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8)
卷五 (18)
1.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實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衝任血病。皆能病帶。故諺曰十女九帶也。然帶下病久。津液必傷。形必羸瘦。診其脈虛。審其多寒。豈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變萬端矣。雖千變萬端。然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與病參究。行其針藥。治危得安也。其有病雖同。而脈不同者。則當詳加審辨。
故曰子當辨記。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或有憂慘悲嗔。狀如鬼神者。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而總之曰此皆帶下。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也。
案史記扁鵲傳云。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知古所稱帶下。乃腰帶以下。經血諸疾之謂也。金鑑云。此皆帶下一句。當在非有鬼神之下。文義相屬。是傳寫之訛。此說非也。本條隔句押韻。如依金鑑而改之。則失上下押韻之法。不可從也。巢源云。諸方說三十六疾者。
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又云。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挾帶下。起於陰內。條目混漫。與諸方不同。據巢氏此言。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今無所考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許同。即日晡所之所。諸家或接下句。義不通。)
〔程〕下利。當是下血。
〔鑑〕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李彣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大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宮。
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衝脈挾臍上行。故衝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內經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挾口環唇。與衝脈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衝脈血阻不行。
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乾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乾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取。徐沈尤。並作治。是。)
白話文:
這篇古文討論的是婦科疾病,特別是帶下病。文中指出,帶下病並非鬼神作祟,而是衝任二脈血瘀所致,多見於女性,久病會傷津液,導致消瘦。診斷需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虛實,才能施以針藥治療。即使病症相同,脈象也可能不同,需謹慎判斷。
文中提到古代將帶下病分為三十六種,包括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與現代所稱的赤白帶下有所不同。作者也引經據典,考證了古人對帶下病的理解,並駁斥了某些錯誤的說法。
文中舉例說明了一個五十歲婦女下痢不止,伴有發熱、腹痛、煩熱、口乾等症狀,判斷為帶下病,原因是其曾有過半產,瘀血滯留在少腹。治療用溫經湯。
最後,文中詳細解釋了該病症的病機,並說明溫經湯的組成和功效,除了治療此症,還能治療其他婦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