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23)
卷三 (23)
1. 脈證九條、方六首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徐〕脈浮微熱。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熱也。故以桂枝主表。白朮苓澤主裡。而多以熱水助其外出下達之勢。此治消渴之淺而近也。按此與上條。同是消渴。上條小便多。知陰虛熱結。此條小便不利。而微熱。即為客邪內入。故治法迥異。然客邪內入。非真消渴也。合論以示辨耳。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尤〕熱渴飲水。熱已消而水不行。則逆而成嘔。乃消渴之變證。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鑑〕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渴欲飲水。水入則消。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證也。渴欲飲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乾舌燥。非熱邪盛也。惟引飲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於生津止渴也。
案金鑑云。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藥煎。大能生津止渴。故當用之。屢試屢驗也。此說本於三因方。百藥煎。於生津止渴固效矣。然其藥出於後世。本條所用。即所謂花蛤也。○以上三條。詳見傷寒論輯義。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俞本作四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徐〕淋之為病。全在下焦。故前十一篇內。言下焦有熱。亦主淋閉不通。此言小便如粟狀。粟者色白。而滴瀝甚。則如米屑也。然氣血不同。故後人有五淋之名。小腹氣不和。失其渾厚之元則弦急矣。熱邪上乘。則痛引臍中矣。
〔尤〕按巢氏云。淋之為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腎氣通於陰。陰。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淋瀝不宣。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於臍。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之異。詳見本論。其言頗為明晰。可補仲景之未備。
案如粟狀。依巢源出少起多之語。唯言滴瀝短少。如米屑耳。云色白。殆鑿矣。沈程以下諸注。皆以為石淋。然以理推之。小便下砂石。不宜言如粟狀。故今從徐注。
三因方云。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今名雖俗。於義為得。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程本。以此條。列於前趺陽脈浮而數云云。即為消渴之後。是。魏本細書此條於上格云云。義與前同。故未另注。)
〔尤〕胃中有熱。消穀引飲。即後世所謂消穀善飢為中消者。是也。胃熱則液干。故大便堅。便堅則水液獨走前陰。故小便數亦即前條消渴胃堅之證。而列於淋病之下。疑錯簡也。
白話文: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應該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治。(方劑見前面)
脈浮微熱,是表證未解;消渴小便不利,是裡有熱。所以用桂枝治表,白朮、茯苓、澤瀉治裡,並用熱水幫助藥力排出體外,這是治療初期消渴的方法。這條與前面一條都講消渴,但前面一條小便多,知道是陰虛熱結;這條小便不利而微熱,是外邪入侵,所以治療方法完全不同。然而外邪入侵,並非真正的消渴,合在一起論述,以便區分。
口渴想喝水,水喝進去就吐出來,叫做水逆,五苓散主治。(方劑見前面)
熱渴飲水,熱消了但水卻無法代謝,就逆流而嘔吐,這是消渴的變證,叫做水逆,說明不是消渴,而是水逆,所以也應該用五苓散,去除停滯的水分。
這也不是真正的消渴。
口渴想喝水止不住,用文蛤散主治。
口渴想喝水,喝進去就吐,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證候;口渴想喝水,喝進去就代謝,口乾舌燥,是白虎加人參湯的證候;口渴想喝水,但不吐水,不是水邪盛;不口乾舌燥,不是熱邪盛;只是不停地想喝水,所以只用文蛤一味藥,不寒不熱,不瀉不利,專門針對生津止渴。
據《金匱要略》記載,五倍子也叫文蛤,按法制的名稱是百藥煎,非常能生津止渴,所以應該使用,屢試屢驗。這說法來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百藥煎在生津止渴方面確實有效,但這藥是後世才有的,本條所用的是所謂的花蛤。以上三條,詳見《傷寒論輯義》。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俞氏本注作四兩)
上藥一味,搗成粉末。用沸水五合,調勻服用一匙。
小便淋痛,小便像粟米一樣,小腹弦緊,疼痛牽引到臍中。
淋證的病變都在下焦,所以前面十一篇中,提到下焦有熱,也主治小便不通。這裡說小便像粟米一樣,粟米顏色發白,而且滴瀝不止,像米粒一樣。但氣血不同,所以後世有五淋之分。小腹氣機不和,失去其充實的元氣就弦緊了;熱邪上犯,就疼痛牽引到臍中了。
按巢氏說,淋證是由於腎虛而膀胱熱。腎氣通於陰,陰是水液下行的通道;膀胱是津液的腑臟。腎虛則小便次數多,膀胱熱則小便澀滯,次數多而且澀滯,小便淋瀝不通,所以叫淋。它的症狀是小便時多時少,小腹弦緊,疼痛牽引到臍中。還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等不同種類,詳見本書,其說法相當清楚,可以補充仲景的不足。
像粟米一樣,依據巢氏“時多時少”的說法,只是說滴瀝短少,像米粒一樣。說顏色發白,恐怕是不對的。沈程以下諸家注解,都認為是石淋,但從道理上推斷,小便排出砂石,不應該說像粟米一樣,所以現在採用徐氏的注解。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淋,古代叫做癃,名稱不同而已。癃,是疲憊的意思;淋,是滴下的意思。現在的名字雖然通俗,但意思卻很貼切。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就會消穀善飢,大便必然堅硬,小便必然次數多。(程氏本將此條放在前面“趺陽脈浮而數”等語之後,即消渴之後;魏氏本將此條單獨列出,意思與前面相同,所以不再另注。)
胃中有熱,消穀善飢,就是後世所說的消穀善飢的中消。胃熱則津液乾燥,所以大便堅硬;大便堅硬則水液獨走前陰,所以小便次數多,這也是前面消渴、大便堅硬的證候,但放在淋病之後,可能是錯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