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6)

1.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又云。婦人情性執著。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致氣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滿悶欲絕。產婦尤多。此證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婦人惡阻。尤宜服之。間以紅丸子尤效。一名厚朴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於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調服。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治風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於本方。合桂枝湯。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治驚憂氣遏上喘。(即本方。)

又加減七氣湯。治氣鬱嘔吐。

於本方。合千金七氣湯。(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去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於本方。加茯神遠志甘草石菖大棗。

三因七氣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郁發。致五臟互相刑剋。陰陽反戾。揮霍變亂。吐利交作。寒熱眩暈。痞滿咽塞。

於本方。加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云。張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運。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見風即遍身疼。小腹時疼。小水淋瀝而疼。脈兩寸皆短。兩關滑大。右關尤搏指。此梅核氣症也。以半夏四錢。厚朴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姜三分。水煎食後服。每用此湯。調理多效。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鑑〕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數欠伸。喝欠也。喝欠煩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證及也。

案沈尤以臟為子宮。甚誤。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名小麥湯。袖珍。名甘草湯。)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案溫分徐沈尤作分溫。是。)

〔程〕內經曰。悲則心系急。甘草大棗者。甘以緩諸急也。小麥者。谷之苦者也。靈樞經曰。心病者。宜食麥。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問。以小麥為心之谷。千金云。小麥養心氣。本方所主。正在於此。而金鑑云。方義未詳。必是偽錯。此說大誤。驗之於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許氏本事方云。鄉里有一婦人。數欠。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有一證云。婦人臟躁云云。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妙絕如此。試而後知。

陳氏婦人良方云。鄉先生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慼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醫與巫兼治。皆無益。僕年十四。正在齋中習業。見說此證。而程省元皇皇無計。僕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說。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證。名曰臟躁悲傷。非大棗湯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對證。笑而治藥。一投而愈矣。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婦人性格固執,不容易想開,多受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所傷,導致氣體堵塞胸臆,有的像梅核一樣卡在咽喉,嚴重者胸悶欲絕,產婦尤其多見。此症服用此方,間或加入香附子藥物,長期服用便見效。婦女妊娠惡阻,尤其適合服用此方,間或服用紅丸子效果更佳。此方一名厚朴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治療婦女小便不暢,嚴重者陰部疼痛。

在此方基礎上,加入香附子、甘草,煎好後加入琥珀末調服。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治療風寒邪氣搏擊心腹疼痛。

在此方基礎上,加入桂枝湯,並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治療驚憂導致氣機阻滯而上喘。(即本方)

又加減七氣湯,治療氣鬱導致嘔吐。

在此方基礎上,加入千金七氣湯(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去除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治療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在此方基礎上,加入茯神、遠志、甘草、石菖蒲、大棗。

三因七氣湯,治療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鬱結,導致五臟互相克制,陰陽失調,氣血紊亂,出現嘔吐腹瀉、寒熱、眩暈、胸悶、咽塞等症狀。

在此方基礎上,加入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記載:張溪亭的親眷,喉嚨裡有異物感,像炙烤的肉一樣,吞不下,吐不出,鼻子塞住,頭暈,耳朵經常嗡嗡作響,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遇風寒就渾身疼痛,小腹時痛,小便淋瀝疼痛,脈象兩寸皆短,兩關脈滑大,右關脈尤為有力。這是梅核氣的症狀。用半夏四錢,厚朴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生薑三分,水煎,飯後服用。每用此方調理,多有療效。

婦女臟躁,喜歡悲傷哭泣,像被神靈附體一樣,經常伸懶腰打哈欠。甘麥大棗湯主治此症。

【鑑別】臟,指心臟。心靜則神藏,如果受七情所傷,則心神不能寧靜,而產生心神躁擾不安,所以喜歡悲傷哭泣,這是神明不能主宰情志;像被神靈附體一樣,這是心神不能明晰,也就是現在的失志癲狂病。經常伸懶腰打哈欠,是肝臟的病症,母能令子實,所以此症也與肝相關。

沈氏以臟指子宮,是大錯特錯。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方名小麥湯,袖珍方名甘草湯)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以上三味藥,加水六升,煎至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此方也補脾氣。(溫服,沈氏作分溫,是也。)

【程氏注釋】《內經》說:悲傷則心系急迫,甘草大棗,甘味能緩解急迫之症。小麥,是穀物中味苦的,靈樞經說:心病宜食麥,穀物先入心。

《素問》以小麥為心之穀物,《千金方》說小麥養心氣,本方主治正是在此。而《金鑑》說方義不明,必是偽造錯誤,此說是大錯特錯。驗證於病人,才知道此方之妙。

許氏本事方記載:鄉下有一婦人,經常打哈欠,無緣無故悲泣不止,有人說她被邪祟附體,祈禱祭祀都無效。我忽然想起一個記載,婦女臟躁等等,立即令其服用此藥,一劑而癒。古人辨證施治,妙絕如此,試驗後才知道。

陳氏婦人良方記載:鄉先生程虎卿的妻子,懷孕四五個月,白天總是悲傷哭泣,流淚打哈欠,像被什麼附體一樣。請醫生和巫師都無效。我十四歲時,正在齋中學習,聽到這個病情,程省元束手無策。我告訴他,管先生伯同說,記得祖上曾經說過此症,叫做臟躁悲傷,非大棗湯不癒。虎卿借方一看,非常高興,因為完全對症,笑着煎藥,一劑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