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3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7)

1.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沈〕喎僻者。邪犯陽明少陽經絡。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之絡。皆在肌肉皮膚之間。風邪痹於絡脈。氣血不行則為不仁。羈持經氣。不能周行通暢。則重不勝。邪入於腑。堵塞胸間。神機不能出入鑑照。則不識人。入於五臟。並湊於心。臟真不能溉灌於舌。舌即難言。

〔魏〕喎僻不遂。口喎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給。則心遂。今舉手。手不應。舉足。足不應。故謂之不遂也。

〔程〕不識人者。經所謂矇昧暴喑。此邪入腑。則矇昧不識人。入臟。則舌難言。而為喑矣。舌難言。則唇吻不收。而涎下也。

案喎僻不遂。內經。所謂偏風偏枯。巢源。有風口喎候。又有風偏枯。風身體手足不隨。風半身不隨等候。即外臺以降所謂癱瘓風也。肌膚不仁。巢源。有風不仁候云。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重不勝。巢源。有風腲腿候云。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

腰腳緩弱。不自覺知。又有風嚲曳候云。筋肉懈惰。肢體弛緩不收攝。蓋此之類也。不識人。內經。所謂擊僕。巢源。有風癔候云。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即卒中急風是也。(詳見於醫說劉子儀論。)舌難言。內經。所謂喑痱。巢源。有風舌強不得語候云。脾脈絡胃夾咽。

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由以上數義觀之。正知此條。乃是中風諸證之一大綱領也。張璐則以侯氏黑散主之。誤甚。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原注〕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藥力。(六十日止即藥積七字。趙本作自能助藥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趙本作自。是。)

〔徐〕大風。概指涎淛卒倒之後也。

〔沈〕直侵肌肉臟腑。故為大風。邪困於脾。則四肢煩重。陽氣虛而風未化熱。則心中惡寒不足。故用參朮茯苓。健脾安土。同乾薑溫中補氣。以菊花防風。能驅表裡之風。芎藭宣血養血為助。桂枝導引諸藥。而開痹著。以礬石化痰除濕。牡蠣收陰養正。桔梗開提邪氣。而使大氣得轉。

風邪得去。黃芩專清風化之熱。細辛祛風。而通心腎之氣相交。以酒引群藥。至周身經絡為使也。

案此方主療文法。與前後諸條異。先揭方名。而後治云云者。全似後世經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鑑並云。宋人所附。然巢源。寒食散發候云。仲景經有侯氏黑散。外颱風癲門。載本方。引古今錄驗。無桔梗。有鍾乳礬石。方後云。張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無鍾乳礬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沈氏認為,口眼歪斜是邪氣侵犯陽明、少陽經絡的表現;半身不遂,則是指半身手腳不能活動。全身的經絡都在肌肉皮膚之間,風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就會感覺麻木不仁;經氣受阻,不能正常運行,就會感到沉重無力;邪氣入腑,阻塞胸間,神氣不能正常出入,就會不認識人;邪氣入五臟,聚集於心臟,心臟的精氣不能灌注到舌頭,就會說話困難。

魏氏認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如果意識還能控制肢體活動,那就是心神尚可,如果舉手抬足都不能隨意控制,那就是半身不遂。

程氏認為,不認識人,如同經書上說的矇昧、暴喑,這是邪氣入腑的表現;如果邪氣入臟,就會說話困難,也就是喑啞;說話困難,嘴唇就會閉合不上,口水就會流下來。

綜上所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根據《內經》的說法,就是偏風、偏枯;《巢氏病源》中記載有風口喎、風偏枯、風身體手足不遂、風半身不遂等症狀,這都屬於外臺以下所稱的癱瘓風。皮膚麻木不仁,《巢氏病源》中記載有風不仁症狀,其表現為皮膚搔癢卻像隔著衣物一樣;沉重無力,《巢氏病源》中記載有風腲腿症狀,表現為四肢無力,身體疼痛,肌肉腫脹,骨節鬆弛;腰腿酸軟無力,不自知;《巢氏病源》中還有風嚲曳症狀,表現為肌肉鬆弛無力,肢體癱軟;不認識人,《內經》中稱之為擊僕,《巢氏病源》中記載有風癔症狀,表現為突然不認識人,喉嚨裡有嗚嗚的聲音,這也就是中風、急風的表現(詳見《醫說》劉子儀的論述);說話困難,《內經》中稱為喑痱,《巢氏病源》中記載有風舌強不得語症狀,脾脈絡胃,連通舌根和舌下,心的別脈連接舌根,現在心脾兩臟受到風邪侵襲,所以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由以上幾點看來,這條論述正是中風諸症的綱領。張璐用侯氏黑散治療,是錯誤的。

侯氏黑散,治療大風、四肢沉重、心寒怕冷的症狀。(原注:外臺方治風癲)

組成:菊花(40分),白朮(10分),細辛(3分),茯苓(3分),牡蠣(3分),桔梗(8分),防風(10分),人參(3分),礬石(3分),黃芩(5分),當歸(3分),乾薑(3分),芎藭(3分),桂枝(3分)

用法:上十四味藥,研成細末。酒服,每次方寸匕(約3克),每日一劑。最初服用二十日,溫酒調服,忌食一切魚肉大蒜,宜常吃冷食,六十日為一個療程。藥物積聚在腹中不下,吃熱食就能使其排出,冷食則能幫助藥力發揮。(「六十日止即藥積」七字,趙氏本只有「自能助藥力」五字,是錯誤的;「食下,曰」字,趙氏本作「自」,也是錯誤的。)

徐氏認為,大風泛指因涎液阻塞而突然昏倒的症狀。

沈氏認為,邪氣直接侵犯肌肉臟腑,所以稱為大風。邪氣困阻脾臟,則四肢沉重;陽氣虛弱,風邪未化為熱,則心中惡寒怕冷。所以用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用乾薑溫中補氣,用菊花、防風祛除表裡之風,用芎藭活血養血,用桂枝引導諸藥,疏通痹阻;用礬石化痰除濕,用牡蠣斂陰養正,用桔梗宣通邪氣,使全身氣機得以運行。

風邪去除後,用黃芩清熱,用細辛祛風,通達心腎之氣。用酒引導諸藥,使藥力到達全身經絡。

此方主治與方劑的論述方法,與之前的論述不同,先列出方名,然後再說明主治,完全類似後世經方的格式,所以程氏、尤氏、金鑑等書都認為這是宋代人添加的。但是,《巢氏病源》中記載有寒食散發的症狀,以及《傷寒論》中記載有侯氏黑散,外臺《風癲》篇記載了這個方子,並引用古今驗方,其中沒有桔梗,有鍾乳礬石;方後記載:張仲景的這個方子,另有桔梗八分,沒有鍾乳礬石。因此可以知道,這個方子是隋唐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