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6)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2.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必致癰腫。(胕。千金。作浮。如鼓不渴。巢源。作如故而不滿又不渴。身下。脈經。千金。有體字。)

〔程〕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正水與石水相類屬裡。但風水惡風。皮水不惡風。正水自喘。石水不喘。為異耳。自唐以來。復有五水十水之說。皆由腎不主五液。脾不能行水。致津液充郭。上下溢於皮膚。則水病生矣。

〔鑑〕風水得之內有水氣。外感風邪。風則從上腫。故面浮腫。骨節疼痛惡風。風在經表也。皮水得之內有水氣。皮受濕邪。濕則從下腫。故胕腫。其腹如鼓。按之沒指。水在皮里也。非風邪。故不惡風。因水濕。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脈浮。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正水。

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則胸滿自喘。在下則腹滿不喘也。其邪俱在內。故均脈沉遲。皆當從下從溫解也。

〔尤〕正水。腎臟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陽之虛。而侵及上焦。故脈沉遲而喘。石水。因陰之盛。而結於少腹。故脈沉。腹滿而不喘也。

〔魏〕黃汗者。其脈亦沉遲。與正水石水。水邪在內無異也。然所感之濕。客於皮毛者。獨盛於他證。故身發熱。熱必上炎。故胸滿頭面腫。濕熱肆行。故四肢亦腫。久久不愈。瘀窿蘊釀。致成瘡癰。潰爛成膿。必至之勢也。熱逼於內。汗出於外。濕瘀乎熱。汗出必黃。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濕熱之理。名之曰黃汗。

案胕。程讀為跗。本於喻氏。蓋誤矣。徐云。胕者。浮也。近是。素水熱穴論云。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知是胕腫。即水病之稱耳。

巢源石水候云。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𩊅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則死。不治。

張氏醫通云。風水者。腎本屬水。因風而水積也。經云。並浮為風水。傳為胕腫。又曰。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不能正偃。正偃則咳。名曰風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惡風。不言胕腫。脫文也。皮水者。

皮膚胕腫是也。蓋肺主氣。以行營衛。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則肺氣膹郁。當發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氣通。而鬱解矣。正水者。腎經之水自病也。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於皮膚。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標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積小腹胞內。

白話文: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老師說,疾病中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

風水,脈象浮,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脈象也浮,外在症狀是肢體腫脹,按壓下去指頭陷進去,不惡風,肚子像鼓一樣脹但不渴,應該發汗治療。 正水,脈象沉遲,外在症狀是自己喘不過氣。 石水,脈象沉,外在症狀是腹部脹滿但不喘。 黃汗,脈象沉遲,身體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脹。

久治不癒,必定會導致癰腫。

風水和皮水性質相似,都屬於表證;正水和石水性質相似,都屬於裡證。但風水惡風,皮水不惡風;正水自喘,石水不喘,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自唐朝以來,又有了五水、十水之說,都是因為腎臟不能主宰五液,脾臟不能運化水液,導致津液充盈於體內,上下溢於皮膚,於是水病就產生了。

風水是內有水氣,外感風邪所致。風邪則從上向下腫脹,所以面部浮腫,骨節疼痛惡風,風邪在經絡表層。皮水是內有水氣,皮膚受濕邪侵襲所致。濕邪則從下向上腫脹,所以肢體腫脹,肚子像鼓一樣脹,按壓下去指頭陷進去,水邪在皮膚裡層,不是風邪,所以不惡風。因為是水濕之邪,所以不渴。其邪氣都在外,所以脈象都浮,都應該從發汗、散邪的方法來治療。正水是水邪在上焦的病症,石水是水邪在下焦的病症。所以水邪在上焦則胸悶自喘,水邪在下焦則腹部脹滿但不喘。其邪氣都在內,所以脈象都沉遲,都應該從下焦溫通的方法來治療。

正水是腎臟的水氣自身旺盛所致;石水是水氣停聚而不能運化所致。正水是陽氣虛弱,水邪侵犯上焦,所以脈象沉遲而喘;石水是陰氣盛,水邪凝聚在下腹部,所以脈象沉,腹部脹滿但不喘。

黃汗,脈象也沉遲,與正水、石水一樣,水邪都在體內,沒有區別。但是所感受的濕邪,停留在皮膚毛髮者,比其他症狀更盛,所以身體發熱,熱邪必然上炎,所以胸悶、頭面腫脹;濕熱肆虐,所以四肢也腫脹。久治不癒,瘀血凝聚,釀成瘡癰,潰爛成膿,這是必然的結果。熱邪逼迫於內,汗液排出於外,濕邪瘀阻於熱邪之中,汗液排出必然是黃色的。這是從汗液的顏色來闡明濕熱的道理,因此稱為黃汗。

關於「胕」,程氏讀作「跗」,根據喻氏的說法,這是錯誤的。徐氏說,「胕」就是浮腫的意思,比較接近正確。 《素問水熱穴論》說,水液上下溢於皮膚,所以成為胕腫。胕腫就是水病的稱呼。

《巢氏石水候》說,腎臟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循經絡,停聚結在臍下,小腹腫大,堅硬如石,所以稱為石水。其症狀是脅肋下脹痛,但不喘。脈象沉者,稱為石水;尺脈微大,也是石水。腫脹從臍下開始,一直垂到下腹部,如果向上蔓延到胃脘,就會死亡,無法治療。

《張氏醫通》說,風水是腎臟本屬水,因為風邪而導致水氣積聚。經書上說,脈象同時浮大為風水,傳變為肢體腫脹。又說,腎風導致面部浮腫,妨礙說話,不能正常躺臥,躺臥就咳嗽,稱為風水。其病根在腎臟,其病變在肺臟,都是水氣積聚。上下溢於皮膚,所以肢體腫脹。現在只說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惡風,沒有說肢體腫脹,是原文脫漏了。皮水是皮膚腫脹。因為肺臟主氣,運化營氣和衛氣,外合皮毛。皮毛有毛病,則肺氣鬱結,應該發汗,散發皮毛的邪氣,外氣通暢,鬱結就能解除。正水是腎經的水液本身生病。經書上說,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水氣積聚成病,上下溢於皮膚,肢體腫脹,腹部脹大,上焦喘息,不能平臥,是標本兼病。石水是水氣積聚在小腹部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