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4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1)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附方

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惻。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見上○案此本出於千金賊風門。轉側下。有叫呼二字。外臺。引千金即烏頭桂枝湯也。徐沈魏尤。以為大烏頭煎何不檢之於外臺。誤甚。)

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外臺。引仲景傷寒論。無卒字。)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魏〕有表邪而挾內寒者。烏頭桂枝湯證也。有表邪而挾內熱者。柴胡桂枝湯證也。以柴胡桂枝生薑。升陽透表。人參半夏甘草大棗。補中開鬱。黃芩芍藥。治寒中有熱。雜合此表裡兩解。寒熱兼除之法也。

〔沈〕予以此方。每於四時加減。治胃脘心腹疼痛。功效如神。

仁齋直指云。柴胡桂枝湯。治腎氣冷熱不調證。案腎氣。即疝也。

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沈〕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烏痧。即臭穢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壅塞。正氣不行。故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是為實證。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故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後陰。一掃盡除。

則病得愈。若緩須臾。正氣不通。營衛陰陽。機息則死。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肘後。飛屍走馬湯。通治諸飛屍鬼擊。(即本方。)

外臺。文仲。療卒得諸疝。少腹及陰中。相引絞痛。白汗出欲死。此名寒疝。亦名陰疝。張仲景飛屍走馬湯。方同。案此為治寒疝。附於本篇之末者。而主療與外臺異者何。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尤〕寸口脈浮大者。穀氣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傷脾。按之脈反澀者。脾傷而滯。血氣為之不利也。尺中亦微而澀者。中氣阻滯。而水穀之精氣。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為病。則宜大承氣。下其宿食。

案金鑑云。按尺中亦微而澀之微字。當按傷寒論作大字是。今考傷寒論可下篇。亦作微字。而金鑑又云。微字當是大字。若是微字。斷無當下之理。彼注如此。今引以為證。誤也。

巢源。宿食不消候云。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憎寒壯熱是也。

程知云。滑為有食結滯。經宿則脈澀矣。尺以候內。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脈。按之反澀。尺中亦大而澀也。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外臺烏頭湯,治療寒疝引起的腹部絞痛,邪風侵襲五臟,肌肉拘緊不能翻身,發作時間不定,導致陰莖縮小,手腳厥逆。(此方出自《千金要方》賊風門,原文中「轉側」之下有「叫呼」二字,外臺引自《千金要方》,實際上是烏頭桂枝湯。徐、沈、魏、尤等認為《外臺秘要》中記載的大烏頭湯方劑有誤。)

外臺柴胡桂枝湯,治療心腹突然劇痛。(外臺引自《傷寒論》,原文中無「卒」字。)

組成: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用法:九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魏氏注:若有表邪兼夾內寒,則為烏頭桂枝湯的證候;若有表邪兼夾內熱,則為柴胡桂枝湯的證候。方中柴胡、桂枝、生薑升發陽氣,透達表邪;人參、半夏、甘草、大棗補益中氣,疏通鬱結;黃芩、芍藥治療寒邪之中夾雜的熱邪。此方兼具表裡雙解之功效,寒熱皆能去除。

沈氏注:我用此方,根據四季不同加減用藥,治療胃脘、心腹疼痛,療效神奇。

《仁齋直指》記載:柴胡桂枝湯治療腎氣寒熱失調的證候。按:腎氣即疝氣。

外臺走馬湯,治療中惡引起的胸痛、腹脹、大便秘結。

組成:巴豆二枚(去皮心,熬制),杏仁二枚。

用法:將以上二味藥材用棉布包裹,捶碎,用熱水二合,擠取汁液服用,即可通便。老幼皆宜酌量服用。也可用於治療飛屍鬼擊病。

沈氏注:中惡之症,俗稱絞腸痧,是指臭穢惡毒之氣,直接從口鼻進入心胸,腸胃臟腑阻塞不通,正氣不能運行,所以會出現心痛、腹脹、大便秘結。此為實證,不同於六淫侵襲而導致的表裡虛實、清濁之分。故用巴豆這種極熱、劇毒、峻猛的藥物,急攻邪氣,輔以杏仁利肺氣和大腸氣,使邪氣從大便排出,一掃而盡。

這樣就能痊癒。如果稍有延誤,正氣不通,營衛陰陽失調,則會危及生命。此乃取「通則不痛」之意。《肘後方》中的飛屍走馬湯,治療各種飛屍鬼擊病(即本方)。

外臺文仲方,治療突然發作的疝氣,少腹及陰部牽引絞痛,出冷汗,瀕臨死亡。此名寒疝,又名陰疝。《傷寒論》飛屍走馬湯,方劑相同。按:此方治療寒疝,附在本篇末尾,但主治與《外臺秘要》記載的不同,原因何在?

問:人病有宿食,如何區別?答:寸口脈浮大,按之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這是宿食的表現,大承氣湯主治。

尤氏注:寸口脈浮大,是穀氣過多的表現。穀氣過多不能滋養脾胃,反而損傷脾胃;按之脈反而澀滯,是脾胃受損,氣機阻滯,血氣運行不暢;尺脈微弱而澀滯,是中氣阻滯,水谷精氣不能下達。因此是因宿食致病,宜用大承氣湯瀉去宿食。

按:《金匱要略》記載,關於「尺中亦微而澀」中的「微」字,應按《傷寒論》解釋為「大」字。但考證《傷寒論》下篇,也作「微」字。《金匱要略》又說「微」字應是「大」字,如果作「微」字,則無下瀉之理。此注釋如此,今引以為證,是錯誤的。

《巢氏病源方》宿食不消的症狀:宿谷未消,又進食新谷,脾氣虛弱,不能消化,則經宿而不消,導致腹脹氣急,呃逆,氣味如醋,時而憎寒壯熱。

程知章注:滑脈是食物積滯的表現,積滯經日則脈澀。尺脈診察內臟,沉脈診察裡證。所以宿食的脈象,按之反而澀滯,尺脈也大而澀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