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21)
卷五 (21)
1.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帶下月經閉不通。
本方。去蛭。加朴硝五兩。
千金翼。抵當湯。治婦人月水不利。腹中滿。時自減。並男子膀胱滿急方。
本方。去虻蟲。加虎杖二兩。一云虎掌。
又杏仁湯。治月水不調。或一月再來。或兩月三月不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
於本方。加杏仁三十枚。(千金同。)
李氏必讀。代抵當湯。行瘀血。(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朮。)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張氏醫通云。水蛭如無。以陵鯉甲。生漆塗炙。代之。
又代抵當丸。治虛人蓄血。宜此緩攻。
於前方。去降香。加蓬朮為末。蜜丸。蓄血而上部者。丸如芥子。黃昏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喉。以搜逐瘀積。在中部食遠。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勞水煎湯下之。汪氏醫方集解同。但去降香莪朮芒硝。用玄明粉。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沈〕臟。即子宮也。堅癖不止。止當作散字。堅癖不散。子宮有乾血也。白物者。世謂之白帶也。
〔魏〕藏堅之臟。指子宮也。臟中之臟。指陰中也。
〔尤〕臟堅癖不止者。子臟乾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乾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生濕。濕復生熱。所積之血。轉為濕熱所腐。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臟之濕熱。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潤乾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臟中。劇者再內之。
〔程〕礬石酸澀。燒則質枯。枯澀之品。故神農經以能止白沃。亦澀以固脫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帶。以礬石質枯。佐杏仁一分。以潤之。使其同蜜。易以為丸。滑潤易以內陰中也。此方專治下白物而設。未能攻堅癖下乾血也。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尤〕婦人經盡產後。風邪最易襲入腹中。與血氣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種未詳。紅藍花。苦辛溫。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風藥者。血行而風自去耳。
紅藍花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外臺。近效。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方。
紅藍花三兩。新者佳。以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稍冷服之。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水蛭三十個熬製,虻蟲三十枚去翅足熬製,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以上四味研磨成粉末,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療帶下、月經閉塞不通。此方去水蛭,加朴硝五兩。
千金翼抵當湯,治療婦女月經不通、腹部脹滿,時好時壞,以及男子膀胱脹滿急痛。此方去虻蟲,加虎杖二兩(或虎掌)。
杏仁湯,治療月經不調,或一月來一次,或二三月不來,或月經提前或延後,閉塞不通。此方加杏仁三十枚。(與《千金方》相同)。
李氏必讀代抵當湯,行血瘀。(若瘀血久而嚴重者,去生地黃,加蓬朮)。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加水二鍾,煎成一鍾。血瘀在上者,飯後服用;血瘀在下者,飯前服用。
張氏醫通云:若無水蛭,可用陵鯉甲,塗上生漆炙烤代替。
代抵當丸,治療虛弱之人蓄血,宜用此方緩慢攻治。此方去降香,加蓬朮研磨成粉末,用蜜丸制成。蓄血在上部者,丸藥如芥子大小,黃昏時去枕仰臥,用唾液送服,停留在喉嚨處,以排出瘀積;蓄血在中部者,飯後服用;蓄血在下部者,空腹服用。丸藥均如梧子大小,用百勞水煎湯送服。(汪氏醫方集解相同,但去降香、莪朮、芒硝,用玄明粉)。
婦女經水閉塞不通,子宮堅硬疼痛不止,內有乾血,排出白色分泌物,礬石丸主治。
注釋: 沈氏:臟,即子宮。堅癖不止,應作堅癖不散。子宮有乾血。白物,即白帶。 魏氏:藏堅之臟,指子宮;臟中之臟,指陰道。 尤氏:臟堅癖不止,指子宮內乾血凝結成塊,不去則新血不能滋養,導致經閉不通。由此蓄血泄血不規律,胞宮產生濕氣,濕氣又生熱,積血被濕熱腐蝕,形成白色分泌物,時時排出。故應先去除子宮的濕熱,礬石能止水除熱,杏仁能破結潤澤乾血。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製,杏仁一分。以上二味研磨成粉末,煉蜜和成丸藥,棗核大小,放入子宮內。症狀嚴重者可再次放入。
注釋: 程氏:礬石酸澀,燒製後質地枯燥,枯澀之物,《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止白帶,也有澀以固脫之意。杏仁非為止帶,因礬石質地枯燥,故佐以杏仁一分潤澤,使其與蜂蜜混合,易於製成丸藥,滑潤易於放入陰道內。此方專治下白帶,不能攻治堅硬疼痛、下乾血。
婦女各種風疾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治。
注釋: 尤氏:婦女經期結束或產後,風邪最易入侵腹部,與血氣相搏,導致刺痛。六十二種風疾未詳。紅藍花苦辛溫,活血止痛,加酒效果更佳,不用其他祛風藥,血行則風自消。
紅藍花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紅藍花一兩。用酒一大升,煎至半升,頓服半升,若未止則再服。
外臺、近效方,治療血暈、昏迷、不認識人、煩悶。 紅藍花三兩(新鮮者佳),用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尿半升,煮成一大盞,去渣,稍涼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