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7)

1.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婦人下,千金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上,千金有甘草二字。)

〔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入而成痞,如傷寒下早例也。然雖痞而猶吐涎沫,則上寒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其上寒,而後治其中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為方不一。亦當合傷寒論中痞證諸條,參觀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龍湯方(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見驚悸中。案:驚悸所載即三黃瀉心湯,此恐不然。據千金,當是甘草瀉心湯。)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未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辯記,勿謂不然。 (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誤。程尤作來多。程云,謂崩帶之屬;金鑑亦作來多,云來字,當是未字。本條皆經水斷絕之病,若系來多,則與上文不合,是傳寫之訛。案:撰金鑑者,何不考之正脈等本,可疑。沈魏並仍原文。令陰,趙本作冷陰,非。)

〔鑑〕此條為婦人諸病綱領。其病之所以異於男子者,以其有月經也。其月經致病之根源,則多因虛損積冷結氣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經水斷絕,至有歷年。寒積胞門,以致血凝氣結而不行者。先哲云:女子以經調為無病;若經不調,則變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經之變病。其變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異也。如寒外傷經絡,其人上焦素寒,則凝堅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傷肺,則氣滯阻飲,故嘔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熱,寒同其化,久則成熱,熱傷其肺,故成肺癰,而形體損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則在中盤結,故繞臍疝痛也。或兩脅疼痛,是中焦之部,連及肝臟故也。或其人中焦素熱,則不病寒疝,而病結熱於中矣。中熱故不能為寒疝,而繞臍之痛仍在關元也。其人脈數當生瘡,若無瘡則熱必灼陰,皮膚失潤,故肌粗若魚鱗也。然此嘔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魚鱗等病,亦時著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謂經候不勻,而血不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陰中掣痛、少腹惡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氣街急痛,膝脛疼煩,皆胞中衝任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極奄忽眩冒,狀如厥癲,亦痛甚之常狀也。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而見此眩冒厥癲之證。

白話文:

婦人嘔吐涎沫,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結果心下痞滿。應該先治療嘔吐涎沫,用小青龍湯;涎沫止住後,再治療痞滿,用瀉心湯。(婦人下瀉,出自《千金方》,原文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的方劑,在《千金方》中記載有甘草。)

嘔吐涎沫,是上焦有寒邪的表現。不溫散寒邪,反而使用下瀉的方法,寒邪就會內入而造成痞滿,就像傷寒病下瀉過早一樣。雖然已經痞滿,但仍然嘔吐涎沫,說明上焦的寒邪尚未消除,不能先治痞滿,必須先治療上焦的寒邪,然後再治療痞滿,這也如同治療傷寒的原則一樣,表邪解除了才能攻治裡邪。

瀉心湯在《傷寒論》中,方劑不一,也應該參照《傷寒論》中關於痞證的諸多條文,仔細研讀,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婦人的這種病,是因為虛弱、積聚寒邪、氣滯不通,導致諸經的經水阻斷,時間長達數年,寒邪積聚在胞宮,寒邪損傷經絡,凝滯在上焦,嘔吐涎沫,久而化成肺癰,形體消瘦,寒邪在中焦盤結,繞臍疼痛如疝氣,或者兩脅疼痛,與臟腑相連,或者積聚熱邪於中焦,疼痛位於關元穴,脈象數而無瘡瘍,皮膚粗糙如魚鱗狀。這種病不僅限於女性,男性也偶爾會患此病,但下焦症狀較少見。月經不調,陰部掣痛。

少腹部惡寒,或者疼痛牽引到腰脊,下焦氣機阻滯不通,氣衝穴疼痛劇烈,膝脛疼痛煩躁,突然昏厥,神志不清,狀如厥證或癲癇,或者伴有憂愁、悲傷、易怒等情緒。這些都是帶下病的症狀,並非鬼神作祟。久病則形體消瘦,脈象虛弱而伴有寒象,此病變化多端,難以捉摸。要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虛實、緊緩等,再根據情況施以針藥治療,才能轉危為安。雖然都是同類疾病,但脈象卻各有不同,後學應當仔細辨別,切勿一概而論。(徐氏注:「未多」中的「未」字有誤,程氏及尤氏將其改為「來多」,程氏認為是指崩漏帶下之類的疾病,《金鑑》也作「來多」,認為「來」字應是「未」字之誤。本文皆指經水阻斷之病,若作「來多」,則與上文不符,應是抄寫錯誤。撰寫《金鑑》者為何不參考正脈等原本?實在令人懷疑。沈氏、魏氏均沿用原文;「令陰」,趙氏本作「冷陰」,有誤。)

此條記述了婦女諸病的綱領。婦女疾病不同於男子的原因,在於有月經。月經致病的根本原因,多是因虛損、積冷、氣滯不通。這三者只要有一者受影響,都能導致經水阻斷,時間長達數年,寒邪積聚在胞宮,導致氣血凝滯不通。前賢說:女子以經血調和為無病,如果經血不調,就會出現各種疾病。以下所述皆是經水阻斷所導致的各種病變。

這些病變的不同表現,取決於患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的差異。例如,寒邪侵犯經絡,患者上焦素虛寒,寒邪就會凝滯在上焦,所以上焦的胸肺就會生病。寒邪傷肺,則氣機阻滯,津液停聚,所以嘔吐涎沫。如果患者上焦素熱,寒邪與熱邪交爭,久則化熱,熱邪傷肺,就會形成肺癰,形體消瘦。如果患者中焦素虛寒,寒邪就會在中焦盤結,所以會繞臍疝痛。或者兩脅疼痛,因為中焦與肝臟相連。如果患者中焦素熱,則不會患寒疝,而是積聚熱邪於中焦。中焦有熱,則不會形成寒疝,但繞臍疼痛仍在關元穴。如果患者脈象數而無瘡瘍,說明熱邪灼傷陰液,皮膚失潤,所以皮膚粗糙如魚鱗。但是這種嘔吐涎沫、寒疝疼痛、肌膚如魚鱗等病症,也偶爾會發生在男子身上,並非只有女子才會得此病。「在下未多」,是指月經不調,經血量少。「邪侵胞中」,是下焦的病變,所以會有陰部掣痛、少腹惡寒等症狀。或者疼痛牽引到腰脊,下焦氣機阻滯不通,疼痛劇烈,腰膝疼痛煩躁,這些都是胞宮及衝任經脈的病變,因此是必然的結果。或者疼痛劇烈,突然昏厥,神志不清,狀如厥證或癲癇,也是疼痛過於劇烈時常出現的症狀。如果患者伴有憂愁、悲傷、易怒等情緒,更容易出現昏厥、癲癇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