現喘息、咳嗽、吐痰等症狀。

所有陽氣都從胸部吸收氣息,然後轉行到背部。如果氣息受阻,無法運行,就會導致胸背疼痛,並出現短氣。寸脈沉遲,關脈小緊,都是寒邪入侵上焦脈絡的表現。數字錯誤。

〔鑑〕

正常人,指的是沒有病的人。他們沒有發燒、發冷,也沒有被外邪入侵。如果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突然出現呼吸短促、氣喘的症狀,不能直接認為是身體虛弱。這一定是因為有邪氣滯留在胸腔,導致氣血流通不暢,阻礙了呼吸,所以屬於實證。

李彣解釋說:之前說要責備身體極度虛弱,而這裡又說實證,這是因為《內經》中提到:邪氣聚集的地方,身體的氣血一定虛弱,如果邪氣長期停留在體內,就會變成實證。

醫書中提到:短氣是指呼吸雖然急促,但不能連續,像是喘不過氣,但肩膀沒有大幅度搖動,像是在呻吟但沒有疼痛的感覺。

胸痹的症狀包括喘息、咳嗽、吐痰、胸背疼痛、呼吸短促,在寸口脈摸起來沉而遲,關脈摸起來小而緊,脈搏跳動頻率較快。這時可以用栝蔞[薤白] [白酒] 湯來治療。

〔程〕

《內經》記載:肺痹患者會感到胸悶、喘不過氣,甚至會嘔吐。心痹患者則脈搏不通暢,感到煩躁不安,心窩處會鼓脹,突然上氣喘不過氣來。因為胸部是心肺的所在位置,所以會出現喘息、咳嗽、吐痰等症狀。

所有的陽氣都從胸部吸收氣息,然後再流向背部。如果氣息受阻,無法運行,就會導致胸背疼痛,呼吸短促。寸脈沉遲,關脈小緊,都是寒邪侵入上焦脈絡的表現。數字錯誤。

  • [薤白] 和 [白酒] 是藥材名稱,分別對應白芷和白酒。
  • 上焦指的是胸部和頭部,是人體陽氣運行的重要部位。
  • 寸口脈指的是手腕的橈動脈,是中醫常用的診脈部位。
  • 關脈指的是手腕的尺動脈,也是中醫常用的診脈部位。

案沈云。遲字下。當有一若字。蓋此論當以寸口脈沉而遲。為虛寒之證。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為寒實之證。另作一節解。否則豈有遲數二脈同見之理哉。此說似有理。然不如程之為誤文之義長矣。

張氏醫通云。寸口脈沉遲者。陽氣衰微也。關上小緊者。胃以上有陰寒結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氣。栝蔞性潤。專以滌垢膩之痰。薤白臭穢。用以通穢濁之氣。同氣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於胸中。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案張不注及數脈。其意蓋與程同。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白話文:

沈氏論述

沈某說,在「遲」字下面,應該要有一個「若」字。因為這段論述應該是指,寸口脈沉而遲,是虛寒的徵兆;關上脈小緊數,則是寒實的徵兆。需要另外再解說一段,否則怎麼會有遲數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呢?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但不如程氏認為是誤文,更有道理。

張氏醫通

張氏在《醫通》中說,寸口脈沉遲,是陽氣衰微的表現;關上脈小緊,則是胃以上有陰寒積聚的徵兆。因此,患者會出現胸中喘息咳嗽、胸背疼痛、呼吸短促等症狀。栝蔞性潤,專門用來清除痰濁;薤白性辛,用來通暢穢濁之氣,同氣相求。白酒是熟穀的液體,色白,可以上行至胸中,幫助藥力上行至極點,再向下運行。張氏沒有提到數脈,他的意思應該與程氏相同。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 栝蔞實(一枚,搗碎)
  • 薤白(半斤)
  • 白酒(七升)

註釋

  • 這段文字出自中醫經典《傷寒論》,討論的是脈象與病證的關係。
  • 其中涉及的醫學知識,包括寸口脈、關上脈、虛寒、寒實、陽氣、陰寒、痰濁、穢濁之氣等。
  • 栝蔞薤白白酒湯是一個治療寒實證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胸中喘息咳嗽、胸背疼痛、呼吸短促等症狀。
  • 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更精密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方法,但中醫理論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案薤白。本草。辛苦溫。別錄云。溫中散結氣。杜甫薤詩云。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可見其以辛溫。而散胸膈中之結氣也。白酒。注家無解。似指為酒之白者。然靈經筋篇。以白酒和桂云云。且飲美酒。由此觀之。白酒非常酒。千金方。用白酨漿一斗。外臺亦引仲景傷寒論載本條云。

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而方中。則用白酨酒。程敬通云。酨音再。酢漿也。知白酒。即是酢漿。今用米醋極驗。

千金栝蔞湯,主療與本文同。

栝蔞實(一枚),半夏(半升),薤白(一斤),枳實(二兩),生薑(四兩)

白話文:

上三味

將上述藥材一同煮,煮到剩下兩升的量。

分溫再服

將煮好的藥液分成幾份,溫熱後再服用。

案薤白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薤白性味辛溫。別錄中提到,薤白可以溫中散結氣。杜甫在詩中寫道:“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可見薤白以其辛溫之性,可以散去胸膈中的結氣。

白酒

古籍中對於白酒的解釋並不多。似乎指的是白色的酒,但《靈樞經‧筋篇》中提到以白酒和桂枝一起使用。並且,古人通常以“美酒”來稱呼好的酒。由此可見,白酒並非一般的酒。

千金方

千金方中使用“白酨漿”一斗,外臺祕要也引用了傷寒論中關於本條的記載。

栝蔞薤白白酒湯

主治與本文相同。

方中

方中使用的是“白酨酒”。程敬通解釋,“酨”讀作“再”,指的就是醋漿。可知白酒其實就是醋漿。現今使用米醋效果極佳。

千金栝蔞湯

,主治與本文相同。

組成

栝蔞實(一枚)、半夏(半升)、薤白(一斤)、枳實(二兩)、生薑(四兩)。

上五味㕮咀。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二。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外臺。引千金同。)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半夏下。有白酨漿三字。)

〔尤〕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於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張氏醫通云。心痛徹背者。胸中痰垢積滿。循脈而溢於背。背者胸之府。故於前藥。但加半夏。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白話文:

上五味丸要咀嚼服用,用白酨漿一斗煮成四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仲景《肘後》方中不用生薑、枳實、半夏。

胸部痹痛不能躺下,心痛徹背者,可以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

胸部痹痛不能躺下,是肺氣上而不下;心痛徹背,是心氣阻塞不和,這種痹痛尤為嚴重。原因是痰飲阻礙氣血流通,因此在治療胸痹的藥方中加入半夏,用來祛除痰飲。

張氏《醫通》中說,心痛徹背是因為胸中痰垢積聚,沿著經脈溢出到背部,背部是胸部的府,所以原方中加入半夏,用來祛除痰積引起的痹痛。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外臺作白酨漿云古今錄驗範汪同)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聖惠方,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方。

栝蔞(一枚),桂心(三分),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漿水一中盞。入薤白七莖。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頻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趙本。作心中痞留氣結在胸。徐沈同。外臺作心中痞堅留氣結於胸。逆下。有氣字。)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個中醫方劑:栝蔞薤白半夏湯和另一個以栝蔞為主要藥材的方劑。

栝蔞薤白半夏湯

主要用於治療胸部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例如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該方劑以栝蔞、薤白、半夏、白酒為主要藥材,具有行氣止痛、化痰止咳、溫陽散寒等功效。

另一個以栝蔞為主要藥材的方劑

則加入桂心、半夏等藥材,用於治療胸部氣滯、痞氣等症狀。該方劑具有理氣化痰、溫陽散寒、行血止痛等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

這兩個方劑只是中醫治療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的其中一部分,實際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魏〕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心中痞氣。氣結在胸。正胸痹之病狀也。再連脅下之氣。俱逆而搶心。則痰飲水氣。俱乘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之陽氣。全難支拒矣。故用枳實薤白桂枝。行陽開鬱。溫中降氣。猶必先後煮治。以融和其氣味。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再或虛寒已甚。

無敢恣為開破者。故人參湯亦主之。以溫補其陽。使正氣旺。而邪氣自消。又治胸痹從本治之一法也。

張氏醫通云。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虛痰內結。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稟而施。兩不移易之法也。

白話文:

魏氏醫案:胸痹之證治

〔魏氏〕 胸痹的病因,自是陽氣微弱,陰寒盛極。心中有痞氣,氣結在胸,正是胸痹的典型症狀。若再加上脅下的氣逆而上衝心臟,則痰飲水氣乘著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的陽氣便難以抵抗了。

因此,要用枳實、薤白、桂枝等藥,以行陽氣、開鬱結,溫暖中焦,降氣下行。但須先後煮治,使藥性融和,慢慢地蕩除結聚的邪氣。若虛寒已甚,就不敢輕易地用開破之法。所以,人參湯也可用來治療,溫補陽氣,使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消散。此為治療胸痹的本治法。

張氏醫通 中說:兩種湯劑,一是用來治療胸中實痰外溢的,以薤白桂枝來解散痰飲;一是用來治療胸中虛痰內結的,即用人參理中湯來清理痰飲。一病二治,根據患者的體質來施治,兩者不可混淆。

案千金治中湯。胸痹方。別標為一條。外臺亦引仲景傷寒論。療胸痹理中湯。即並人參湯。方後注云。張仲景曰。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於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亦主之。而引範汪。出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名枳實湯。方後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千金。用厚朴三兩。薤白一斤。)

白話文:

治中湯

此方為治療胸痹的方劑,在《外臺祕要》中也引用了張仲景《傷寒論》治療胸痹的理中湯,也就是加人參的理中湯。方後註解說,張仲景認為,胸痹患者心中痞塊堅硬,氣滯結於胸部,胸悶,脅下逆氣上衝心臟。理中湯也能治療此病症。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此方為《傷寒論》中的方劑,稱為枳實湯

藥方組成

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蔞實(一枚,搗碎)

用法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枳實和厚朴,煮至剩下二升,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沸數次,分三次溫服。(《千金方》中記載,厚朴用三兩,薤白用一斤。)

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程〕此即理中湯也。中氣強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朮所以益脾。甘草乾姜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而胸痹亦愈。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千金。外臺。無橘枳薑湯亦主之七字。)

〔鑑〕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

白話文:

這是一個名為“人參湯”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胸痹,也就是胸部疼痛、氣塞的症狀。藥方包含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四味藥材,各取三兩。將藥材以八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這個方子屬於理中湯的範疇,主要作用是補益脾胃,讓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改善胸部的氣血流通,達到治療胸痹的效果。人參、白朮補益脾氣,甘草、乾薑溫暖胃氣,使脾胃功能恢復,上焦氣機順暢,胸部氣塞自然消除。

需要注意的是,胸痹分為輕重兩種,胸中氣塞屬於輕症,而胸中急痛則屬於重症。除了人參湯外,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薑湯等方劑也可治療胸痹。

現代醫學解釋

胸痹的病因很多,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炎等。中醫認為胸痹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心肺功能失調引起的。人參湯等方劑通過補益脾胃,改善心肺功能,達到治療胸痹的目的。

注意事項

此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如有胸部不適,請及時就醫。

〔程〕膻中為氣之海。痹在胸中。則氣塞短氣也。神農經曰。茯苓主胸脅逆氣。杏仁主下氣。甘草主寒熱邪氣。為治胸痹之輕劑。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千金。名茯苓湯。外臺。引千金。方後云。仲景傷寒論同。)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外臺。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方。

於本方中。去甘草。加橘皮。

白話文: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出自《千金方》,也稱作《茯苓湯》,《外臺祕要》引用了《千金方》的這個方子,並說張仲景的《傷寒論》中也有類似的方子。)

材料

  • 茯苓三兩
  • 杏仁五十枚
  • 甘草一兩

做法

  1.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煮至五升。
  2. 溫熱服下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3. 若病症未癒,可繼續服用。

橘皮枳實生薑湯方(千金。無方名。外臺。作橘皮枳實湯。)

橘皮(一斤○外臺作半斤),枳實(三兩○外臺作四枚),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斤。煮取二斤。分溫再服。(〔原注〕肘後。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主療與肘後千金同。方後云。肘後小品。文仲。深師。範汪。古今錄驗。經心錄。千金同。)

〔程〕氣塞氣短。非辛溫之藥。不足以行之。橘皮枳實生薑辛溫。同為下氣藥也。內經曰。病有緩急。方有大小。此胸痹之緩者。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出自《千金方》,沒有具體名稱,後來《外臺祕要》稱之為「橘皮枳實湯」。

方子使用橘皮、枳實和生薑三種藥材,分別用量為橘皮一斤(外臺祕要記載為半斤)、枳實三兩(外臺祕要記載為四枚)、生薑半斤。將藥材用五斤水煮,直至剩下兩斤,分溫服用。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胸痺,症狀表現為胸部滿悶像被堵住一樣,呼吸急促像發癢,喉嚨乾燥疼痛,唾液分泌減少。許多醫書都記載這個方子的功效,例如《肘後備急方》、《千金方》、《傷寒論》、《肘後小品》、《文仲藥性論》、《深師藥性論》、《範汪藥性論》、《古今錄驗》、《經心錄》等。

程氏認為,氣塞氣短需要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疏通氣血。橘皮、枳實和生薑都是辛溫性藥材,都具有下氣的作用。根據《內經》的說法,病情有輕重緩急之分,藥方也有大小之別。這個胸痺方子屬於比較輕緩的,所以用君藥一種,臣藥兩種的小方劑。

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外臺。引古今錄驗痹下。有偏字。)

〔程〕寒邪客於上焦則痛急。痛急則神歸之。神歸之則氣聚。氣聚則寒邪散。寒邪散則痛緩。此胸痹之所以有緩急者。亦心痛去來之義也。薏苡仁以除痹下氣。大附子以溫中散寒。

〔鑑〕李彣曰。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復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氣。附子溫中行陽。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案緩急之緩。或謂絞字之訛。此說似是而卻非。外臺。載胸痹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聖惠亦同。故知程李之解是也。

白話文:

患有胸痹,症狀時而緩慢時而急迫的,可以用薏苡仁附子散來治療。(出自《外臺祕要》,引用《古今錄驗》中關於痹症的記載,其中有些偏字。)

程氏說:寒邪侵入上焦就會導致疼痛劇烈,疼痛劇烈就會讓精神歸附於此,精神歸附就會導致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就會驅散寒邪,寒邪散去就會疼痛緩解。這就是胸痹症狀時而緩慢時而急迫的原因,也與心痛反覆發作的道理相同。薏苡仁可以去除痹症、下降氣機,附子可以溫暖中焦、散寒邪。

李彣說:緩急是指疼痛有時緩慢而暫時停止,有時急迫而反覆發作。薏苡仁入肺經,可以利氣;附子溫暖中焦,可以行陽氣。將藥方散服,則療效更快。

這裡的「緩」字,有人認為是「絞」字的誤寫。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外臺祕要》中記載了四個治療胸痹心下堅痞緩急的方劑,《聖惠方》中也記載了相同內容。所以可知程氏和李氏的解釋是正確的。

薏苡仁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外臺。引古今錄驗。載薏苡仁散二方。初一方。用薏苡仁五百枚。甘草三兩。後一方。與本方同。唯用薏苡仁一千五百枚。云此方出僧深。範汪同。仲景方。用薏苡仁十五兩。

聖惠方,薏苡仁散。治胸痹心下堅痞緩急。

薏苡仁(二兩),附子(二兩炮),甘草(一兩炙)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頻服之。

白話文:

薏苡仁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製)。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一天服用三次。

據《外臺秘要》引述古今驗方記載,薏苡仁散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用薏苡仁五百枚,甘草三兩。第二個版本與本方相同,只是薏苡仁用量增加到一千五百枚。據說此方出自僧深,範汪也曾使用過。仲景方則使用薏苡仁十五兩。

《聖惠方》中的薏苡仁散可以治療胸痹、心下堅痞、緩急等症狀。配方為:薏苡仁二兩,附子二兩(炮製),甘草一兩(炙)。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入生薑半片,煎煮至六分,去渣後趁熱頻頻服用。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肘後痛下。有心下牽急懊痛六字。)

〔程〕心中痞。即胸痹也。諸逆。如脅下逆搶心之類。邪氣獨留於上。則心懸痛。枳實以泄痞。桂枝以下逆。生薑以散氣。

〔尤〕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

〔鑑〕心懸而空痛。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也。用桂枝生薑枳實湯。通陽氣破逆氣。痛止痞開矣。

潘氏續焰云。懸者懸閣之義。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間也。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外臺。載仲景傷寒論。心下懸痛。諸逆大虛者桂心生薑枳實湯。方同。)

白話文:

胸悶,伴隨胸口悶痛,像是氣逆上衝,或是有種懸掛、不適感,可以用桂枝生薑枳實湯治療。這種症狀,像是心口處有東西牽拉、急痛,可以用桂枝生薑枳實湯來緩解。

「心中痞」就是指胸口堵塞,也就是胸痹。 「諸逆」是指像是氣逆上衝,像是脅肋部位逆衝心口的感覺。邪氣停留在上焦,就會導致心懸痛。 枳實可以泄去胸中的痞塞,桂枝可以溫通下焦,使氣下行,生薑可以散氣。

「諸逆」指的是痰飲阻礙氣機,導致氣逆。 「心懸痛」指的是像是懸掛的東西在晃動而引起的疼痛,是氣逆造成的。

心懸而空痛,像是懸空的物體在晃動而導致的疼痛,用桂枝生薑枳實湯可以通陽氣,破逆氣,疼痛就會緩解,胸中的堵塞也會打開。

「懸」指的是懸掛、停滯的意思,不是在胃部,而是停留在腹部或脅肋之間。

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徐沈尤枚作兩外臺有炙字)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桂心三物湯,治心下痞諸逆懸痛。

桂心(二兩),膠飴(半斤),生薑(二兩)

上藥切。以水四升。煮二味。取三升。去滓。內飴。分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鑑〕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此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故以烏頭赤石脂丸主之。方中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別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李彣曰。心痛在內而徹背。

白話文:

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用六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可治心下痞塞,各種逆氣導致的胸腹疼痛。

桂心二兩、膠飴半斤、生薑二兩,切碎後用四升水煮成三升,去渣,加入膠飴,分三次服用,可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如果心痛徹背只是偶爾發作,可以用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治療。但如果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持續不斷,則屬於陰寒邪氣過重,陽氣將要熄滅,薤白白酒治療無效,必須用烏頭赤石脂丸。此方以烏頭、附子、辣椒、生薑等辛熱之品為主,目的是驅逐陰寒邪氣。心痛徹背,痛感從內向外傳到背部。

則內而達於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於內矣。故既有附子之溫。而復用烏頭之迅。佐乾薑行陽。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氣。大開其鬱。恐過於大散大開。故復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丸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千金。必效。文仲。範汪。經心錄等同。)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外臺作二分),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外臺作一分),乾薑(一兩一法一分○外臺作二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外臺作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千金。名烏頭丸,用烏頭六銖。附子蜀椒各半兩。注云。範汪。不用附子。崔氏。用桂半兩為六味。)

白話文:

如果病痛從內而發,蔓延到外,表現為背痛且深入心臟,那麼病痛就是由外而入,侵入內部的。所以此方既用附子溫暖陽氣,又用烏頭快速驅寒,佐以乾薑助陽,徹底散寒,再用蜀椒降氣,舒解鬱結。但擔心過於散寒開鬱,因此再用赤石脂入心以收斂固澀,保留陽氣。

外臺云。此方丹陽有隱士。出山云。得華佗法。若久心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盡一劑。遂終身不發。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外臺。引千金。名附子丸。○徐本。標附方二字。沈同。程云。非仲景方。並是。)

附子(三兩○千金用二兩),生狼牙(一兩炙香○千金用生狼毒四兩外臺同),人參,乾薑,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吳茱萸(各一兩○千金用乾薑二兩)

白話文:

據《外臺秘要》記載,丹陽有一隱士下山,說自己得到華佗的秘方。若久患心痛,每日清晨服用三丸,逐漸增加至十丸,服完一劑後,便可終身不再發作。

「九痛丸」專治九種心痛,此方出自《千金方》,又名「附子丸」。方中使用附子三兩(《千金方》用二兩),生狼牙一兩炙香(《千金方》用生狼毒四兩,與《外臺秘要》相同),人參、乾薑、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吳茱萸(各一兩,《千金方》用乾薑二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沖。趙本。作腫非。)

〔程〕九痛者。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去來心痛。(案以上。見千金本方主療。)雖分九種。不外積聚痰飲結血蟲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散寒冷而破堅積。狼牙茱萸。殺蟲注而除痰飲。乾薑人參。理中氣而和胃脘。

相將治九種之心痛巴豆除邪殺鬼。故治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冷氣上衝。皆宜於辛熱。辛熱能行血破血。落馬墜車。血凝血積者。故並宜之。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一般,以酒送服。體質強健的人,初次服用三丸,每天服用三次;體質虛弱的人,服用兩丸,每天服用三次。

此方還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昏迷、腹脹疼痛、口不能言語,以及長期積累的寒氣導致心胸疼痛、寒氣上衝,以及跌落馬匹或車輛所造成的血瘀等症狀。忌口方面,遵循一般原則即可。

所謂九種心痛,分別是蟲心痛、注心痛、風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冷心痛、熱心痛和去來心痛。雖然分為九種,但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積聚的痰飲、結血、蟲注、寒冷等因素造成。附子、巴豆能散寒破積;狼牙、茱萸能殺蟲除痰;乾薑、人參能理中氣和胃脘。

治療九種心痛,都需要用巴豆來去除邪氣,殺死病鬼。因此,對於中風導致的昏迷、腹脹疼痛、口不能言語,以及長期積累的寒氣導致心胸疼痛、寒氣上衝,都適宜用辛熱藥物治療。辛熱藥物能行血破血,對於跌落馬匹或車輛造成的血瘀也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