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43)
卷二 (43)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尤〕脈緊如轉索無常者,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故寒氣所束者,緊而不移;食氣所發者,乍緊乍滑,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
〔魏〕轉索,宿食中阻,氣道艱於順行,曲屈傍行之象。
案據脈經,有左右二字,魏注極是。徐沈以轉索無常,為緊脈之象,此襲辨脈法之謬,不可證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原注〕一云,寸口脈緊。○脈經,作寸口脈緊頭上有即字,腹上有或字。)
〔鑑〕脈緊頭痛,是外傷風寒病也;脈緊腹痛,是內傷宿食病也。李彣曰:「按此脈與證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強故也。然脈緊亦有辨,浮而緊者為傷寒,沉而緊者為傷食。」
案頭痛,雖有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為頭痛者,此則屬外傷於風寒,與腹中有宿食,自是兩截。《脈經》腹上有或字,義尤明顯。
白話文:
脈搏緊緊的,像扭轉的繩索一樣,變化不定,緊中又帶有滑利的感覺,不像風寒外感引起的緊脈,而是緊中帶弦。所以,寒邪束縛引起的緊脈,是持續緊繃的;而飲食積滯引起的緊脈,則時緊時滑,像用手指撥弄繩索一樣,因此稱為變化不定。
這種像扭轉繩索的脈象,是宿食停滯在中焦,氣機運行不暢,氣流運行曲折不順的表現。
根據《脈經》,脈象有左右之分,魏氏的註解非常正確。徐、沈二家將「轉索無常」作為緊脈的表現,這是沿襲錯誤的辨脈方法,不可信。
脈搏緊緊的,頭痛,可能是風寒外感,也可能是腹中有宿食未消化。
脈搏緊緊的,頭痛是風寒外感;脈搏緊緊的,腹痛是內傷宿食。李彣說,這種脈象和症狀類似傷寒,但並非傷寒,因為患者沒有身痛和腰脊痠痛。然而,緊脈也有區別,浮緊的是傷寒,沉緊的是傷食。
頭痛,雖然也可能因為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逆導致頭痛,但這屬於風寒外感,與腹中有宿食是兩碼事。《脈經》中「腹上有或字」,更說明了這個道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