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千金。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即本方。注云。仲景柏葉湯。不用阿膠。小品。不用柏葉。與肘後同。)

又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

於本方。去柏葉。用竹茹阿膠。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遠。原本作近。誤。今據諸本校改。)

〔程〕先便後血。以當便之時。血亦隨便而下行。內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上經曰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夫腸有夾層。其中脂膜聯絡。當其和平。則行氣血。及其節養失宜。則血從夾層。滲入腸中。

非從腸外而滲入腸中也。滲而即下。則色鮮。滲而留結。則色黯。內經曰。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用黃土附子之氣厚者。血得溫即循經而行也。結陰之屬。宜於溫補者如此。

〔鑑〕先便後血。此遠血也。謂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謂結陰。今之所謂便血也。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謂血在腸也。即古之所謂腸澼為痔下血。今之所謂臟毒腸風下血也。趙良曰。腸胃。陽明經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腸之上。若聚於胃。必先便後血。去肛門遠。故曰遠血。若聚大腸。去肛門近。故曰近血。

〔尤〕黃土溫燥入脾。合白朮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大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黃土湯方(〔原注〕亦主吐血衄血。○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千金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甘草,乾地黃(千金用乾薑注云仲景用地黃),白朮,附子(炮○千金無),阿膠(外臺有炙字),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千金作伏龍肝半升外臺作釜灶下黃焦土半升綿裹)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外臺。作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程〕此內經。所謂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為腸澼下血之屬。故用當歸。以和血脈。赤豆以清臟毒。與黃土湯不侔也。梅師方云。熱毒下血。或食熱物發動。以赤小豆為末。水調服。則知此方治臟毒下血。黃土湯。治結陰下血。有霄壤之分也。

徐氏醫法指南云。先血後便。近血也。大腸血也。感而即發。俗謂之腸風。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先便後血。遠血也。胃血也。積久而發。俗謂之臟毒。黃土湯主之。

案千金。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此為近血。宜服赤小豆散。此遠近二字互誤。三焦虛實門。有遠血近血二方。主療與本經同。而千金翼論。及外臺引崔氏。亦誤。張氏醫通。卻以金匱為傳寫之誤。尤非也。巢源云。大便下血。鮮而腹痛。

白話文: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治療吐血和內出血,以及上氣、面色蒼白如土,使用某方劑(即下方)。(注:與仲景的柏葉湯類似,但不用阿膠;另有方劑不用柏葉,與《肘後備急方》相同。)

又可治療上焦熱盛,導致吐血、鼻出血,或連日下血不止,危及生命的情況。此情況下,使用上方,但要去除柏葉,加入竹茹和阿膠。

關於下血,若先有便意後出血,這是遠血,用黃土湯治療。(注:原文「近」字為誤,已根據其他版本更正為「遠」。)

(程氏註解)先便後血,是指在排便時,血液隨同糞便一起排出。 《內經》說:「陰氣凝結,便血一升,再凝結則二升,三凝結則三升。」這是因為陰氣內結,無法排出體外,血液找不到正常的通路,滲入腸道之中。所以《內經》說:「小腸有寒,則人下墜,便血。」腸道有夾層,夾層中有脂膜相互聯繫,當其平和時,氣血就能運行;如果保養不當,血液就會從夾層滲入腸道。

血液並不是從腸道外滲入腸道,而是滲入後立即排出,顏色就鮮紅;如果滲入後滯留凝結,顏色就暗淡。《內經》說:「陰脈不和,則血液滯留。」使用黃土、附子等溫熱之品,血液得到溫煦就會沿經絡運行。陰氣凝結的症狀,適用溫補的藥物,此乃其理。

(鑑氏註解)先便後血,是遠血,指血液在胃部;這與古代所說的「結陰」,現代所說的便血相同。先出血後排便,是近血,指血液在大腸;這與古代所說的「腸澼為痔下血」,現代所說的「臟毒腸風下血」相同。趙良說,腸胃屬陽明經,從下血的情況來說,胃在上,大腸在下。如果血液積聚在胃部,必然先排便後出血,離肛門較遠,所以稱為遠血;如果血液積聚在大腸,離肛門較近,所以稱為近血。

(尤氏註解)黃土性溫燥,入脾經,配合白朮、附子,以恢復健運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滋補虧損的血液。又考慮到辛溫之品可能會加重病情,所以用黃芩的苦寒之性來制約,這就是所謂的「制約之師」。

黃土湯方:(注:此方也主治吐血、鼻出血;《外台秘要》引自仲景《傷寒論》;《千金要方》用於治療突然吐血、鼻出血。)

甘草、乾地黃(《千金要方》用乾薑,注:仲景用地黃)、白朮、附子(炮製)、阿膠(《外台秘要》有炙字)、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千金要方》作伏龍肝半升,《外台秘要》作釜灶下黃焦土半升,用棉布包裹)

上七味,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溫服兩次。(《外台秘要》作:煎煮六味至二升,去渣,加入阿膠使其溶化。)

關於下血,如果先出血後排便,這是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方劑見於治療狐惑的篇章。)

(程氏註解)這是《內經》中所說的,飲食不節,起居不規律,則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則入於五臟,導致腸澼下血等症。所以用當歸來調和血脈,赤小豆來清解臟腑毒素,與黃土湯的功效不同。梅師的方劑說,熱毒下血,或因食用熱物而誘發,用赤小豆研末,用水調服,由此可知此方治療的是臟腑毒素引起的出血。黃土湯則治療陰氣凝結引起的出血,兩者有天壤之別。

《徐氏醫法指南》說,先出血後排便,是近血,是大腸出血,感邪即發,俗稱腸風,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先排便後出血,是遠血,是胃出血,積久而發,俗稱臟毒,用黃土湯治療。

按《千金要方》,所有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是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是近血,宜服赤小豆散。此遠近二字,可能有互誤。《三焦虛實篇》有遠血近血二方,主治與本經相同,但《千金翼論》及《外台秘要》引崔氏之說,也出現錯誤。張氏《醫通》則認為是《金匱要略》傳寫錯誤,這是不對的。巢源說:大便下血,鮮紅而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