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0)
卷五 (10)
1.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程〕䗪蟲,主下血閉。咸能軟堅也。大黃,主下瘀血。苦能泄滯也。桃仁,亦下瘀血。滑以去著也。三味相合,以攻臍下乾血。
〔魏〕此類於抵當湯丸之用,亦主經水不利,無非通幽開積之治也。和酒為丸者,緩從下治也。
〔徐〕既曰新血,又曰如豚肝,驟結之血也。
案徐氏蘭臺軌範云,新字當作瘀字。此說頗有理。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見痓病中。○脈經,煩躁發熱四字,作四五日趺陽脈六字。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八字,作譫語利之則愈六字。)
〔程〕太陽傷寒,熱結膀胱,則蓄血,小腹堅痛。今產後非太陽證,而小腹亦堅痛者,此惡血未盡,熱在裡,結在膀胱也。宜下瘀血湯輩。若不大便,煩躁發熱,則熱不在膀胱,而熱在胃。切其脈亦微實也。日晡時,陽明向王時也。當向王時,是以再倍發熱煩躁,則胃中實矣。
胃實則不能食,故食則譫語,轉增其實也。宜大承氣湯下之。此條前後簡錯。熱在裡八字,當在惡露不盡之下。未有大承氣湯,而下膀胱血結也。至夜即愈四字,衍文。脈經無。(金鑑同,但以至夜即愈不為衍文,以再倍二字為衍。)
〔鑑〕李彣曰,此一節具兩證在內。一是太陽蓄血證,一是陽明裡實證。因古人文法錯綜,故難辨也。無太陽證,謂無表證也。少腹堅痛者,以肝藏血,少腹為肝經部分,故血必結於此,則堅痛亦在此。此惡露不盡,是為熱在裡,結在膀胱。此太陽蓄血證也。宜下去瘀血。若不大便煩躁,脈實譫語者,陽明裡實也。再倍發熱者,熱在裡,蒸蒸發於外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時,故煩躁不能食。病在陽而不在陰,故至夜則愈。此陽明腑病也。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案尤云,蓋謂不獨血結於下,而亦熱聚於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氣湯中,大黃、枳實,均為血藥。仲景取之者,蓋將一舉而兩得之歟?此解不可從。李注似允當。
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原注〕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脈經作婦人產得風,心下悶作心下堅。徐沈作產後中風續續。)
〔徐〕此段言產後中風,遷延不愈,而表裡雜見者,仍當去其風也。謂中風之輕者,數十日不解,似乎不可責表。然頭疼、惡寒、汗出、時有熱,皆表證也。心下悶、乾嘔,太陽之邪欲內入,而內不受也。今陽旦證仍在。陽旦湯何不可與?而因循以致誤也。
白話文: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程氏認為,蟅蟲、大黃、桃仁三味藥合用,可以治療臍下乾血(瘀血)。蟅蟲能軟堅,大黃、桃仁都能瀉下瘀血,三藥功效相輔相成。
魏氏認為,此方與抵當湯丸的功效類似,都能治療經水不利,其治療原則都是疏通經絡,消除積滯。用酒做丸劑,是緩和地從下焦進行治療。
徐氏認為,文中提到「新血」並形容其「如豚肝」,指的是突然凝結的瘀血。 (註:根據《蘭臺軌範》的說法,「新」字應作「瘀」字。)
案例分析:產後七八天,沒有太陽病的表證(太陽傷寒的症狀),但下腹部堅硬疼痛,這是惡露不盡所致。患者不大便,煩躁發熱,脈象微弱而有力,發熱加重,日暮時分煩躁不安,不吃東西,吃東西就神志不清,到晚上症狀就好轉。此症應以大承氣湯為主治,因為熱在裡,積聚在膀胱。 (原文中關於脈象、症狀的描述略有出入。)
程氏認為,太陽傷寒的熱邪結聚在膀胱,就會導致瘀血,小腹堅硬疼痛。產後的情況不同於太陽傷寒,但小腹堅硬疼痛,是因為惡血未盡,熱邪在裡,積聚在膀胱,宜用下瘀血類的湯劑。如果不大便、煩躁發熱,則熱不在膀胱,而在胃,脈象微弱而有力。日暮時分,是陽明經氣盛旺的時候,因此發熱加重,煩躁不安,說明胃中積實。
胃實則不能進食,所以進食就神志不清,這是病情加重的表現,宜用大承氣湯瀉下。 (原文此段敘述前後矛盾,有部分文字可能為贅述或錯誤。)
鑑氏認為,這一案例包含兩種病證:一種是太陽蓄血證,一種是陽明裡實證。由於古人行文方式錯綜複雜,所以難以分辨。所謂「無太陽證」,是指沒有表證。少腹堅硬疼痛,是因為肝臟藏血,少腹是肝經循行部位,所以瘀血必然在此積聚,導致堅硬疼痛。惡露不盡,說明熱邪在裡,積聚在膀胱,這是太陽蓄血證,宜用藥物瀉下瘀血。若不大便、煩躁、脈實、神志不清,則是陽明裡實證。發熱加重,熱邪在裡,蒸騰於外。陽明經氣在申酉戌時(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最盛,日暮時分是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所以煩躁不安,不能進食。病在陽明,不在陰,所以晚上症狀就好轉,這是陽明腑證,宜用大承氣湯瀉下胃實。
(尤氏的解釋認為不只是瘀血積聚在下焦,也伴有熱邪積聚在中焦,若只治療瘀血而不治療胃實,則瘀血未必能去除。但鑑氏認為大承氣湯中大黃、枳實都是治療瘀血的藥物,張仲景使用它們,是想一舉兩得。鑑氏的解釋比較合理。)
產後風,持續數十天不愈,頭微痛,時而惡寒時而發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然久病陽明證仍在,可以用陽旦湯治療。(陽旦湯即桂枝湯,原文註解有出入。)
徐氏認為,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產後中風,遷延不愈,表裡證候並見,仍應治療風邪。雖然是輕度的中風,持續數十天不愈,似乎表證不重,但頭痛、惡寒、汗出、時而發熱,都是表證。心下悶、乾嘔,是太陽經的邪氣欲入內,但內臟不能承受。目前陽明證仍在,陽旦湯是可以使用的,拖延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