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7)

1.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堅滿如石。經曰。陰陽結邪。陰多陽少。名石水。又曰。腎肝並沉為石水。水積胞內。下從足少陰。故不發喘。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鑑〕此為黃汗四字。當是衍文。六脈俱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之病。若風強於氣。相搏為病。則偏於營。故為隱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為風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風。即今之風燥瘡是也。故日久不愈。則成痂癩。痂癩。疥癬癘癩之類是也。若氣強於風。

相搏為病。則偏於衛。故為水氣。難以俯仰。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臥也。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則為風水。故通身浮腫也。以上諸證。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若不惡風。小便通利。非表陽有寒。

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不能約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何氏醫碥云。惡風則虛一句。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五句。當是錯簡刪之。案此說未知是否。金鑑改洪腫作浮腫。巢源。有身面卒洪腫候。謂腫之盛大。金鑑誤耳。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脈經。千金。外臺。並無蠶字。據靈論疾診尺及水脹篇。無蠶字為是。蓋因下文目下有臥蠶之語。而錯誤也。裹。靈樞。作窠。潘氏續焰云。窠者。窩也。聚精成窩。搏結之義。)

〔尤〕風水。其脈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脈非風脈也。至面目腫大有熱。則水得風而外浮。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風水該之也。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者。內經所謂水為陰。而目下亦陰。聚水者必微腫。先見於目下是也。頸脈動者。頸間人迎脈動甚。風水上湊故也。

時時咳者。水漬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與內經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不同。然腹中氣大。而肢間氣細。氣大則按之隨手而起。氣細則按之窅而不起。而其浮腫則一也。

案水脹篇。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水也。其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者膚脹也。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所致。寒氣在於皮膚之間。按而散之。則不能猝聚。故窅而不起也。當知隨手而起。為有水無氣。窅而不起。為有氣有水也。巢源。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

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字者。名曰濕水。蓋濕水。即靈樞所謂水也。燥水。即所謂膚脹也。上條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而此條云。陷而不起者風水。則知皮水風水。即巢源所謂燥水。而亦膚脹之屬也。

白話文: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身體堅硬飽滿如同石頭一樣。經書記載,陰陽之氣交結邪氣,陰氣多而陽氣少,叫做石水。又說,腎臟和肝臟同時沉陷也為石水。水液積聚在胞宮內,向下從足少陰經絡流走,所以不會喘不過氣。

脈象浮而洪大。浮則為風邪,洪則為氣盛。風邪和氣盛互相搏擊,風邪較盛則導致隱疹,身體發癢,發癢是風邪洩瀉的表現,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痂癩。氣盛則導致水腫,難以彎腰俯仰。風邪和氣盛互相激烈搏擊,身體浮腫,出汗後就痊癒。怕風則表示正氣虛弱,這是風水症。不害怕風,小便通暢,上焦有寒邪,口中唾液很多,這是黃汗症。

(考證)這「黃汗」二字,可能是後人增補的文字。六脈都浮而洪大,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的疾病,如果風邪強於氣盛,互相搏擊而發病,則偏於營氣,所以出現隱疹,身體發癢。發癢是因為肌膚虛弱,風邪外侵的緣故,稱為泄風,也就是現在的風燥瘡。所以久治不癒,就會變成痂癩,痂癩就是疥瘡、癬、癩等類似的皮膚病。如果氣盛強於風邪,互相搏擊而發病,則偏於衛氣,所以出現水腫,難以彎腰俯仰,也就是現在的支氣管積液、胸腹脹滿不能平臥的症狀。如果風邪和氣盛兩者都非常強烈地互相搏擊而發病,則為風水症,所以全身浮腫。以上這些證候,都屬於肌膚表層,所以應該發汗治療,出汗後就能痊癒。風水症沒有汗出,應該用越婢湯發汗治療。如果出汗後怕風,則表示表層陽氣虛弱,所以要加附子。如果不害怕風,小便通暢,並不是表層陽氣有寒邪,而是上焦有寒邪。上焦有寒邪,而且兼有水腫的患者,不能約束津液,所以口中唾液很多。

何氏《醫碥》中說,「怕風則虛弱」一句話,「不害怕風,小便通暢,上焦有寒邪,口中唾液很多,這是黃汗症」五句話,可能是抄寫錯誤或刪節造成的。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尚不清楚。《金匱要略》將「洪腫」改作「浮腫」。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有「身面突然浮腫」的症狀,指腫脹非常嚴重,《金匱要略》記載有誤。

寸口脈沉而滑,內有水氣,面部腫大伴有發熱,稱為風水症。眼睛周圍腫脹,像蠶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經常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下去抬不起來,這是風水症。(《脈經》、《千金方》、《外台秘要》都沒有「蠶」字,根據《靈樞經·疾診》和《水脹篇》,沒有「蠶」字才是正確的。可能是因為下文提到「臥蠶」而造成的錯誤。「裹」,《靈樞經》作「窠」。潘氏《續名醫方論》說,「窠」是窩的意思,精氣聚集成窩,互相搏結的意思。)

(辨析)風水症,其脈象本應浮,這裡說脈象沉而滑,這是水氣的脈象,不是風邪的脈象。等到面部腫大伴有發熱,則是水氣受到風邪而外浮,其脈象也必然會變為浮脈。張仲景沒有提及,是因為風水症已經包括了這個情況。眼睛周圍輕微腫脹,像蠶剛睡醒的樣子,這是《內經》所說的「水屬陰」,而眼下也是陰位,水液聚集的地方必然會輕微腫脹,首先在眼下出現。頸部脈搏跳動,是因為頸部的人迎脈跳動厲害,風水上注的緣故。

經常咳嗽,是因為水液浸漬入肺。按壓手腳,凹陷下去抬不起來,與《內經》中「用手按壓腹部,隨手抬起,像裹著水的樣子」不同。但是腹部氣盛,而肢體氣弱,氣盛則按壓後隨手抬起,氣弱則按壓後凹陷下去抬不起來,而其浮腫則是一樣的。

考證《水脹篇》,用手按壓腹部,隨手抬起,像裹著水的樣子,這是水腫;全身腫脹,皮膚厚實,按壓腹部,凹陷下去抬不起來,這是膚脹。膚脹是由於寒邪客於皮膚之間造成的。寒邪在皮膚之間,按壓就能散開,所以不能迅速聚集,因此凹陷下去抬不起來。應該知道,隨手抬起,是有水無氣;凹陷下去抬不起來,是有氣有水。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燥水」,是指水氣溢於皮膚,導致腫脹,用手指在皮膚上劃,就會隱隱約約出現文字,這叫做燥水;用手指在皮膚上劃,畫完就散開,不形成文字,這叫做濕水。大概濕水就是《靈樞經》所說的「水」,燥水就是所謂的膚脹。上一條說,「皮水」其脈象也浮,外證皮膚腫脹,按壓下去手指陷進去,而這一條說,凹陷下去抬不起來是風水症,就知道皮水和風水症,就是巢元方所說的燥水,也是膚脹的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