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3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6)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2.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鑑〕風病。內經論之詳矣。但往往與痹合論。後人惑之。故仲景復言之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即經所謂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風也。即痹病也。蓋痹為陰病。脈多沉澀。風為陽病。脈多浮緩。今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其脈微者正氣虛也。數者。邪氣勝也。故病風中之人。

因虛而召風者。未有不見微弱之脈者也。因熱而生風者。未有不見數急之脈者也。

〔沈〕此分中風與痹也。風之為病。非傷於衛。即侵於榮。故當半身不遂。謂半身之氣傷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為痹。痹者閉也。謂一節之氣閉而不仁也。於是診之於脈。必微而數。微者陽之微也。數者風之數也。此中風使然。謂風乘虛入。而後使半身不遂也。

〔尤〕風徹於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閉於一處。故但臂不遂。以此見風重而痹輕。風動而痹著也。風從虛入。故脈微。風發而成熱。故脈數。曰中風使然者。謂痹病亦是風病。但以在陽者則為風。而在陰者則為痹耳。

案字彙。遂。從志也。不遂。即不從志之謂。

案脈微而數可疑。今驗風病。多脈浮大而滑。而或數或不數。

醫通云。此即內經風論。所謂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也。千金補金匱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方附於下。)

千金附子散

附子(炮),桂心(各五兩),細辛,防風,人參,乾薑(各六兩),上六味。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脈經。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

〔尤〕寒虛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為風寒初感之診也。浮為血虛者。氣行脈外而血行脈中。脈浮者沉不足。為血虛也。血虛則無以充灌皮膚。而絡脈空虛。並無以捍禦外氣。而賊邪不瀉。由是或左或右。隨其空處而留著矣。邪氣反緩。正氣即急者。受邪之處。筋脈不用而緩。

無邪之處。正氣獨治而急。緩者為急者所引。則口目為僻。而肢體不遂。是以左喎者。邪反在右。右喎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絡臟腑之別。經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小者為孫。是則絡淺而經深。絡小而經大。故絡邪病於肌膚。

而經邪病連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臟。則邪遞深矣。蓋神藏於臟。而通於腑。腑病則神窒於內。故不識人。諸陰皆連舌本。臟氣厥不至舌下。則機息於上。故舌難言。而涎自出也。

白話文:

風邪導致的疾病,會出現半身不遂,或僅手臂不遂的情況,這屬於痹症。脈象微弱而頻數,是中風所致。

古籍中對風病的論述已很詳盡,但常與痹症混雜論述,後人因此困惑。張仲景再次闡明:風邪導致的疾病,會出現半身不遂,即經書中所說的偏枯;如果只是手臂不遂,則非中風,而是痹症。痹症屬陰邪,脈象多沉澀;風邪屬陽邪,脈象多浮緩。如今脈象微弱而頻數,是中風所致。脈象微弱表示正氣虛弱,頻數表示邪氣盛。因此,中風患者,因虛弱而受風邪侵襲者,脈象必微弱;因陽熱而生風者,脈象必頻數。

中風與痹症的區分在於:風邪為病,或損傷衛氣,或侵犯榮氣,故出現半身不遂,即半身氣血受損而不能運作。如果僅手臂不遂,則為痹症,痹即閉塞之意,指某一節的氣血閉塞不通,失去知覺。因此,脈象必微弱而頻數。微弱是陽氣衰微,頻數是風邪頻作。這是中風所致,指風邪乘虛而入,導致半身不遂。

風邪遍及全身,故出現半身不遂;痹症則局限於一處,故僅手臂不遂。由此可見,風邪較重,痹症較輕;風邪活動,痹症滯留。風邪從虛弱處入侵,故脈象微弱;風邪發作產生熱象,故脈象頻數。所謂中風所致,是指痹症也是風邪所致的疾病,只是在陽位則為風邪,在陰位則為痹症。

「遂」字,從「志」字,不遂即不順從意志之意。

脈象微弱而頻數,可能令人懷疑。實際上,中風病人的脈象多浮大而滑利,或頻數或不頻數。

醫書記載,這是內經中關於風邪的論述,所謂「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的其中一種表現。千金方補足金匱要略的不足,創立附子散,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臂麻木、口角歪斜,專門用以疏通經絡、舒展筋脈。(方劑列於下)

千金附子散

附子(炮製)、桂枝(各五兩)、細辛、防風、人參、乾薑(各六兩),以上六味藥,研磨成粉,酒送服,每次一匙,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

寸口脈浮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邪與虛弱互相搏結,邪氣滯留於皮膚。脈浮表示血虛,經絡空虛,邪氣不能排出,或左或右,邪氣緩慢,正氣則急促,正氣牽引邪氣,導致口角歪斜、肢體不遂。邪氣在經絡,則肌膚失去知覺;邪氣在經脈,則重壓難忍;邪氣入腑,則不認識人;邪氣入臟,則舌頭難以說話,流口水。(脈經記載為「淤涎」,以上四字句,此處似有誤。)

寒邪與虛弱互相搏結,是指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為風寒初感之徵兆。脈浮表示血虛,氣血運行於脈外,血液運行於脈內,脈浮表示血虛,血虛則不能充盈皮膚,經絡空虛,無法抵禦外邪,邪氣不能排出,因此或左或右,邪氣停滯於空虛處。邪氣緩慢,正氣急促,是指受邪氣侵犯處,筋脈失用而緩慢;無邪氣侵犯處,正氣獨自行使其功能而急促。緩慢處被急促處牽引,則口角歪斜,肢體不遂。因此,左側歪斜,則邪氣反在右側;右側歪斜,則邪氣反在左側。然而,或左或右,則邪氣與正氣緩急各有不同,有表裡之分,也有經絡臟腑之別。經書記載,經脈為里,分支橫行的為絡脈,絡脈中細小的為孫脈。因此,絡脈淺表,經脈深在;絡脈細小,經脈粗大。故絡脈受邪則病在肌膚,經脈受邪則病連筋骨,嚴重則入腑,更嚴重則入臟,邪氣逐漸深入。因為神氣藏於臟腑,並貫通於腑臟,腑臟生病則神氣受阻於內,故不認識人。所有陰經都與舌根相連,臟腑氣血不能到達舌下,則氣息阻滯於上,故舌頭難以說話,並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