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3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8)

1.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以為仲景方。則非宋人所附較然矣。又案依外臺。方中有礬石鐘乳。而後方云。冷食自能助藥力。後人因謂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中經。沈本作入經。)

〔尤〕遲者行之不及。緩者至而無力。不及為寒。而無力為虛也。沉而緩者為營不足。浮而緩者為衛中風。衛在表而營在裡也。經不足而風入之。血為風動。則身癢而癮疹。心不足而風中之。陽用不布。則胸滿而短氣。經行肌中。而心處胸間也。

〔沈〕營衛未致大虛。邪氣不能內入。持於經絡。風血相搏。風邪主病。則發身癢癮疹。邪機外出之徵。若心氣不足。正不御邪。進而擾亂於胸。大氣不轉。津液化為痰涎。則胸滿短氣。蓋賊風內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證。

案遲者數之反。緩者急之反。金鑑改遲作浮雲。遲緩二脈。不能並見。必是傳寫之訛。此卻非也。醫方集成云。有中之輕者。在皮膚之間。言語微蹇。眉角牽引。遍身瘡癬。狀如蟲行。目旋耳鳴。亦謂邪氣中經也。

風引湯,除熱癱癇。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三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經宜風引湯。○案巢源。腳經候云。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

〔尤〕此下熱清熱之劑。孫奇以中風多從熱起。故特附於此歟。中有薑桂石脂龍蠣者。蓋以澀馭泄。以熱監寒也。然亦猛劑。用者審之。

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颱風癇門引崔氏甚詳。云。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能療。除熱鎮心。紫石湯。(方。與本方同。)上十二味。搗篩。盛以韋囊。置於高涼處。大人慾服。乃取水二升。先煮兩沸。便納藥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濾去滓。頓服之。

少小未滿百日。服一合。熱多者。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例不能言。或發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惟合此散。所療皆愈。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古今錄驗。範汪同。(千金風癲門。紫石散。即本方。主療服法並同。

)由此觀之。風引。即風癇掣引之謂。而為仲景之方甚明。程氏尤氏輩亦何不考也。但除熱癱癇四字。義未允。劉氏幼幼新書。作除熱去癱癇。樓氏綱目。作除熱癲癇。(王氏準繩同。)其改癱作癲。於理為得矣。

白話文:

認為這是仲景的方劑,那麼就不是宋人所增補的了。再查閱《外臺秘要》,方劑中含有礬石、鐘乳,而後文又說:「冷食自能助藥力。」後人因此認為仲景最初製作了五石散,確實如此。

寸口脈遲緩,遲則為寒證,緩則為虛證。營氣脈緩則為失血,衛氣脈緩則為中風。邪氣入侵經絡,則身體發癢起疹子;心氣不足,邪氣入侵心臟,則胸悶氣短。(原文「中經」沈氏本注作「入經」)

遲脈是運行不及,緩脈是到達卻無力。運行不及是寒證,無力是虛證。脈沉而緩是營氣不足,脈浮而緩是衛氣中風。衛氣在體表,營氣在裡。經絡不足而風邪入侵,血液因風而動,則身體發癢起疹子;心氣不足而風邪入侵,陽氣不能布散,則胸悶氣短。經絡運行於肌肉之中,而心臟位於胸腔。

營衛之氣尚未嚴重虛損,邪氣還不能內入,滯留於經絡,風邪與血液搏結,風邪為主病,則發身體發癢起疹子,這是邪氣欲外出之徵兆。如果心氣不足,正氣不能抵禦邪氣,邪氣進一步擾亂胸腔,呼吸不暢,津液化為痰涎,則胸悶氣短。賊風內入,最怕侵入心臟和胃部,就會危及性命。

遲脈是數的相反,緩脈是急的相反。《金鑒》將「遲」改作「浮」,認為遲緩二脈不能同時出現,必定是抄寫錯誤。其實不然。《醫方集成》記載,邪氣輕微入侵者,症狀表現在皮膚之間,說話略微不利索,眉角牽引,全身瘡癬,狀如蟲行,頭暈目眩,耳鳴,這也是邪氣入侵經絡的表現。

風引湯,用於治療熱證引起的癱瘓或驚癇。

藥方: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三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搗碎粗篩,用皮囊盛裝。每次取三指撮,用井水三升,煮沸三次,溫服一升。(原文注:治療成人風引,小孩驚癇、瘛瘲,每日發作數十次,醫生都無法治療,此為除熱方。巢氏曰:腳經宜用風引湯。○案巢氏《腳經候》云: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

這是瀉下清熱的方劑。孫奇認為中風多由熱證引起,所以特別附於此處。方中含有薑、桂、石脂、龍骨、牡蠣等藥,是用收斂之品來制約瀉下之品,用溫熱之品來制約寒涼之品。但也是猛藥,使用時要慎重考慮。

此方也不是宋人所增補的。《外臺秘要·風癇門》引崔氏的記載很詳盡,說此方治療成人風引,小孩驚癇、瘛瘲,每日發作數十次,醫生都無法治療,此方能除熱鎮心,稱為紫石湯。(藥方與本方相同)上十二味,搗碎篩選,用皮囊盛裝,放在陰涼處。成人服用時,取水二升,先煮沸兩次,再放入藥一寸匕,再煮至一升二合,過濾藥渣,一次服用。

小孩未滿百日,服用一合。熱證較重者,每日服用二三次,每次用量可根據病情調整。永嘉二年,成人小孩風癇病流行,發病後不能說話,或發熱,半身抽搐,有的五六日,有的七八日就死了。張思惟用此方治療,都痊癒了。此方是出自仲景《傷寒論》,古今都有驗證,範汪也記載過。(《千金方·風癲門》紫石散,即本方,主治和用法相同。)由此可見,「風引」就是風癇抽搐的意思,是仲景的方劑,非常明確。程氏、尤氏等人為何不去考證呢?只是「除熱癱癇」四字,意思不太恰當。劉氏《幼幼新書》作「除熱去癱癇」,樓氏《綱目》作「除熱癲癇」(王氏《準繩》相同)。將「癱」改作「癲」,於理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