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9)
卷五 (9)
1.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沈〕此即大便堅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而病解能食也。病解者。謂鬱冒已解。能食者。乃餘邪隱伏胃中。風熱熾盛。而消穀。但食入於胃。助起餘邪復盛。所以七八日。而更發熱。故為胃實。是當盪滌胃邪為主。故用大承氣。峻攻胃中堅壘。俾無形邪相隨有形之滯。一掃盡出則病如失。
仲景本意。發明產後氣血雖虛。然有實證。即當治實。不可顧慮其虛。反致病劇也。
產後腹中㽲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方見寒疝中。)
〔程〕產後血虛有寒。則腹中急痛。內經曰。味厚者為陰。當歸羊肉味厚者也。用以補產後之陰。佐生薑以散腹中之寒。則㽲痛自止。夫辛能散寒。補能去弱。三味辛溫補劑也。故並主虛勞寒疝。
〔魏〕妊娠之㽲痛。胞阻於血寒也。產後腹中㽲痛者。裡虛而血寒也。一阻一虛。而治法異矣。
〔尤〕當歸生薑。溫血散寒。孫思邈云。羊肉止痛利產婦。
千金當歸湯。治婦人寒疝。虛勞不足。若產後腹中絞痛。
即本方加芍藥。注云。子母秘錄有甘草。
丹溪心要云。當產寒月。臍下脹滿。手不可犯。寒入產門故也。服仲景羊肉湯二服愈。
嚴氏濟生當歸羊肉湯。治產後發熱自汗。肢體痛。名曰蓐勞。
即本方。加人參黃耆。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鑑〕產後腹痛。不煩不滿。裡虛也。今腹痛煩滿。不得臥。裡實也。氣結血凝而痛。故用枳實破氣結。芍藥調腹痛。枳實炒令黑者。蓋因產婦氣不實也。並主癰膿。亦因血為氣凝。久而腐化者也。佐以麥粥。恐傷產婦之胃也。
〔尤〕產後腹痛。而至煩滿不得臥。知血鬱而成熱。且下病而礙上也。與虛寒㽲痛不同矣。枳實燒令黑。能入血行滯。同芍藥為和血止痛之劑也。
〔魏〕大麥粥。取其滑潤宜血。且有益胃氣也。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腫。以麥粥下之。
案朱震亨云。芍藥產後禁用。程氏辨其誤。極是。今不繁引。又案此前排膿散中。去桔梗。不用雞子黃。用麥粥。立方之意稍近。故並治癰腫乎。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鑑〕產婦腹痛。屬氣結血凝者。枳實芍藥散以調之。假令服後不愈。此為熱灼血乾。著於臍下而痛。非枳實芍藥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湯。攻熱下瘀血也。並主經水不通。亦因熱灼血乾故也。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趙本作二兩),桃仁(二十枚),䗪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白話文: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產後大便祕結,嘔吐不能進食,可用小柴胡湯。若症狀好轉能進食,表示鬱結已解,但仍有餘邪潛伏胃中,風熱熾盛,導致消穀善飢。然而,食物入胃後反而助長餘邪,故七八日後又發熱。此為胃實,應以盪滌胃邪為要務,故用大承氣湯峻攻胃中積聚,清除邪氣和滯留的物質,使病情徹底好轉。
仲景的本意是說明產後即使氣血虛弱,但若有實證,就應該治療實證,不可顧慮氣血虛弱,否則反而會加重病情。
產後腹痛,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此方亦可治療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產後血虛夾寒,則會腹中急痛。《內經》說:「味厚者為陰」,當歸羊肉味厚,可以補益產後之陰;佐以生薑散寒,則腹痛自止。辛能散寒,補能去弱,此方為辛溫補劑,故兼治虛勞寒疝。
妊娠期腹痛,是因胞阻於血寒;產後腹痛,則是裡虛血寒。一為阻滯,一為虛寒,故治療方法不同。
當歸生薑溫血散寒,孫思邈說羊肉止痛,利於產婦。千金當歸湯治療婦人寒疝、虛勞不足,若產後腹中絞痛,可在本方加芍藥(古方記載另有加甘草)。《丹溪心要》記載,產後寒月,臍下脹滿,手不敢觸碰,是寒邪入侵產門所致,服用仲景羊肉湯二劑即可痊癒。嚴氏《濟生》的當歸羊肉湯,治療產後發熱自汗、肢體疼痛(蓐勞),是在本方加人參、黃耆。
產後腹痛,煩悶難以臥床,可用枳實芍藥散。
產後腹痛,若不煩悶不脹滿,屬於裡虛;若腹痛煩悶,臥床不起,則為裡實。氣機阻滯,血凝而痛,故用枳實破氣,芍藥緩和腹痛。枳實炒黑,是因產婦氣虛。此方亦治癰膿,因血瘀化膿所致。加麥粥,是為了避免傷及產婦胃氣。
產後腹痛,煩悶難以臥床,是血瘀成熱,下焦病變影響上焦,與虛寒腹痛不同。枳實燒黑能入血行滯,與芍藥同為和血止痛之劑。
大麥粥,因其滑潤,利於行血,且有益胃氣。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黑,勿過度),芍藥(等分)
上二味,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每日三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治療癰腫,以麥粥送服。
按:朱震亨言芍藥產後禁用,程氏已辨其誤。前方去桔梗,不用雞蛋黃,用麥粥,用意與此方相近,故皆可治癰腫。
產婦腹痛,當用枳實芍藥散。若不愈,則為腹中有乾血瘀積於臍下,宜用下瘀血湯。此方亦治經水不利。
產婦腹痛,屬氣結血凝者,用枳實芍藥散調治。若服藥後不愈,則為熱灼血乾,瘀積於臍下而痛,非枳實芍藥所能治,宜用下瘀血湯。下瘀血湯,攻熱下瘀血。亦治經水不通,皆因熱灼血乾所致。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趙氏本注為二兩),桃仁(二十枚),虻蟲(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四錢。每次用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約400毫升),頓服。新血下如豬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