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3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9)

1.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汪氏醫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風引湯。喻氏雖深贊之。亦未知其果當。以此治風而獲實驗乎。抑亦門外之揣摩云爾也。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趙本。分並作錢。非。)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尤〕趙氏云。狂走譫語。身熱脈大者。屬陽明也。此無寒熱。其脈浮者。乃血虛生熱。邪並於陽而然。桂枝防風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輕清。歸之於陽。以散其邪。用生地黃之甘寒。熟蒸使歸於陰。以養血除熱。蓋藥生則散表。熟則補衰。此煎煮法。亦表裡法也。

蘭臺軌範云。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

案此方程氏金鑑。並不載。蓋以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風眩門所收。卻似古之制。今錄於下以備考。

防己地黃湯,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

防己,甘草(各二兩),桂心,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絞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以地黃。著藥滓上。於五鬥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千金。作頭風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千金雲中形者炮裂),鹽(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藥力行。(已。徐沈作以。尤本無。疢。趙本作疾。千金無已字。疢作頂。)

案本草藏器云。鹽去皮膚風。此方外臺。引千金。程氏金鑑。併為宋人附方。是。

三因附子摩頭散,治因沐頭中風。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不可以出。至日則少愈。名曰首風。(即本方。)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程〕聖濟總錄曰。歷節風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諸筋。無以滋養。真邪相搏。所歷之節。悉皆疼痛。或晝靜夜發。痛徹骨髓。謂之歷節風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結於骨節之間。筋骨為肝腎所主。今肝腎並虛。則脈沉弱。風邪乘虛。

淫於骨節之間。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浴。則水氣傷心。又從流於關節交會之處。風與濕相搏。故令歷節黃汗。而疼痛也。

〔鑑〕趙良曰。腎主水。骨與之合。故脈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與之合。血虛則脈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濕。久變為熱。濕熱相蒸。是以歷節發出黃汗也。

白話文:

汪氏醫方集解記載,侯氏黑散風引湯,雖然喻氏大力讚賞,但其療效是否確切,用它治療風寒是否真的有效,仍有待商榷,或許只是外行人的推測而已。

防己地黃湯,用於治療類似狂躁症狀的疾病,患者胡言亂語、不停說話、沒有寒熱症狀,脈象浮。

藥方組成: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趙氏版本註明:分皆作錢,此處非)。

用法:以上四味藥,用一杯酒浸泡一夜,絞取汁液。生地黃二斤,切碎後蒸煮,直至如同熟透的米飯一般,用銅器盛裝汁液,再次絞取生地黃汁液,混合後分二次服用。

(註解)趙氏認為,如果患者狂奔亂跑、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有力,屬於陽明經病證。而本方所治者,沒有寒熱症狀,脈象浮,屬於血虛生熱,邪氣侵犯陽氣所致。桂枝、防風、防己、甘草用酒浸泡取汁,其性輕清,能上達陽氣,散發邪氣;生地黃性甘寒,蒸煮後使其藥性歸於陰,以滋養血液、清熱。藥物生用則散發於表,熟用則滋補衰弱,此煎煮方法,亦是表裡兼治之法。

蘭臺軌範記載,此方其他藥材用量較輕,唯獨生地黃用量較重,乃針對血中風邪而設。此類方法最值得仔細研讀。

據考證,程氏金鑑並未收錄此方,可能認為是宋代人所增補的,其真偽尚待考證。千金要方風眩門中收錄此方,似為古代舊方,今錄於此,以作參考。

防己地黃湯,治療言語錯亂、眼珠亂動、或稱看見鬼怪、精神恍惚等症狀。

藥方組成:防己、甘草各二兩,桂心、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另註:切勿與其他藥物混合浸泡,病情較輕者可酌減用量至二斤)。

用法:以上五味藥切碎,用一升水浸泡一夜,絞取汁液備用。將藥渣放在竹篩上,將生地黃放在藥渣上面,與五斗米一起蒸煮,用銅器承接汁液。米飯熟透後,將先前絞取的藥汁與新絞出的汁液混合,分二次服用。

頭風摩散方(千金要方作頭風散方)

藥方組成:炮製過的大附子一枚(千金要方註明:選用形狀中等的炮製至裂開),鹽(與附子等量,千金要方註明:鹽的量如同附子大小)。

用法:將以上二味藥研成細末,沐髮後,用小匙取藥末塗抹於患處,使其藥力滲透。(註解:原文“已”字,徐沈本注為“以”,尤本無此字;“疢”字,趙本注為“疾”,千金要方無“已”字,“疢”字作“頂”。)

據考證,本草藏器記載,鹽可以去除皮膚風邪。此方外臺秘要、千金要方均有記載,程氏金鑑則認為是宋代人增補的方劑。

三因附子摩頭散,治療因洗頭引起的頭痛,症狀為多汗、怕風,通常在受風的前一天病情較輕,頭痛劇烈,無法外出,到晚上則稍有好轉,稱為首風(即本方)。

脈象: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屬腎,弱則屬肝。出汗後接觸水,如同水傷及心臟,汗液沿著關節流出,呈黃色,故稱為歷節。

(程氏註解)聖濟總錄記載,歷節風是由於血氣虛弱,受風寒侵襲,血氣凝滯不通,關節筋脈無法得到滋養,真邪互相搏鬥,所經過的關節都會疼痛,有的白天靜止,晚上發作,疼痛深入骨髓,稱為歷節風。節的交接處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十二條筋都連接在骨節之間,筋骨由肝腎所主,現今肝腎都虛弱,脈象沉弱,風邪乘虛而入,

淫邪於骨節之間,導致腠理疏鬆,汗液容易流出。汗液是心的津液,出汗後又接觸水,則水氣傷及心臟,並沿著關節交會處流動,風與濕互相搏鬥,故導致歷節,出現黃色汗液並伴有疼痛。

(趙氏註解)趙良說,腎主水,與骨相合,所以脈象沉者,病在骨;肝藏血,與筋相合,血虛則脈弱,所以病在筋;心主汗,汗液接觸水,汗液被水阻礙,水與汗互相搏鬥,聚集而成濕,久而化熱,濕熱相蒸,因此出現歷節並伴有黃色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