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25)
卷三 (25)
1. 脈證九條、方六首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先將以下十七字。原本缺。今據宋本。及徐沈尤本補之。程本金鑑。作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盧本。五升。作六升。)
〔尤〕綱目。戎鹽。即青鹽。鹹寒入腎。以潤下之性。而就滲利之職。為驅除陰分水濕之法也。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中暍中。)
〔尤〕此肺胃熱盛傷津。故以白虎清熱。人參生津止渴。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疑亦錯簡於此也。
喻氏法律云。按此治火熱傷其肺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東垣以治膈消。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傷寒太陽陽明。熱邪未清。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胃熱下流。則小便不利。故以豬苓湯。導熱滋干。而驅胃邪下出也。文蛤散。豬苓散。五苓散。凡四條。編書者誤入。
〔尤〕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而陰氣復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其口乾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為其熱甚而津傷也。此為同源而異流者。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學者所當細審也。
白話文:
脈證九條、方六首
茯苓戎鹽湯方:
將半斤茯苓、二兩白朮煎煮,再加入彈丸大小的一枚戎鹽同煎,分三次溫服。
戎鹽即青鹽,性味鹹寒,入腎經,能潤下利水,以此去除陰分的水濕。
若患者口渴欲飲水,口乾舌燥,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此方詳見中暑篇) 這是因為肺胃熱盛傷津,白虎湯清熱,人參生津止渴,屬於上消、膈消的證候,疑為錯簡於此。此方為治療火熱傷及肺胃,清熱解渴的良方,治療上焦消渴症必用此方。東垣(張仲景)用此方治療膈消,潔古(葉桂)用此方治療能吃但口渴的症狀。
若患者脈浮發熱,口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則可用豬苓湯治療。這並非真正的消渴症,而是傷寒太陽陽明經熱邪未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胃熱下注,導致小便不利,故用豬苓湯導熱利水,驅除胃邪。文中提及文蛤散、豬苓散、五苓散,疑為編書者誤植。
關於口渴欲飲水,文中共有五種情況: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因水熱互結;也可用豬苓湯,因水熱互結且陰氣受損;若水入則嘔吐,用五苓散,因熱消而水停;渴不止者,用文蛤散,因水已消而熱在;口乾舌燥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因熱盛傷津。這些情況同源而異流,治療方法因症而異,學習者應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