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沈〕陰血虛。而陽氣則盛。虛火上潛。津液不充則渴。氣傷而不攝血。則亡血。虛陽上逆。沖肺卒喘。心營虛而真氣不斂。則悸。

〔尤〕脈浮為裡虛。以勞則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氣散於外。而精奪於內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脈經。作時時目瞑。)

〔鑑〕此復申虛極為勞。以詳其證之義也。脈虛沉弦。陰陽俱不足也。無寒熱。是陰陽雖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氣面白時瞑兼衄。乃上焦虛。而血不榮也。裡急小便不利少腹滿。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凡此脈證。皆因勞而病也。故曰。此為勞使之然。

〔程〕白為肺色。鼻為肺竅。氣既不能下化。則上逆於頭。故目為之瞑。迫於血而鼻為之衄也。內經曰。勞則氣耗。其類是歟。

案本篇。標男子二字者。凡五條。未詳其意。諸家亦置而無說。蓋婦人有帶下諸病。產乳眾疾。其證似虛勞而否者。不能與男子無異。故殊以男子二字別之歟。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脈經。酸上有足字。行下有少陰虛滿四字。酸削。巢源作痠𤺊。外臺作痠削。)

〔徐〕脈大既為勞矣。而更加浮。其證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陽必盛也。

〔魏〕邪本陰虧陽亢。內生之焰也。然亦隨天時為衰旺。春夏者陽時也。陰虛之病必劇。秋冬者陰時也。陰虛之病稍瘥。火盛於上。則必陽衰於下。邪火熾於上焦。邪寒凝於下焦。陰寒即內迫。陽精自外出。為白濁。為遺精。為鬼交。皆上盛下虛之必致也。精既出奪。必益虛寒。腿腳痠軟。肌肉瘦削。遂不可行立。而骨痿不能起於床矣。

案陰寒。程云。寒字作虛字看。金鑑直以為傳寫之訛。誤甚矣。陰寒者。陰冷也。乃七傷之一。巢源云。腎主精。髓開竅於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故使陰冷也。久不已。則陰痿弱。是也。魏為陰寒之氣。亦非。酸削。巢源作痠𤺊。周禮。痟首疾。注云。痟。酸削也。

疏云。人患頭痛。則有酸嘶而痛。千金婦人門。酸𢠹恍惚。不能起居。劉熙釋名云。酸。遜也。遜遁在後也。言腳疼力少。行遁在後。以遜遁者也。消。弱也。如見割消。筋力弱也。即酸削。痠𤺊。酸嘶。酸𢠹。與酸削同。

朱氏格致餘論云。內經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若於此時。縱嗜欲。至春升之際。必有溫熱病。今人多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正俗所謂注夏病也。案本條所說。與注夏病不相干。此恐非也。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原注〕一作泠○浮。脈經巢源。作微。案泠。水名。作泠為是。)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沈氏認為,陰血虛弱,而陽氣卻旺盛,虛火上浮,津液不足導致口渴。氣虛不能攝血,則會失血。虛陽上逆,衝擊肺部而導致突然氣喘。心營虛弱,真氣不能收斂,則會心悸。

尤氏認為,脈浮表示裡虛,因勞累導致真陰不足,孤陽無根,氣散於外,精氣內耗。

男子脈象虛弱沉細而弦,沒有寒熱症狀,氣短,裡急,小便不利,面色蒼白,有時眼睛昏閉並伴有鼻出血,少腹脹滿,這是勞累所致。(脈經記載為「時時目瞑」)

鑑氏認為,這再次說明了虛極為勞,詳細闡述了其病症的意義。脈象虛弱沉細而弦,說明陰陽都不足。沒有寒熱症狀,表示雖然陰陽不足,但並不互相乘克。氣短、面色蒼白、有時眼睛昏閉並伴有鼻出血,是上焦虛弱,血液不能滋養的表現。裡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是下焦虛弱,氣機運行不暢的表現。所有這些脈證,都是因為勞累而導致的疾病,所以說這是勞累所致。

程氏認為,白色是肺的顏色,鼻子是肺的竅位,氣機不能下行,則上逆於頭部,所以眼睛昏閉;迫使血液上湧,所以鼻子出血。內經說:「勞則氣耗」,此症正是如此。

本篇中標註「男子」二字的條目共有五條,其用意不明,諸家也沒有解釋。可能是因為婦女有帶下等疾病、產後乳汁等眾多疾病,其症狀類似虛勞但又不完全相同,所以特意用「男子」二字區分吧。

勞累致病,其脈象浮大,手足煩躁,春夏季加重,秋冬減輕,陰寒精氣自行排出,酸痛無力行走。(脈經記載為「酸上有足字,行下有少陰虛滿四字;酸削,巢源作痠𤺊,外臺作痠削」)

徐氏認為,脈象大已說明是勞累,再加上浮大,其症狀為手足煩躁,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必然旺盛的緣故。

魏氏認為,邪氣的根本在於陰虛陽亢,內生虛火。但它也隨著季節而盛衰。春夏季是陽盛的季節,陰虛的病症必然加重;秋冬是陰盛的季節,陰虛的病症則稍輕。火盛於上,則必然陽氣衰弱於下。虛火熾盛於上焦,寒邪凝滯於下焦。陰寒內迫,陽精自行排出,導致白濁、遺精、夢遺等,都是上盛下虛必然導致的結果。精氣外洩,必然加重虛寒,腿腳酸軟無力,肌肉消瘦,以致不能行走站立,臥床不起。

關於「陰寒」,程氏認為「寒」字應理解為「虛」字,金鑑直斥為抄寫錯誤,這是錯誤的。「陰寒」是指陰冷,是七傷之一。巢源說:「腎主精,髓開竅於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所以導致陰冷。」久而久之,則陰部痿弱,就是這個道理。魏氏將「陰寒」解釋為寒邪之氣,也是錯誤的。「酸削」,巢源作「痠𤺊」,《周禮》中「痟首疾」注云:「痟,酸削也」。

疏解說:人患頭痛,則有酸痛之感;《千金要方·婦人門》中記載「酸𢠹恍惚,不能起居」。劉熙《釋名》云:「酸,遜也。遜遁在後也。」指腳痛力弱,行走緩慢,步履艱難。「消,弱也。」如「見割消」,指筋力衰弱。所以「酸削」、「痠𤺊」、「酸嘶」、「酸𢠹」與「酸削」同義。

朱氏《格致餘論》云:「內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若此時縱慾過度,到春天陽氣上升之際,必然會患溫熱病。」現代人多在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慾不振、體熱等症狀,仲景所說「春夏劇,秋冬瘥」,正是俗話說的「注夏病」。但本條所說的與「注夏病」無關,這恐怕是不對的。

男子脈象浮弱而澀,則為不育,精氣清冷。(原注:一作泠。脈經、巢源作微。案泠,水名,作泠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