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尤〕脈數身熱,陽獨勝也;吐血、咳逆、上氣不得臥,陰之爍也。以既爍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徐〕此言吐血,不必由於氣不攝血,亦不必由於陰火熾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則肺傷已極,又為咳所擊動,必致吐血。故曰「極飲過度所致」。則治之者,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三因方》云:「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物與氣上衝蹙胃口,決裂所傷吐出,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之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證治要訣》:加葛根、川芎。)或只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方見《養生必用》。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尤〕此條已見虛勞病中;仲景復舉之者,蓋謂亡血之證,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太陽中篇》、《脈經‧血下》有「家」字。)

〔鑑〕凡失血之後,血氣未復,為亡血也,皆不可發汗。失血之初,固屬陽熱;亡血之後,熱隨血去,熱雖消,而氣逐血虛,陽亦微矣。若發其汗,則陽氣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慄而振振聳動也。 發陰虛之汗,汗出則亡陰,即發吐衄之汗也,故見不得眴、不得眠,亡陰之病也。 發陽虛之汗,汗出則亡陽,即發亡血之汗也,故見寒慄而振,亡陽之病也。李彣曰:「奪血者無汗,以汗與血俱為心液,血亡液竭,無復余液作汗也。今又發表,則陰虛且更亡陽,表間衛氣虛極,故寒慄而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此下《脈經》有「當汗出不出,內結亦為瘀血」十一字。)

〔鑑〕表實無汗,胸滿而喘者,風寒之胸滿也;裡實便澀,胸滿煩熱者,熱壅之胸滿也;面目浮腫,胸滿喘不得臥者,停飲之胸滿也;呼吸不快,胸滿大息而稍寬者,氣滯之胸滿也。 今病人無寒熱他病,惟胸滿、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滿也。唇舌,血華之處也。 血病不榮,故痿瘁色變也;熱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脈微大來遲,陰凝之診,則當腹滿;今腹不滿,詢之其人言我滿,在胸不在腹也。與上如是之證推之,為有瘀血也。

〔沈〕假令氣分熱盛,則腹脹滿;今腹不滿,而言我滿者,乃外雖不滿,內臟血壅氣滯而脹,故言我滿,知是瘀血也。

案程云:「唇痿未詳所以」,誤。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陰伏」之「伏」,趙本作「狀」,非。)

〔鑑〕此承上文,互詳證脈,以明其治也。如熱狀,即所謂心煩、胸滿、口乾燥渴之熱證也。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今反見沉伏之陰脈,是為熱伏於陰,乃瘀血也。血瘀者當下之,宜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也。

白話文: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脈數身熱,是陽氣過盛。吐血、咳嗽、氣逆、無法躺臥,是陰氣受損。陰氣受損,而陽氣又過盛,導致病情持續惡化,最終致死。

酒客咳嗽,必定會吐血,這是因為飲酒過度造成的。

吐血不一定是因為氣無法攝血,也不一定是陰火熾盛。酒客咳嗽而致吐血,是因為肺部受損嚴重,又因咳嗽而加重病情,所以必定會吐血。因此,治療應以溫熱的清酒為主。

《三因方》說,病人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弱無法消化,導致嘔吐逆氣,食物和氣體衝擊胃口,造成損傷而吐血,血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稱為傷胃吐血。理中湯可以止血,因為它能調理中脘,調和陰陽,安定血脈。(《證治要訣》中加葛根、川芎。)或者只用乾薑、甘草湯煎服,也很有效,方劑可見於《養生必用》。

寸口脈弦大,弦代表氣血衰減,大代表脈象虛弱,衰減代表寒證,虛弱代表虛證。寒證和虛證相互影響,稱為「革脈」,婦女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男子則會失血。

這條脈證在《虛勞病》中已提及,仲景再次提出,是因為失血的症狀,也可能源於虛寒。

失血之後,不可發汗,汗出就會寒慄震顫。(《傷寒論‧太陽中篇》、《脈經》)

凡是失血後,氣血尚未恢復的狀態,稱為亡血,都不可發汗。失血初期,固然屬於陽熱,但亡血之後,熱隨血去,雖然熱消退了,但氣隨血虛,陽氣也微弱了。如果發汗,則陽氣更加衰微,無法支撐,所以會身寒、顫抖。發動陰虛的汗,汗出則傷陰,也就是發動吐血、衄血的汗,所以會出現目眩、失眠,是亡陰的病症。

發動陽虛的汗,汗出則傷陽,也就是發動亡血的汗,所以會出現寒慄震顫,是亡陽的病症。李彣說:「失血的人不能發汗」,因為汗液和血液都屬於心液,血液不足,體液也枯竭,沒有多餘的體液來出汗。如果再發汗,則陰虛更甚,且損傷陽氣,表層衛氣極度虛弱,所以寒慄震顫。

病人胸悶、嘴唇乾枯、舌青、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咽,沒有寒熱,脈象微弱、大而遲,腹部不脹滿,但病人自己說感覺脹滿,這是瘀血。

表實無汗,胸悶喘息,是風寒引起的胸悶;裡實便秘,胸悶煩熱,是熱壅引起的胸悶;面目浮腫,胸悶喘息不能臥臥,是停飲引起的胸悶;呼吸不暢,胸悶大喘息,但稍有緩解,是氣滯引起的胸悶。現在病人沒有寒熱和其他病症,只有胸悶、嘴唇乾枯、舌青、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咽,這是瘀血引起的胸悶。嘴唇和舌頭是血液滋養的地方。

血液病變,不能濡養,所以嘴唇乾枯、面色改變;熱在血分,所以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咽;脈象微弱、大而遲,是陰寒凝滯的徵象,應該腹部脹滿,但現在腹部不脹滿,詢問病人,病人說自己感覺脹滿,脹滿在胸部不在腹部。根據以上症狀推斷,是瘀血。

假如氣分熱盛,則腹部脹滿,現在腹部不脹滿,但病人說自己感覺脹滿,這是雖然外觀不脹滿,但內臟血瘀氣滯而脹滿,所以說自己感覺脹滿,知道這是瘀血。

程氏認為,嘴唇乾枯的原因不明,是錯誤的。

病人表現出熱證的症狀,煩躁、脹滿、口乾舌燥,但脈象卻沒有熱證,這是陰虛伏藏,是瘀血,應該用瀉下法治療。(「陰伏」中的「伏」,趙氏本子作「狀」,是錯誤的。)

這段承接上文,互相參照證候和脈象,來闡明治療方法。像熱證的症狀,就是指心煩、胸悶、口乾舌燥的熱證。病人應該有數大而強的陽脈,但卻看到沉伏的陰脈,這是熱邪藏於陰分,是瘀血。血瘀應該用瀉下法治療,應該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等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