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4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2)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鑑〕腹滿而痛。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故當下之。李彣曰。滑者水穀之氣勝也。若滑而兼數。則實熱已入胃腑矣。故云有宿食可下之。

〔魏〕滑與澀相反。何以俱為實宜下。滑者澀之淺。而實邪欲成未成者。澀者滑之深。而實邪已成者。故不論為滑為澀。兼大而見。則有物積聚。宜施攻治無二理也。

陽明篇云。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尤〕谷多則傷脾。而水穀不分。谷停則傷胃。而惡聞食臭。故下利不欲食者。知其有宿食。當下也。夫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氣。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人事不其頓乎。故必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氣行則化續。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將宿食未去。而生氣已消。豈徒無益而已哉。

〔沈〕驟傷宿食停滯。胃中壅遏。升降之機不轉。腸中水穀不分。而下奔則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必當攻去宿食。

程應旄云。傷食惡食。故不欲食。與不能食者自別。下利有此。更無別樣虛證。知非三陰之下利。而為宿食之下利也。故當下之。

大承氣湯方(見前痓病中。)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鑑〕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間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臍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今食在上脘。故當以瓜蒂散吐之也。

千金云。凡病宿食。在上脘。當吐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復止。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煮○案煮字據傷寒論當刪)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亡血以下九字。原本作細注。今據傷寒論大書。傷寒論。作杵為散。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此當改補。)

東垣試效方云。若有宿食而煩者。仲景以梔子大黃湯主之。氣口三盛。則食傷太陰。填塞悶亂。極則心胃大疼。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之類吐之。經云。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

案宿食在上脘。心腹⿰雲建痛。頓悶欲絕。倉猝之際。藥不及辦。以極鹹鹽湯一盞頓服。立吐。此千金。療乾霍亂之法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脈經。索下。有左右二字。)

白話文:

脈搏快速而滑利,是實證,這是因為宿食積滯。瀉下即可痊癒,宜服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疼痛,脈搏快速而滑利,是實證,這是因為宿食積滯,所以應該瀉下。李彣說:脈搏滑利,是水穀之氣盛;如果滑利又兼脈搏快速,則實熱已經侵入胃腑了,所以說有宿食,可以瀉下。

滑脈和澀脈相反,為什麼都屬於實證而應該瀉下呢?滑脈是澀脈的淺表,實邪將要形成而尚未完全形成;澀脈是滑脈的深層,實邪已經完全形成。所以不論是滑脈還是澀脈,如果脈象又大又明顯,都表示有食物積聚,應該採取攻邪治療,道理是一樣的。

《傷寒論·陽明篇》說:脈搏滑利而快速的,是有宿食,應該瀉下,宜服大承氣湯。

下痢且不想吃東西,是有宿食,應該瀉下,宜服大承氣湯。

谷物過多會傷脾,水穀不分,谷物停滯會傷胃,因而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惡心。所以下痢且不想吃東西,就知道是有宿食,應該瀉下。脾胃是化解水穀、運行津液的器官,不可停止運作。谷物停滯,則消化停止;氣機停止,則機體運作停止;消化停止、機體運作停止,人的生命豈不馬上就會結束?所以必須服用大承氣湯,迅速清除停滯的谷物,谷物去除了,氣機就運行,氣機運行,消化就恢復,生命也就保全了。如果只是單純地消食克制,而宿食未除,生機卻已衰竭,豈不是徒勞無功?

驟然受傷,導致宿食停滯,胃中阻塞,升降之機不能轉運,腸中水穀不分,因而下痢。宿食在胃中,所以不想吃東西,必須攻除宿食。

程應旄說:傷食而不想吃東西,與不能吃東西是有區別的。下痢有這種情況,而沒有其他虛證,就知道這不是三陰下痢,而是宿食導致的下痢,所以應該瀉下。

大承氣湯方(見前痓病中)。

宿食停留在上脘,應該催吐,宜服瓜蒂散。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膈間疼痛而嘔吐,可以催吐,不可以瀉下;在中脘,心中疼痛而嘔吐,或者疼痛但不嘔吐,可以催吐也可以瀉下;在下脘,臍上疼痛而不嘔吐,不可以催吐,可以瀉下。現在宿食在上脘,所以應該用瓜蒂散催吐。

《千金方》說:凡是宿食停滯的病症,如果宿食在上脘,應該催吐;脈搏快速而滑利的,是實證,有宿食不消化,瀉下即可痊癒;胃中有滯留的冷食,就會疼痛而不想吃東西;有熱食則想吃東西;大腹有宿食,寒熱交替如瘧疾;宿食在小腹,則傍晚發熱,第二天早上就停止。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成黃色),赤小豆(一分煮熟)(案:煮字據《傷寒論》應刪除)

以上二味,研成細末。用香豉七合,煮取汁液,調和藥末一錢匕,溫服。不吐者,可少量增加,以迅速催吐為度。失血或虛弱者,不可服用。(失血以下九字,原本作細注,今據《傷寒論》大書。《傷寒論》作:研成細末,取一錢匕,用香豉一合,加熱水七合,煮成稀粥狀,去渣取汁,調和藥末,溫服。)

東垣試效方說:如果有宿食而煩躁的,仲景用梔子大黃湯治療。氣口三盛,則食傷太陰,胸悶氣堵,甚則心胃劇痛,噁心欲吐,吐了就好了,俗稱食迷風。經書說: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這樣的人如果不能嘔吐就會死亡,應該用瓜蒂散之類的藥物催吐。經書說:高者因而越之,這就是這個道理。

按:宿食在上脘,心腹疼痛,頓時昏悶欲絕,緊急情況下,藥物來不及準備,可以用極鹹的鹽湯一盞頓服,立即催吐。這是《千金方》治療乾霍亂的方法。

脈象緊緊的像繩索一樣,而且變化無常,是有宿食。(脈經:繩索下,有左右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