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案乳中。蓋在草蓐之謂。故脈經作產中。而沈云。乳者乳子之婦也。魏云。乳即血也。初產血虛。沈云。乳下。當有閉字。謂乳閉而不通也。金鑑云。此條文義證藥未詳。張璐云。乳中虛。言乳哺而乳汁去多。並誤。

竹皮大丸方(活人云。治虛煩。載之於丈夫諸方中。)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活人書。柏實。作枳實。

〔程〕竹茹甘寒。以除嘔啘。石膏辛寒。以除煩逆。白薇鹹寒。以治狂惑邪氣。夫寒則泥膈。佐桂枝以宣導。寒則傷胃。佐甘草以和中。有熱倍白薇。白薇鹹寒。能除熱也。煩喘。加柏實。柏實辛平。能治喘也。用棗肉為丸者。統和諸藥。以安中益氣也。

武氏濟陰綱目云。中虛不可用石膏。煩亂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眾藥六分。又以棗肉為丸。仍以一丸飲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藥之難。審虛實之不易也。仍飲服者。尤慮夫虛虛之禍耳。用是方者亦當深省。

產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脈經。作熱痢重下新產虛極。千金。利虛間。有兼字。)

〔尤〕傷寒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寒以勝熱。苦以燥濕也。此亦熱利下重。而當產後虛極則加阿膠救陰。甘草補中生湯。且以緩連柏之苦也。

案金鑑云。此條文義證藥不合。不釋。蓋以其虛極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千金。名白頭翁湯。)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案千金各二兩),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張氏醫通云。傷寒厥陰證。熱利下重者。用白頭翁湯。苦寒治熱。以堅腸胃。此產後氣血兩虛。故加阿膠甘草。然下利血滯也。古人云。血行則利自止。此方豈獨治產後哉。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千金。煩者。作煩熱。)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千金。二兩上。有各字。)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千金。六升下有去滓二字。)

〔徐〕在草蓐。是未離產所也。自發露得風。是揭蓋衣被。稍有不慎而暫感也。產後陰虛。四肢在亡血之後。陽氣獨盛。又得微風。則苦煩熱。然表多則上入而頭痛。當以上焦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從下受之。而濕熱結於下。則必生蟲。頭不痛。故以黃芩消熱為君。苦參去風殺蟲為臣。

而以地黃補其元陰為佐。曰多吐下蟲。謂蟲得苦參。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故未可知也。

白話文:

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關於「乳中」的記載,指的是產後乳房的問題。脈經稱之為「產中」,沈氏解釋為「乳者,乳子之婦也」,魏氏則認為「乳即血也」,初產婦女血虛。沈氏認為「乳下」應有「閉」字,即乳汁不通。金鑑則認為此條的文義、證候、藥方都未詳盡,張璐則認為「乳中虛」是指哺乳導致乳汁流失過多,這些說法皆有誤。

竹皮大丸方(活人書記載,治虛煩,收錄於治療男性疾病的方劑中)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將以上五味研磨成末,用棗肉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溫水送服一丸,每日三次,夜間服二次。若有發熱,則白薇的用量加倍;若煩喘,則加柏實一分(活人書中柏實作枳實)。

程氏註解:竹茹性味甘寒,能除嘔吐;石膏性味辛寒,能除煩熱;白薇性味鹹寒,能治療狂躁及邪氣。寒性藥物會損傷脾胃,故佐以桂枝以疏通經絡;寒性藥物會傷胃,故佐以甘草以調和脾胃。若有發熱,則加倍白薇,因其性鹹寒,能清熱;若煩喘,則加柏實,因其性味辛平,能治喘。用棗肉做丸劑,能使諸藥相調和,以安撫脾胃、益氣。

武氏《濟陰綱目》記載:虛證不宜用石膏,煩亂不宜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其他藥物六分,並以棗肉做丸劑,每次服一丸,可見其處方精微,用藥謹慎,判斷虛實不易,尤其服藥者更要謹防虛證加重的禍患,使用此方者應深思熟慮。

產後下痢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療。(脈經記載為「熱痢重下,新產虛極」;千金方記載為「利虛間,有兼字」)

尤氏註解:傷寒引起的熱痢下痢,白頭翁湯主治。寒能勝熱,苦能燥濕。此症也是熱痢下痢,但因產後虛極,故加阿膠以滋陰,加甘草以調和脾胃,並緩解白頭翁的苦寒之性。

金鑑記載此條文義、證候、藥物不相符,未作解釋,大概是因其虛極而用苦寒藥物的緣故。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千金方,名白頭翁湯)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千金方記載各二兩)、柏皮(各三兩)

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煎煮至二升半,加入阿膠使其溶化,分三次溫服。

張氏《醫通》記載:傷寒厥陰證,熱痢下痢者,用白頭翁湯,苦寒能治熱,能固腸胃。產後氣血兩虛,故加阿膠、甘草。下痢是血瘀的表現,古人云:「血行則利自止」,此方豈止能治療產後疾病?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治療婦女在產褥期,因衣被不慎受風,四肢煩熱,頭痛者,可用小柴胡湯;若頭痛不顯著,僅煩熱者,則用此湯。(千金方記載「煩者」作「煩熱」)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千金方記載二兩,並有「各」字)

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煎煮至二升,溫服一升,能使蟲排出。(千金方在「六升」後有「去滓」二字)

徐氏註解:在產褥期,尚未離開產後狀態;因衣被不慎受風,是指掀開衣被,稍有不慎而暫時受寒。產後陰虛,四肢因失血而虛弱,陽氣獨盛,又受微風,則會煩熱。若表證較重,則上行頭痛,應以治療上焦為主,故用小柴胡湯和解。若從下受寒,濕熱下注,則會生蟲。頭痛不顯著,故以黃芩清熱為主藥;苦參祛風殺蟲為輔藥;地黃滋補元陰為佐藥。能使蟲排出,是指蟲因苦參的作用,難以安居,故會向上或向下排出,故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