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3)
卷四 (13)
1.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沈不載此條。)
〔程〕此章。當在第八篇中。簡脫在此。
〔尤〕此但舉火邪二字。而不詳其證。按傷寒論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仲景此條。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邪。
一時並散。而無少有留滯。所謂從外來者。驅而出之於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案外臺奔豚氣門。引小品云。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從驚發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據此則程注為是。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為末。宋板傷寒論。作七味。是。)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脈經。無此條。)
〔鑑〕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與首條之脈弱悸病不合。必是錯簡。
半夏麻黃丸方(肘後無方名。)
半夏(肘後云湯洗去滑干),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按服三丸甚少。本草綱目。作三十丸。似是。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徐〕此重不止二字。是謂寒涼止血藥。皆不應矣。吐血本由陽虛。不能導血歸經。然血亡而陰虧。故以柏葉之最養陰者為君。艾葉走經為臣。而以乾薑溫胃為佐。馬通導大便下為使。愚意無馬通。童便亦得。按本草載此方。乃是柏葉一把。乾薑三升。阿膠一挺。炙合煮。入馬通一升。未知孰是。候參。
〔程〕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者內溉臟腑。外行肌膚。周流一身。如源泉之混混。得熱則迫血妄行。而作吐衄。即後瀉心湯之證是也。得寒則不與氣俱行。滲於胃中。而作吐。故有隨滲隨出。而令不止。柏葉湯者。皆辛溫之劑。神農經曰。柏葉主吐血。乾薑止唾血。
艾葉止吐血。馬通者。白馬屎也。凡屎必達洞腸乃出。故曰通。亦微溫。止吐血。四味皆辛溫行陽之品。使血歸經。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柏葉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千金。無方名。)
柏葉,乾薑(各三兩○千金作二兩外臺作青柏葉三兩乾薑二兩切),艾(三把○千金作一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案外臺。作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別絞取新出馬通汁。一升。相合煎。取一升。綿濾之。溫分再服。馬通。是馬屎汁也。一方有阿膠。無艾。外臺為是。○證類本草云。馬屎名馬通。止崩中吐下血金瘡。止血。)
白話文: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火邪,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沈氏未載此條。) 程氏認為此條應在第八篇,此處簡略。尤氏認為此條僅列出「火邪」二字,未詳述其證候。根據《傷寒論》,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若經不解,必瀉血,此乃火邪。仲景此條,大概是指驚悸、下血的證候。桂枝湯去芍藥的酸味,加蜀漆的辛味,目的是使火氣與風邪同時散去,無少許滯留,所謂從外來者,驅之而出於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另據《外臺秘要》引《小品方》云:「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種病皆因驚恐而發。火邪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據此,程氏之說是對的。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味)
上藥研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去二升,再放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研末,宋版《傷寒論》作七味。)
心下悸,以半夏麻黃丸治療。(《脈經》無此條。) 鑑氏認為此方是治療寒水心下悸,與首條脈弱悸病不符,必是錯簡。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湯洗去滑膩,曬乾)、麻黃(等分)
上二味,研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一日三次。
服三丸數量甚少,《本草綱目》作三十丸,似較合理。然而,此方本身亦可疑。
吐血不止,以柏葉湯治療。
徐氏認為「不止」二字很重要,寒涼止血藥皆不適用。吐血本因陽虛,不能導血歸經,然血亡而陰虧,故以最能養陰的柏葉為君藥,艾葉走經為臣藥,乾薑溫胃為佐藥,馬通導大便為使藥。愚見認為無需馬通,童尿亦可。按本草記載此方,是柏葉一把,乾薑三升,阿膠一兩,炙後煮,入馬通一升,不知孰是,待考證。
程氏認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內溉臟腑,外行肌膚,周流一身,如源泉之混混。得熱則迫血妄行,而作吐衄,即後瀉心湯之證也。得寒則不與氣俱行,滲於胃中,而作吐,故有隨滲隨出,而令不止。柏葉湯皆辛溫之劑,《神農本草經》曰:柏葉主吐血,乾薑止唾血,艾葉止吐血,馬通(白馬屎)凡屎必達洞腸乃出,故曰通,亦微溫,止吐血。四味皆辛溫行陽之品,使血歸經,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千金方作二兩,外臺秘要作青柏葉三兩,乾薑二兩,切)、艾葉(三把,千金方作一把)
上三味,用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混合煮取一升,分溫服二次。(按《外臺秘要》作: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渣,另絞取新鮮馬通汁一升,混合煎煮,取一升,過濾,溫服二次。馬通,即馬屎汁。一方有阿膠,無艾葉,《外臺秘要》為是。《證類本草》云:馬屎名馬通,止崩中、吐下血、金瘡,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