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2.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沈〕驚從外入。悸是內發。悸者心神恍惚,跳動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既言有驚怖、有火邪,皆從驚發得之。此又另揭驚悸言之,非詳其病所從得,乃謂病有驚狂不安者,有隻心悸不寧者。驚乃邪襲於心在實邊,故其寸口脈動。動者有粒如豆也。悸乃神不能主在虛邊,故其寸口脈弱。弱脈來無力也。動而弱者,有邪襲之而心本原虛也。

故驚悸並見。然而脈仍分屬。動則驚氣之發。弱則悸氣所形。故曰: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尺。趙程金鑑。作夫。巢源作尺中自浮。未上。有必字。脈經云。問曰。病衄連日不止。其脈何類。師曰。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溢。注。一云。尺脈浮。以下與本文同。)

〔尤〕尺脈浮,知腎有遊火。目睛暈黃,知肝有蓄熱。衄病得此,則未欲止。蓋血為陰類,為腎肝之火熱所逼,而不守也。若暈黃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獨肝熱除,腎熱亦除矣。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尤〕血從陰經,並衝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並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頞,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尤〕血與汗皆陰也。衄家復汗,則陰重傷矣。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於上,而陷下不起也。脈緊急者,寸口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直視不眴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經云:奪血者無汗。此之謂夫。(詳傷寒論輯又太陽中篇。)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巢源。寒熱上。無無字。趙徐沈尤。並無血色之血字。)

〔程〕靈樞經曰:血脫者夭然不澤。上經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今病人面無血色,脫血之象也。上經曰: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時目瞑兼衄。今無寒熱而脈弦衄者,則與上證不殊,為勞證也。若脈浮弱,手按之絕者,有陽無陰也,故知下血。煩咳者,病屬上焦也,故知吐血。

〔尤〕無寒熱,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脈必浮大,陽氣重也。衄因內傷者,其脈當沉弦,陰氣厲也。雖與前尺脈浮不同,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若脈浮弱,按之絕者,血下過多,而陰脈不充也。煩咳者,血從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巢源。數下。有浮大二字。)

白話文: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寸口脈搏動但微弱,搏動表示驚恐,微弱則表示心悸。

驚恐由外邪入侵引起,心悸則由內部因素造成。心悸是指心神恍惚,心跳劇烈且無法自主控制的樣子。

先前奔豚一章,已提到驚恐和火邪都會導致此症,此處另闢蹊徑論述驚悸,並未詳細說明病因,而是指出患病者有的驚恐不安,有的單純心悸不寧。驚恐是外邪侵襲心臟,屬於實證,所以寸口脈搏動,搏動有力如豆;心悸則是心神失主,屬於虛證,所以寸口脈微弱,脈搏無力。脈搏動而微弱,表示外邪侵襲,但心臟本就虛弱。

因此,驚恐和心悸同時出現,但脈象仍有區別。搏動代表驚恐之氣的發作,微弱則代表心悸之氣的表現。所以說,搏動即為驚恐,微弱則為心悸。

老師說:尺脈浮,眼白發黃,鼻出血不止,眼白變白,眼睛明亮,知道鼻出血已止。(尺脈:趙程金鑑本作「夫」,巢源本作「尺中自浮,未上,有必字」,脈經記載:問曰:病鼻出血連日不止,其脈象為何?師曰:脈搏輕微,在肌肉層,尺脈自溢。注:一作尺脈浮,以下與本文相同。)

尺脈浮,表示腎臟有遊走之火;眼白發黃,表示肝臟有蓄積的熱邪。鼻出血出現這些症狀,則尚未痊癒。因為血液屬陰,被腎肝的火熱逼迫,而無法固守。如果眼白變白,眼睛也明亮了,就知道不僅肝熱消退,腎熱也消退了,所以鼻出血現在應該停止了。

又說:春季到夏季鼻出血屬於太陽經病證,秋季到冬季鼻出血屬於陽明經病證。

血液由陰經,經由衝脈、任脈而出,則為吐血;由陽經,經由督脈而出,則為鼻出血。所以鼻出血都在陽經,只是春夏陽氣浮於體表,則屬太陽經;秋冬陽氣潛伏於內,則屬陽明經,這是不同的。原因是,從陰陽來說,陽主外,陰主內;從三陽經來說,太陽經主開,陽明經主闔,少陽經脈不入鼻腔,所以不主鼻出血。

鼻出血患者不可汗出,汗出則前額必凹陷,脈象急促,眼睛直視,不能眨眼,不能睡眠。

血液和汗液都屬陰,鼻出血患者再出汗,則陰液嚴重受損。脈象是血液的府舍,前額凹陷是指前額兩側的動脈,因血液流失而凹陷下去。脈象急促是指寸口脈,因血液不足而失去柔軟,如同樹木缺水,枝幹變得堅硬。眼睛直視、不能眨眼、不能睡眠,都是陰氣耗損,陽氣獨盛的表現。經書說:「奪血者無汗」,就是這個道理。(詳見傷寒論太陽篇)

病人面色蒼白,無寒熱,脈沉弦者為鼻出血;脈浮弱,按之則消失者為下血;煩躁咳嗽者必吐血。(巢源本,「寒熱上」無「無」字,趙、徐、沈、尤諸家本,均無「面色蒼白之血」字。)

靈樞經說:「失血者面色萎黃無光澤。」上經說:「男子面色蒼白,主渴及失血。」現在病人面色蒼白,是失血的表現。上經說:「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時而眼瞼下垂兼鼻出血。」現在無寒熱,而脈弦鼻出血,則與上述證候相同,是勞損所致。如果脈浮弱,按之則消失,是有陽無陰,所以知道下血、煩躁咳嗽者,病在心肺。所以知道是吐血。

無寒熱,病非外感。鼻出血因外感引起的,其脈象必浮大,陽氣盛;鼻出血因內傷引起的,其脈象必沉弦,陰氣盛。雖然與前面尺脈浮不同,但都是陰氣失調。如果脈浮弱,按之則消失,是下血過多,陰脈不足。煩躁咳嗽,是血液由上溢出,心肺焦燥。這些都是病成之後才能看到的診斷。

吐血、咳嗽逆氣、脈象數而有熱、不能臥者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