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5)
卷五 (15)
1.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許氏本事方云。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前藥。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復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
皆血也。今邪逐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當刺期門也。活人書。海蛤散。治血結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詳傷寒論輯義陽明篇。者。太陽中篇。作則。)
〔尤〕陽明之熱。從氣而之血。襲入胞宮。即下血而譫語。蓋衝任之脈。並陽明之經。不必乘經水之來。而後熱得入之。故彼為血去而熱入。此為熱入而血下也。但頭汗出者。陽通而閉在陰也。此雖陽明之熱。而傳入血室。則仍屬肝家。故亦當刺期門。以瀉其實。刺已周身濈然汗出。則陰之閉者亦通。故愈。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臠。脈經作腐。)
〔尤〕此凝痰結氣。阻塞咽嗌之間。千金。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鑑〕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此病得於七情。鬱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薑。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鬱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臠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臠也。
半夏厚朴湯方(〔原注〕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臠字。)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趙作二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千金云一方無干蘇葉生薑)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聖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於本方中。加枳殼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四七湯。治喜怒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節。嘔吐噁心。並宜服之。(即本方。)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一位婦人患熱入血室,醫生不識,用補血調氣藥調理數日,反而導致血結於胸。有人建議繼續用之前的藥方,我說小柴胡湯此時已用遲了,不可再用。若無他法,只有一法可行,就是刺期門穴。我不會針灸,請善於針灸者治療,結果如我所言而痊癒。
有人問:熱入血室,為何會變成血結於胸?我說:邪氣侵入經絡,與正氣相搏,在體內上下運行,若恰逢經期將至或結束,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液受邪氣逼迫,上行至肝經,肝受邪則會神志不清,出現幻覺,進而入膻中,於是血液結於胸。
為何這樣說呢?婦女平常,水分應由肝木所養,血液應由肝所養。未懷孕時,血液下行成為月經;懷孕時,血液貯藏於中,以滋養胎兒;生產後,血液上行,以分泌乳汁。這些都是血。如今邪氣驅逐血液,都聚集在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房之下,所以用手觸摸會疼痛,湯藥難以奏效,因此應刺期門穴。
《活人書》記載的海蛤散,可治療血結於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雞蛋清調服。)
陽明病,伴隨下血、神志不清,這是熱入血室。但若伴隨頭汗出,則應刺期門,隨著病情輕重瀉血,汗出即愈。(詳見《傷寒論輯義》陽明篇、太陽中篇)
陽明之熱,循氣而入血,侵入胞宮,則會出現下血和神志不清的症狀。衝任脈與陽明經相通,不必等到經期,熱邪就能侵入。前者是血去而熱入,此處是熱入而血下。若伴隨頭汗出,則為陽氣通暢,而陰氣閉阻。雖然是陽明之熱,但傳入血室,仍屬肝經範疇,因此也應刺期門,以瀉其熱。針刺後周身汗出,陰氣閉阻也得以疏通,故而痊癒。
婦人咽喉中有炙肉般感覺,可用半夏厚朴湯治療。(臠,脈經作腐)
這是痰凝氣結,阻塞咽喉之間。《千金方》所說的咽喉中脹滿,如同炙肉,吞咽不下,吐出不得者,就是指此。
咽喉中有炙肉般感覺,是指咽喉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咳不出,咽不下,即現在的梅核氣。此病因七情所致,鬱氣凝結成痰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薑,辛味以散結,苦味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尿液運行痰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鬱氣,使氣機舒暢,痰涎消除,疾病自然痊癒。此症不只婦女有,男子亦然。
巢源說:咽喉如同炙肉,這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行至咽喉之間,結聚在一起,狀如炙肉。
半夏厚朴湯方:(原注:千金方,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臠字。)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趙氏本二兩),生薑(五兩),紫蘇葉(二兩,千金方一方無干蘇葉生薑)
以上五味,加水七升,煎煮至四升,分四次溫服,每日三次,夜服一次。
《聖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有炙肉般感覺,於本方中加枳殼、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方》四七湯,治喜怒悲恐驚等情緒導致痰涎凝聚,狀如破絮或梅核,在咽喉之間,咳不出,咽不下,這是七情所致。或中脘痞滿,氣機不舒暢;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阻滯,嘔吐噁心,皆宜服用。(即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