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六 (7)
卷六 (7)
1. 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不可泥及車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外臺。屈草帶。作屈草帶。按及作若脫。著暍人。作著暍人臍上。須得。作不得。令溺其中。作令人溺其中。欲使上。有仲景云三字。若湯間。有有字。與之下。有仲景云三字。不可下。有用字。)
〔程〕中暍不可得冷。猶被凍不可沃以熱湯。寒熱拒隔。反為大害。(本草。車轄。一名車缸。即車軸鐵轄頭。)
巢源云。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併。客邪熾盛。或郁瘀不宣。致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暍。然此乃外邪所擊。真臟未壞。若遇便治救。氣宣則蘇。夫熱暍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也。
三因方云。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於其中。以代湯。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
葉氏避暑錄話云。道路城市間。中暑昏僕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飢飽失節。或素有疾。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則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滓。抉其齒灌之。有頃即蘇。
救溺死方外臺。(引小品云。療溺死。若身尚暖者方。)取灶中灰兩石余。以埋人。從類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鑑〕嘗試蠅子落水而死者。用灶灰埋之自治。(案出本草綱目冬灰條。)李彣曰。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氣。以埋人。則外溫衛氣。而內滲水濕。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巢源云。人為水所沒溺。水從孔竅入。灌注腑臟。其氣壅閉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即泄瀝其水。令氣血得通。便得活。經半日及一日。猶可活。氣若已絕。心上暖。亦可活。
千金。治落水死方。以灶中灰。布地令厚五寸。以甑側。著灰上。令死者伏於甑上。使頭少垂下。炒鹽二方寸匕。內竹管中。吹下孔中。即當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者著灰中。壅身。使出鼻口。即活。○又方。掘地作坑。熬數斛灰。內坑中。下死人。覆灰。濕徹即易。勿令大熱煿人。灰冷更易。半日即活。
上療自縊溺暍之法。並出自張仲景為之。其意殊絕。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關。實救人之大術矣。傷寒家。數有暍病。非此遇熱之暍。(〔原注〕見外臺肘後目。○案外臺。引肘後。今本肘後無考。意下。有理字。程所能下句。實。作系。外臺作亦非本草之所能開悟。實下。
有拯字。程本無數字。外臺作別復二字。又暍病下。有在上仲景論中六字。程之暍下。有詳之二字。沈本金鑑。不載。此條。原注。目字。疑是同字訛。俞本無目字是。)
白話文:
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治療中暑不能用冷敷,就像凍傷的人不能用熱水燙一樣,寒熱相抵,反而有害。
中暑是因夏日炎熱,人們在戶外奔波,熱毒侵入體內,與五臟衝撞,外邪盛行,或鬱結不通,導致陰氣驟然消失,陽氣暴漲,經絡阻塞,所以突然昏迷不醒,稱為中暑。但這只是外邪侵襲,臟腑尚未受損,及時治療,氣機通暢就能恢復。熱中暑不能用冷,用了就可能死,這是因為外來的寒冷觸及內部的熱邪,導致熱邪鬱積於內,無法宣洩。
中暑昏倒,要立即扶到陰涼處,絕對不能用冷敷。要用布巾等蘸熱水,熨貼在肚臍和氣海穴,不斷用熱水淋濕布巾,使臍腹溫暖,就能慢慢清醒。如果沒有熱水,可以用路上的熱土放在肚臍上,挖個小坑,讓病人尿在裡面代替熱水。再嚼一大塊生薑,冷水送服。如果已經神志不清,就嚼一大瓣大蒜,冷水送服。如果無法咀嚼,就用水研磨後灌服,馬上就能清醒。
路上或城市中,中暑昏倒致死的人,都是體虛或勞累之人,或者飲食失節,或者本身有疾病,一旦受暑氣侵襲,無法宣洩,就會導致關竅阻塞,並不是暑氣直接致死,而是氣機閉塞而死。將一大把大蒜和路上的熱土一起搗爛,用清水調和,過濾掉渣滓,掰開牙齒灌下去,一會兒就能甦醒。
救治溺水死亡的方子,如果身體還溫暖,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取灶灰兩石多,埋住死者,從頭到腳,待水從七竅流出,就能活過來。
有人試驗過,蒼蠅掉進水裡死了,用灶灰埋起來就能救活。(本草綱目冬灰條記載)李彣說,灶灰具有火土相生的氣息,用來埋人,就能溫暖衛氣,內滲水濕,所以能使水從七竅流出而活。
人溺水而死,是因為水從七竅進入,灌注臟腑,氣機阻塞而死。如果及時搶救,排出體內的水分,使氣血通暢,就能活過來。即使過了半天或一天,也還有活的希望。如果氣息已絕,但心臟部位還溫暖,也能活過來。
治療落水而死的方子:在平地上鋪五寸厚的灶灰,放個蒸籠傾斜放在灰上,讓死者伏在蒸籠上,頭部略微下垂。取二方寸匕的炒鹽,放進竹管中,從死者鼻孔吹進去,就能吐出水。吐完水後,把死者移到灶灰裡,埋住身體,只露出鼻子和嘴巴,就能活過來。另一個方子:挖個坑,燒很多灶灰放進坑裡,把死者放進去,覆蓋上灰,等灰變濕了再換新的,不要讓過熱的灰燙傷死者,灰冷了再換。半天就能活過來。
以上治療自縊、溺水、中暑的方法,都出自張仲景,其方法非常獨特,非一般人所能想到的,也不是本草藥典所能解釋的,卻是救人的妙術。傷寒論中也記載了中暑的病症,但那不是這裡所說的因熱而致的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