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論一首、證一首、方十首

師曰。失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過不間。脈經。有與字。)

〔鑑〕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李彣曰。內經云。胃脈平者。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脈太過。而弦則為陰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為痛也。

〔尤〕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乾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

案靈本藏篇云。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巢源云。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滿。噎塞不利。習習如癢。喉里澀唾燥。甚者心裡強否急痛。肌肉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滿短氣。咳唾引痛。煩悶白汗出。或徹背膂。其脈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數日殺人。三因。作胸痞。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平。趙本。作凡。)

〔尤〕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仍短氣不足以息。當是裡氣暴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並否。其為裡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鑑〕平人。無病之人也。無寒熱。無表邪也。平人無故。而有短氣不足以息之證。不可責其虛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礙呼吸。當責其實也。李彣曰。上節云責其極虛。此又云實。何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明理論云。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是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程〕內經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咳唾也。諸陽受氣於胸。而轉行於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而氣為短也。寸脈沉遲。關脈小緊。皆寒客上焦之脈。數字誤。

案沈云。遲字下。當有一若字。蓋此論當以寸口脈沉而遲。為虛寒之證。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為寒實之證。另作一節解。否則豈有遲數二脈同見之理哉。此說似有理。然不如程之為誤文之義長矣。

張氏醫通云。寸口脈沉遲者。陽氣衰微也。關上小緊者。胃以上有陰寒結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氣。栝蔞性潤。專以滌垢膩之痰。薤白臭穢。用以通穢濁之氣。同氣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於胸中。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案張不注及數脈。其意蓋與程同。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案薤白。本草。辛苦溫。別錄云。溫中散結氣。杜甫薤詩云。衰年關膈冷。味暖並無憂。可見其以辛溫。而散胸膈中之結氣也。白酒。注家無解。似指為酒之白者。然靈經筋篇。以白酒和桂云云。且飲美酒。由此觀之。白酒非常酒。千金方。用白酨漿一斗。外臺亦引仲景傷寒論載本條云。

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而方中。則用白酨酒。程敬通云。酨音再。酢漿也。知白酒。即是酢漿。今用米醋極驗。

千金栝蔞湯,主療與本文同。

栝蔞實(一枚),半夏(半升),薤白(一斤),枳實(二兩),生薑(四兩)

上五味㕮咀。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二。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外臺。引千金同。)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半夏下。有白酨漿三字。)

〔尤〕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於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張氏醫通云。心痛徹背者。胸中痰垢積滿。循脈而溢於背。背者胸之府。故於前藥。但加半夏。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外臺作白酨漿云古今錄驗範汪同)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聖惠方,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方。

栝蔞(一枚),桂心(三分),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漿水一中盞。入薤白七莖。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頻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趙本。作心中痞留氣結在胸。徐沈同。外臺作心中痞堅留氣結於胸。逆下。有氣字。)

〔魏〕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心中痞氣。氣結在胸。正胸痹之病狀也。再連脅下之氣。俱逆而搶心。則痰飲水氣。俱乘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之陽氣。全難支拒矣。故用枳實薤白桂枝。行陽開鬱。溫中降氣。猶必先後煮治。以融和其氣味。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再或虛寒已甚。

無敢恣為開破者。故人參湯亦主之。以溫補其陽。使正氣旺。而邪氣自消。又治胸痹從本治之一法也。

張氏醫通云。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虛痰內結。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稟而施。兩不移易之法也。

案千金治中湯。胸痹方。別標為一條。外臺亦引仲景傷寒論。療胸痹理中湯。即並人參湯。方後注云。張仲景曰。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於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亦主之。而引範汪。出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名枳實湯。方後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千金。用厚朴三兩。薤白一斤。)

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程〕此即理中湯也。中氣強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朮所以益脾。甘草乾姜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而胸痹亦愈。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千金。外臺。無橘枳薑湯亦主之七字。)

〔鑑〕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

〔程〕膻中為氣之海。痹在胸中。則氣塞短氣也。神農經曰。茯苓主胸脅逆氣。杏仁主下氣。甘草主寒熱邪氣。為治胸痹之輕劑。

茯苓杏仁甘草湯(千金。名茯苓湯。外臺。引千金。方後云。仲景傷寒論同。)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外臺。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方。

於本方中。去甘草。加橘皮

橘皮枳實生薑湯(千金。無方名。外臺。作橘皮枳實湯。)

橘皮(一斤○外臺作半斤),枳實(三兩○外臺作四枚),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斤。煮取二斤。分溫再服。(〔原注〕肘後。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主療與肘後千金同。方後云。肘後小品。文仲。深師。範汪。古今錄驗。經心錄。千金同。)

〔程〕氣塞氣短。非辛溫之藥。不足以行之。橘皮枳實生薑辛溫。同為下氣藥也。內經曰。病有緩急。方有大小。此胸痹之緩者。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外臺。引古今錄驗痹下。有偏字。)

〔程〕寒邪客於上焦則痛急。痛急則神歸之。神歸之則氣聚。氣聚則寒邪散。寒邪散則痛緩。此胸痹之所以有緩急者。亦心痛去來之義也。薏苡仁以除痹下氣。大附子以溫中散寒。

〔鑑〕李彣曰。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復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氣。附子溫中行陽。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案緩急之緩。或謂絞字之訛。此說似是而卻非。外臺。載胸痹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聖惠亦同。故知程李之解是也。

薏苡仁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外臺。引古今錄驗。載薏苡仁散二方。初一方。用薏苡仁五百枚。甘草三兩。後一方。與本方同。唯用薏苡仁一千五百枚。云此方出僧深。範汪同。仲景方。用薏苡仁十五兩。

聖惠方,薏苡仁散。治胸痹心下堅痞緩急。

薏苡仁(二兩),附子(二兩炮),甘草(一兩炙)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頻服之。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肘後痛下。有心下牽急懊痛六字。)

〔程〕心中痞。即胸痹也。諸逆。如脅下逆搶心之類。邪氣獨留於上。則心懸痛。枳實以泄痞。桂枝以下逆。生薑以散氣。

〔尤〕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

〔鑑〕心懸而空痛。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也。用桂枝生薑枳實湯。通陽氣破逆氣。痛止痞開矣。

潘氏續焰云。懸者懸閣之義。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間也。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外臺。載仲景傷寒論。心下懸痛。諸逆大虛者桂心生薑枳實湯。方同。)

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徐沈尤枚作兩外臺有炙字)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桂心三物湯,治心下痞諸逆懸痛。

桂心(二兩),膠飴(半斤),生薑(二兩)

上藥切。以水四升。煮二味。取三升。去滓。內飴。分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鑑〕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此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故以烏頭赤石脂丸主之。方中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別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李彣曰。心痛在內而徹背。

則內而達於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於內矣。故既有附子之溫。而復用烏頭之迅。佐乾薑行陽。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氣。大開其鬱。恐過於大散大開。故復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而收陽氣也。

石脂丸(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千金。必效。文仲。範汪。經心錄等同。)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外臺作二分),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外臺作一分),乾薑(一兩一法一分○外臺作二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外臺作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千金。名烏頭丸,用烏頭六銖。附子蜀椒各半兩。注云。範汪。不用附子。崔氏。用桂半兩為六味。)

外臺云。此方丹陽有隱士。出山云。得華佗法。若久心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盡一劑。遂終身不發。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外臺。引千金。名附子丸。○徐本。標附方二字。沈同。程云。非仲景方。並是。)

附子(三兩○千金用二兩),生狼牙(一兩炙香○千金用生狼毒四兩外臺同),人參,乾薑,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吳茱萸(各一兩○千金用乾薑二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沖。趙本。作腫非。)

〔程〕九痛者。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去來心痛。(案以上。見千金本方主療。)雖分九種。不外積聚痰飲結血蟲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散寒冷而破堅積。狼牙茱萸。殺蟲注而除痰飲。乾薑人參。理中氣而和胃脘。

相將治九種之心痛巴豆除邪殺鬼。故治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冷氣上衝。皆宜於辛熱。辛熱能行血破血。落馬墜車。血凝血積者。故並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