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證三條、方九首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主之。(〔原注〕方見利中。)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妊娠脈經作軀。此證。作娠。絕之下。有方在傷寒中五字。)

〔尤〕平脈。脈無病也。即內經。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意。陰脈小弱者。初時胎氣未盛而陰方受蝕。故陰脈比陽脈小弱。至三四月。經血久蓄。陰脈始強。內經。所謂手少陰脈動者妊子。千金。所謂三月尺脈數。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內多熱也。一作嘔。亦通。今妊婦二三月。

往往惡阻不能食是已。無寒熱者。無邪氣也。夫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宜桂枝湯。和調陰陽而已。徐氏云。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六十日。當有此證者。謂妊娠兩月。正當惡阻之時。設不知而妄治。則病氣反增。

白話文:

師傅說:

婦人如果脈象平穩,陰脈微弱,此人感到口渴卻食慾不振,沒有寒熱症狀,這就叫做妊娠。桂枝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依照醫理,懷孕六十天左右就會出現這種症狀。如果有人胡亂治療,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在一個月內使用吐下藥,就會導致流產。

「平脈」指的是脈象正常,沒有病症。就像《內經》中所說,身體有病卻沒有邪脈的現象。

「陰脈小弱」是指懷孕初期,胎氣尚未旺盛,陰氣受到侵蝕,所以陰脈比陽脈微弱。到了懷孕三、四個月,經血積蓄已久,陰脈才會開始強壯起來。《內經》中說「手少陰脈動者妊子」,《千金方》中說「三月尺脈數」,都是指這個道理。

「其人渴」是指懷孕的婦女體內有熱氣,所以會口渴。有些版本寫作「嘔」,意思也是相通的。現在的孕婦在懷孕二、三月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惡阻現象,無法進食。

「無寒熱者」是指沒有邪氣入侵。

總而言之,如果脈象正常,卻出現其他症狀,又不屬於寒熱邪氣的範疇,就沒有辦法用藥物治療,只能用桂枝湯來調理陰陽。

徐氏說:「桂枝湯對於外感疾病可以解表和營衛,對於內證疾病可以化氣調陰陽。」

六十天,也就是懷孕兩個月,正好是惡阻發生的時候。如果醫生不了解狀況而胡亂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

正氣反損。而嘔瀉有加矣。絕之。謂禁絕其醫藥也。婁全善云。嘗治一二婦惡阻病吐。前醫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絕之之旨。以炒糯米湯。代茶止藥。月餘漸安。

〔程〕此證有缺文。

〔鑑〕脈平無寒熱。用桂枝湯。與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義斷續不純。其中必有脫簡。

案樓氏綱目云。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予常治一二婦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此仲景絕之旨。遂停藥月餘自安。真大哉聖賢之言也。樓所載如此。以炒糯米代茶湯。見於魏注。必有所據。桂枝湯可疑。程注金鑑似是。

白話文:

正氣受損,嘔吐腹瀉的情況更加嚴重,因此要停止治療,也就是說要禁止使用藥物。婁全善說,他曾經治療過一兩個婦女患有惡阻病,嘔吐不止,先前醫生治療後又反覆嘔吐,於是他就想到仲景“絕之”的道理,用炒糯米湯代替茶水,停止用藥,一個多月後病人逐漸恢復健康。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脈經。無宿有症病四字。有妊娠二字。趙本害下。有一圈。衃。作不血二字。

非。三因方。作婦人宿有症病。妊娠經斷未及三月。即動。此症也。經斷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當去其症。案是以意改者不必有所本也。諸注害下為句。魏以害妊娠為一句。似是。)

〔魏〕婦人宿有症病。舊血積聚之邪也。忽而經斷。未及三月。即上條六十日以下。見渴不能食證之候也。又忽爾經血至。且得漏下不止之證。以為胎墮乎。胎固在腹中。但動而不安。有欲墮之機矣。是症之為病。而累及於胎者。如症在臍下。邪居於下。可以隨血漏而症散。

白話文:

婦女體內原有舊疾,月經停止不到三個月,就出現漏下不止的症狀,胎兒不斷躁動。如果躁動位置在臍上,就代表舊疾纏身,會影響懷孕。如果躁動發生在懷孕六個月,而且是在月經來潮的前三個月,就表示胎兒還很脆弱;如果出血發生在月經停止後三個月,就表示胎兒已經穩定了。之所以出血不止,是因為舊疾尚未消除。需要先治好舊疾,[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療。

止漏安胎。病去胎全矣。如症在臍上。邪居於上。雖血漏不止。而症自沉痼。名為症痼。勢必令胎中之氣血。先隨血漏而墮。所以可決其害將及於妊娠也。此就宿血積聚。居於胎之上下。以卜血漏不止。有無干礙妊娠之義也。再或妊娠六月矣。胎忽動者。此亦宿血痼症所致。

又當明辨其孰為正胎。孰為症邪而治之。前三月之間。經水順利。得其正道。無胎應行則行。有胎應止即止。此胎之正也。至三月以後。邪症為患。忽而漏血不止。此血非關胎血。乃斷經之後。三月之血閉而未行。於邪症之所在。必加添積聚。成為血衃。所以漏下不止。而自與胎不相涉也。

白話文:

止住漏血,安穩胎兒。疾病消退,胎兒就會完整無缺。如果症狀在臍上,邪氣停留在上面,雖然血漏不止,但症狀卻是積久成疾,稱為症痼。這種情況勢必導致胎兒體內的氣血,隨著血漏而流失,所以能預測到這種危害將會影響到妊娠。這是根據宿血積聚,停留在胎兒的上下,來推斷血漏不止,是否會干擾妊娠的意義。

再者,如果懷孕六個月了,胎兒突然動起來,這也是宿血積久成疾所造成的。

應該要明辨哪個是正常的胎兒,哪個是疾病的邪氣,然後再治療。懷孕前三個月,月經正常,順應自然規律,沒有胎兒就應該來月經,有胎兒就應該停止月經,這就是正常的胎兒。到了懷孕三個月之後,邪症開始作怪,突然漏血不止。這種血不是胎血,而是斷經之後,三個月積累的經血沒有排出,在邪氣停留的地方,必定會加重積聚,形成血塊,所以才會漏下不止,而且與胎兒沒有關係。

惟久久不止。方害及於胎耳。血不止而痼症不去。必累害於胎。當下其症。症自下而胎自存。所謂有物無殞者。亦此義也。(胎與衃之辨。當於血未斷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經水順利。則經斷必是胎。前三月有冒經下血者。則經斷必成衃。此說較前注之說。明暢易曉。附載於此。

以質高明。)

〔鑑〕此示人妊娠有病當攻病之義也。此條文義不純。其中必有缺文。姑存其理可也。方氏曰。胎動胎漏皆下血。而胎動有腹痛。胎漏無腹痛。故胎動宜行氣。胎漏宜清熱。

樓氏綱目云。凡胎動多在當臍。今動在臍上。故知是症也。

桂枝茯苓丸方

白話文:

如果出血持續很久,就會影響到胎兒的耳朵,血止不住,舊病也不除,必定會危害胎兒。當下治好病症,病症自然消失,胎兒也能保住。所謂「有物無殞」,就是這個道理。胎兒和血塊的區別,應該在出血未止的三個月內觀察。前三個月月經正常,經期結束後就是懷孕;前三個月有冒經出血現象,經期結束後就一定是血塊。這個說法比以前的註解更清晰易懂,因此附載於此,以供參考。

這個論述是說明懷孕期間生病應該要積極治療的道理。但這段文字內容不完整,其中一定有缺漏。姑且保留其道理即可。方氏說,胎動和胎漏都會出血,但胎動會伴隨腹痛,胎漏則沒有腹痛。因此,胎動宜行氣,胎漏宜清熱。

樓氏綱目記載,胎動通常在肚臍附近,現在胎動在肚臍上方,所以就知道是這個病症了。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程〕牡丹桃仁。以攻症痼。桂枝以和衛。芍藥以和榮。茯苓以和中。五物相需。為治妊娠有症痼之小劑。

〔徐〕此方去症之力。不獨桃仁。症者陰氣也。遇陽則消。故以桂枝扶陽。而桃仁愈有力矣。其餘皆養血之藥也。

案桂枝。取之於通血脈消瘀血。猶桃核承氣中所用。張氏醫通。改作桂心。非也。千金。惡阻篇茯苓丸注肘後云。妊娠忌桂。故熬。龐安時云。桂炒過。則不損胎也。此等之說。不必執拘。陳氏傷寒五法云。桂枝不傷胎。蓋桂枝輕而薄。但能解發邪氣。而不傷血。故不墮胎。

白話文: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將這五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兔屎。每日飯前服用一丸,若無效,可增至三丸。

這個藥方中,牡丹和桃仁用來攻治妊娠期間的症狀和痼疾,桂枝用來調節衛氣,芍藥用來調和營血,茯苓用來調和脾胃。五味藥材相輔相成,是治療妊娠期間有症狀和痼疾的有效小劑量方劑。

這個藥方之所以能去除症狀,不僅因為桃仁,症狀是陰氣,遇到陽氣就會消散,所以用桂枝來扶陽,桃仁的效果就更顯著了。其他藥材都是補血的藥物。

古籍中提到,桂枝能通血脈,消瘀血,就像桃核承氣湯中所用一樣。有人認為應該改用桂心,但這是錯誤的。千金要方中提到,妊娠期間忌用桂枝,所以需要熬制。龐安時說,桂枝炒過就不會損傷胎兒。這些說法不必拘泥。陳氏傷寒五法中提到,桂枝不傷胎,因為桂枝輕薄,只能解發邪氣,不會傷血,所以不會導致流產。

○案炮炙論序曰。大豆許。取重十兩鯉目比之。如兔屎。十二兩鯉目。梧桐子。十四兩鯉目。如兔屎。小於梧桐子。

婦人良方。奪命丸。專治婦人小產。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或食毒物。或誤服草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胎尚未損。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此方的系異人傳授。至妙。(準繩云。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

即本方。以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淡醋湯送下。速進兩丸。至胎腐爛腹中。危甚者。立可取出。

白話文:

炮炙論序上說,大豆的重量大約是十兩,鯉魚的眼睛跟它比起來就像兔屎一樣大。十二兩的鯉魚眼睛,跟梧桐子一樣大;十四兩的鯉魚眼睛,就像兔屎一樣大,但比梧桐子要小。

婦科良方「奪命丸」專門治療婦女小產,大量出血,胎兒死在腹中,患者畏寒,手指、嘴唇和嘴巴冰冷,指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兒上衝心臟,導致昏迷欲死,冷汗直流,呼吸困難,食慾不振。也適用於誤食毒物或草藥,傷到胎氣,出血不止,胎兒尚未損壞的情況。服用此丸可以安胎,如果胎兒已死,服之則可下胎。此方是異人傳授,非常有效。準繩書上說,此方就是仲景的桂枝茯苓丸。

使用本方時,以蜜丸製成彈子大小,每次服一丸,細嚼後用淡醋湯送服,迅速服用兩丸,直到胎兒腐爛於腹中。病情危重的,服用後馬上就能排出胎兒。

濟陰綱目。催生湯。候產母腹痛腰痛。見胞漿下方服。

即本方。水煎熱服。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原注〕方未見○愈脹。脈經。作逾腹。扇下。有之狀二字。)

〔尤〕脈弦發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臟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也。夫臟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脈弦為陰氣。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內熱則消。寒則脹也。

白話文:

婦女懷孕六七個月,脈搏弦緊,發熱,胎兒脹大,腹痛怕冷,小腹像扇子一樣,這是因為子宮開合不當,導致風寒之氣侵入。應該用附子湯溫暖子宮。

脈搏弦緊發熱,像是外感風邪,但身體不痛,反而腹部疼痛,背部不寒,反而腹部怕冷,甚至小腹陣陣發冷,就像被扇子扇一樣。這是因為子宮開合失常,風寒之氣乘虛而入。子宮開合失常,風寒之氣入侵,陰氣盛,所以脈搏弦緊,發熱,是陽氣被抑制。胎兒脹大,內熱則消,寒則脹。

〔徐〕子臟者。子宮也。開者不斂也。宜以附子湯溫其臟。原方失注。想不過傷寒論中附子。合參苓朮芍之附子湯耳。

案金鑑云。方缺。文亦不純。必有殘缺。然尤注義通。今從之。張氏醫通云。妊娠脈弦為虛寒。虛陽散外。故發熱。陰寒內逆。故胎脹。腹痛惡寒者。其內無陽。子臟不能司閉藏之令。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如扇也。用附子湯。以溫其臟。則胎自安。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仲景獨用以為安胎聖藥。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阻。脈經。作漏。半產。脈經。作中生。)

白話文:

子臟指的是子宮,它應該保持閉合,若開而不斂,可以用附子湯溫暖子宮。原本的方子可能缺失,推測應該是傷寒論裡的附子湯,也就是參苓朮芍附子湯。

古書中記載,妊娠時脈象弦緊,代表虛寒,陽氣虛弱散失在外,導致發熱;陰寒內逆則導致胎兒脹大,腹痛怕冷。這表示體內缺乏陽氣,子宮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陰寒之氣侵入,感覺寒冷。用附子湯溫暖子宮,胎兒就能安穩。世人普遍認為附子會導致墮胎,但張仲景獨獨用附子來安胎,可見其醫術之高明,不可輕易嘗試。

老師說,婦女有陰道出血的,有生產後出血不止的,也有懷孕期間出血的。假設懷孕期間肚子痛,屬於胎兒受阻,可以用膠艾湯治療。

〔鑑〕五六月墮胎者。謂之半產。婦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墮胎。而下血不絕者。此症痼之害也。若無症痼。下血惟腹中痛者。為胞阻。胞阻者。胞中氣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歸膠艾湯。溫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程〕漏下者。妊娠經來。脈經。以陽不足。謂之激經也。半產者。以四五月墮胎。墮胎必傷其血海。血因續下不絕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為胞阻。則用膠艾湯以治。

巢源云。漏胞者。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此由衝脈任脈虛。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衝任之脈。為經脈之海。皆起於胞內。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是二經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以養胎。而蓄之為乳汁。沖在氣虛。則胞內泄漏。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阻。漏血盡則人斃也。

白話文:

【鑑】在五、六月份發生流產的情況,稱之為「半產」。有些婦女患有下血不止的疾病,在五、六月份時出現流產,並且流血現象持續不斷,這就是因為病根深重所致。如果並非由於這種病根,只是下血且伴有腹部疼痛的,則被診斷為「胞阻」。「胞阻」是指子宮內氣血不調和,從而妨礙了胚胎的正常發育。因此,會使用「芎歸膠艾湯」來溫和調理血液,使血液和順,以利於胎兒的孕育。

【程】所謂「漏下」,指的是懷孕期間仍然來月經,根據《脈經》中的說法,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又稱為「激經」。而「半產」是指在懷孕四、五個月時發生流產,流產必然會損傷到「血海」,導致流血不止。如果懷孕期間出現下血並且伴有腹部疼痛的,則診斷為「胞阻」,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膠艾湯」來治療。

根據巢元方的說法,「漏胞」是指懷孕幾個月後仍然時不時地來月經,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虛弱,無法控制「太陽脈」和「少陰脈」中的血液所致。「衝脈」和「任脈」被稱為「經脈之海」,都起源於子宮內。而「手太陽脈」是指小腸的脈絡,「手少陰脈」是指心臟的脈絡,這兩條脈絡互為表裡,上面的部分產生乳汁,下面的部分則負責月經。對於懷孕的女性來說,之所以會停經,是因為身體會將這些血液聚集起來以養胎,並儲存為將來的乳汁。但如果「衝脈」氣虛,就會導致子宮內的血液洩漏,無法有效控制月經,因而會時不時地出血,這也被稱作「胞阻」。如果出血過多,最終會危及生命。

芎歸膠艾湯方(〔原注〕一方加乾薑一兩。胡洽治婦人胞動。無干姜。)

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案原本缺兩數唯徐沈尤用六兩千金乾地黃四兩艾葉三兩餘各二兩外臺引集驗同)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程〕膠艾主乎安胎。四物主乎養血。和以甘草。行以酒勢。血能循經養胎。則無漏下之患。

白話文:

芎歸膠艾湯方

(原注) 有一方加乾薑一兩。胡洽用此方治療婦女胞動,不加乾薑。

藥方:

  • 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
  • 艾葉、當歸(各三兩)
  • 芍藥(四兩)
  • 乾地黃(案:原本缺少兩數,唯徐沈尤用六兩,千金乾地黃四兩,艾葉三兩,餘各二兩。外臺引集驗同)

製法:

將上述七味藥材,以水五升,清酒三升,一同煮沸,取三升藥汁,去渣。將阿膠放入藥汁中,慢慢煮至溶化。溫服一升,每日三次。若療效不顯,可重複服用。

藥理分析:

(程氏曰)膠艾主治安胎,四物主治養血。以甘草調和藥性,以酒助藥力。血氣運行順暢,可滋養胎兒,則無漏下之患。

〔魏〕用芎藭。行血中之凝。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全補胞血之虛。艾葉。溫子臟之血。寒證見。加乾薑。熱證見者。乾薑燒灰存性。溫經散寒。開凝通阻。而血反止矣。乾薑之加。乃注中所增。實不易之藥。余治婦人經血。屢試屢效者也。故竟僭而添入方中。高明鑑焉。

千金。膠艾湯。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頓僕失據。胎動不安。傷損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方。(外臺。引集驗同。即本方。)

又損傷門大膠艾湯。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傷五臟。微者唾血。及金瘡傷經方。即本方。加乾薑。煮法後云。此湯治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

白話文:

魏氏醫書記載,用芎藭行血中凝滯,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則全方位補益血虛。艾葉溫暖子宮臟腑的血氣。若患者是寒症,可加乾薑;若患者是熱症,則乾薑燒成灰,取其藥性,以溫經散寒,化解凝滯,如此則出血就能止住。乾薑的加入是醫書中未曾記載的,實為珍貴藥物。我曾多次用此方治療婦女經血不調,屢試屢效,故敢於將其加入方中,望諸位明辨。

千金方中記載,膠艾湯可治療妊娠二至三月,甚至七至八個月時,孕婦突然昏厥、失去站立能力、胎動不安、腰腹劇痛欲死,以及胎兒上衝心口、呼吸短促等症狀。外台秘要中也有類似記載,即此方。

此外,損傷門大膠艾湯可治療男子受傷昏迷,或從高處墜落,傷及五臟,輕則吐血,重則傷及經脈。此方亦可治療金瘡傷經。加乾薑後,可治療產婦產後崩傷、出血過多、虛弱喘息欲死、腹痛難忍、出血不止等症,效果神奇。

又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動不安。腰痛已有所見方。

即本方。去芍藥地黃。不用清酒。

又治產後下赤白。腹中絞痛方。

即本方。無芎藭。

和劑局方。膠艾湯。治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斷。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墮。或勞傷胞絡。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奔沖短氣。及因產乳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淋瀝不斷。延引日月。漸成羸瘦。即本方。

婦人良方。陳氏六物湯。治血痢不止。腹痛難忍。

即本方。去甘草。

白話文:

這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懷孕二到三月,一直到八九個月期間,胎動不安、腰痛的情況。使用時需要去掉芍藥和地黃,並且不用清酒。

這方子也可以治療產後陰道出血、腹部絞痛。使用時需要去掉川芎。

膠艾湯可以用來治療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經量過多、淋漓不盡、持續多日、臍腹疼痛,以及懷孕期間容易流產、胎動不安、腹痛、下墜,或者因勞傷導致胞絡損傷、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傷導致胎兒上衝心臟、呼吸急促,以及因產後乳汁不足、衝任氣虛、不能約束經血,導致經血淋漓不盡、延綿月餘,逐漸消瘦等情況。

陳氏六物湯可以用來治療血痢不止、腹痛難忍。使用時需要去掉甘草。

又四物湯。治婦人經病或先或後。或多或少。疼痛不一。腰足腹中痛。或崩中漏下。或半產惡露多。或停留不出。妊娠腹痛。下血胎不安。產後塊不散。或亡血過多。或惡露下。服之如神。

即本方。去阿膠艾葉甘草。

此藥不知起於何代。或云始自魏華佗。今產寶方。乃朱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其中有四物散。國朝太平興國中。修入聖惠方者數方。自後醫者易散為湯。自皇朝以來。名醫於此四物中。增損品味隨意。虛實寒熱。無不得其效者。然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施氏醫方祖劑云。仲景芎歸膠艾湯。乃四物湯之祖劑也。中間已具四物。後人裁而用之。

白話文:

四物湯用於治療婦女經期不調,例如月經提早或延後、經量過多或過少、經期疼痛等症狀,也能改善腰部、腿部、腹部疼痛,以及崩漏、產後惡露过多或停滯不流、懷孕期間腹痛、出血、胎兒不安、產後血塊不散、失血過多、惡露不止等問題。服食後效果顯著,如同神效。

四物湯的原始配方中不含阿膠、艾葉和甘草。

四物湯的起源年代不詳,有人說始於魏朝華佗。現今的產寶方是朱梁時期的節度巡官昝殷所撰,其中包含四物散。宋朝太平興國年間,修訂《聖惠方》時,加入了幾個四物湯的方劑。之後,醫生們將四物散改為四物湯。自宋朝以來,名醫們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在四物湯中增減藥材,都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值得注意的是,四物湯不僅適用於婦科疾病,也能用於其他方面。施氏醫方祖劑中記載,仲景的芎歸膠艾湯是四物湯的祖方,其中已包含四物,後人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裁減應用。

婦人懷娠。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娠。趙本。作妊。徐沈尤同。)

〔尤〕按說文。㽲。音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則胎失其所養。而反得其所害矣。腹中能無㽲痛乎。芎歸芍藥。益血之虛。苓朮澤瀉。除水之氣。趙氏曰。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穀氣不舉。濕氣下流。搏於陰血而痛。故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亦通。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乙作三兩)

白話文:

懷孕的婦女,肚子絞痛,可以用當歸芍藥散治療。腹中絞痛是因為血虛水盛,導致胎兒失養而受損,所以會疼痛。當歸、芍藥可以補血,茯苓、白朮、澤瀉可以除濕,其中芍藥的用量較多,可以瀉肝木。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程〕腹中無因而作痛。或邪熱所幹。或胎氣壅盛。用茯苓之淡以滲之。澤瀉之咸以泄之。白朮之甘以補之。和以酒服者。藉其勢以行藥力。日三服。則藥力相續。而腹痛自止。案金鑑云。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詳其義。必是脫簡。不釋。此說卻可疑。

三因方。本方煎法後云。元和紀用經曰。本六氣經緯丸。能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散邪寒溫瘴時疫。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之藥。後仲景增減。為婦人懷妊腹痛方。本方用芍藥四兩。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當歸白朮各二兩。亦可以蜜丸服。(案此說涉荒誕。不可信據。)

白話文:

將上藥六味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小匙,用酒調和,每天服用三次。服用此方可以治療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例如邪熱入侵、胎氣壅盛等。茯苓淡滲,澤瀉咸泄,白朮甘補,用酒調服可以促進藥力發揮,每天服用三次,藥力持續不斷,腹痛自然會停止。金鑑中記載,懷孕期間腹痛可以使用此方,但未詳述其原理,可能是記載不全。三因方中提到,此方是六氣經緯丸的改良版,具有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散邪寒溫瘴時疫等功效,是安期先生賜予李少君的長壽藥方,後來仲景增減了一些藥材,改為治療婦人懷孕腹痛的方子。此方使用芍藥四兩,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當歸、白朮各二兩,亦可以製成蜜丸服用。

和劑局方。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滿。及產後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消痰養胃。明目益津。(即本方。婦人良方同。)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魏〕妊娠嘔吐不止者。下實上必虛。上虛胸胃必痰飲凝滯。而作嘔吐。且下實氣必逆而上衝。亦能動痰飲而為嘔吐。方用乾薑。溫益脾胃。半夏開降逆氣。人參補中益氣。為丸緩以收補益之功。用治虛寒之妊娠家。至善之法也。

張氏醫通云。此即所謂惡阻病也。先因脾胃虛弱。津液留停。蓄為痰飲。至妊二月之後。濁陰上衝。中焦不勝其逆。痰飲遂湧。中寒乃起。故用乾薑止寒。人參補虛。半夏生薑治痰散逆也。

白話文:

「和劑局方」裡的「當歸芍藥散」可以治療懷孕期間肚子絞痛、心口悶脹,以及產後血暈、體虛氣弱、崩漏久痢等症狀。經常服用可以暢通血脈、預防癰瘡,並能化痰養胃、明目益津。這個方子跟「婦人良方」裡的同名藥方是一樣的。

懷孕期間嘔吐不止,可以用「乾薑人參半夏丸」來治療。

古籍記載,懷孕嘔吐不止,是因為下焦實而上焦虛,上焦虛則胸胃積聚痰飲,導致嘔吐。同時,下焦實則氣逆上衝,也會擾動痰飲而引起嘔吐。因此,方子用乾薑溫補脾胃,半夏降逆氣,人參補中益氣,製成丸劑緩緩服用,以達到補益的效果。這個方子非常適合治療虛寒型的孕婦嘔吐,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醫書中也提到,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孕婦的「惡阻」病。由於脾胃虛弱,津液停滯,積聚成痰飲,到了懷孕兩個月後,濁陰上衝,中焦無法承受,痰飲就湧出來,導致寒氣入侵而嘔吐。因此,方子用乾薑止寒,人參補虛,半夏和生薑化痰散逆。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程〕寒在胃脘。則令嘔吐不止。故用乾薑散寒。半夏生薑止嘔。人參和胃。半夏乾薑。能下胎。婁全善曰。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亦有故無殞之義。臨病之工。何必拘泥。

〔尤〕此益虛溫胃之法。為妊娠中虛。而有寒飲者設也。夫陽明之脈。順而下行者也。有寒則逆。有熱亦逆。逆則飲必從之。而妊娠之體。精凝血聚。每多蘊而成熱者矣。按外臺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兩。生薑茯苓。各四兩。麥冬人參。各三兩。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可補仲景之未備也。

白話文: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方劑組成:

  • 乾薑:一兩
  • 人參:一兩
  • 半夏:二兩

製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服法:

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

方義:

程氏曰:寒邪入侵胃脘,則會導致嘔吐不止。本方以乾薑散寒,半夏和生薑止嘔,人參和胃。半夏與乾薑有下胎的功效,但婁全善認為,他治妊娠阻滯病時,多次使用半夏,從未造成胎兒流產,可見藥物使用時應靈活掌握,不必拘泥於古方。

尤氏曰:本方為益虛溫胃之法,適用於妊娠期間,體虛有寒飲者。陽明經氣應該順著向下運行,若有寒邪則會逆行,有熱邪也會逆行。逆行則水飲必隨之而上。而妊娠的女性,精氣凝聚,血氣豐盛,容易蘊積而生熱。外台方中記載的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兩,生薑、茯苓各四兩,麥冬、人參各三兩,是治療胃熱氣逆,嘔吐的方劑,可謂是仲景遺方中未備之法。

聖惠半夏丸。治妊娠惡阻病。醋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飲食。輒吐青黃汁方。

即本方。三味等分。搗羅為末。以地黃汁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尤〕小便難。而飲食如故。則病不由中焦出。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證。則更非水氣不行。知其血虛熱鬱。而津液澀少也。本草。當歸。補女子諸不足。苦參入陰利竅。除伏熱。貝母能療鬱結。兼清水液之源也。

白話文:

聖惠半夏丸

功效: 治妊娠惡阻病。

症狀: 妊娠期間,胸口發冷,腹痛難忍,無法進食,經常吐出青黃色的汁液。

方劑: 本方即為聖惠半夏丸。半夏、生薑、陳皮三味藥材等分,搗碎過篩成粉末,用地黃汁浸泡,再以蒸餅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服十丸,不限時間,用粥湯送服。

其他: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常,可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治療。

解釋: 若孕婦小便困難,但飲食正常,則病症並非由中焦(脾胃)引起。此外,也無腹脹、身體沉重等症狀,更非水氣運行不暢。可知是血虛熱鬱,津液不足導致。

藥材分析:

  • 當歸: 補養女性身體,調理各種不足。
  • 苦參: 入陰經,利通竅道,消除潛藏的熱氣。
  • 貝母: 治療鬱結,兼具滋養津液的功效。

總結: 聖惠半夏丸主要針對妊娠期間的惡阻症狀,以溫中降逆,化痰止嘔為主要功效。若伴隨小便困難,飲食正常等症狀,則需考慮血虛熱鬱,並使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治療。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原注〕男子。加滑石半兩。○諸注本。刪此七字。唯魏本有。)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張氏醫通云。此小便難者。膀胱熱鬱。氣結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飲食如故。用當歸以和血潤燥。貝母以清肺開鬱。苦參以利竅逐水。併入膀胱。以除熱結也。

案貝母。本經甄權並云。治產難。而外臺子癇門。小品葛根湯方後云。貝母令人易產。若未臨月者。升麻代之。此說雖不可信。然足見其亦有利竅之功。本方所用。蓋取之於利竅耳。金鑑云。方證不合。必有脫簡。不釋。殆不考藥性也。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小便困難的古方,由當歸、貝母、苦參組成,研磨成粉末後,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三至十丸。方劑中,當歸滋陰潤燥,貝母清肺開鬱,苦參利竅逐水,三味藥共同作用於膀胱,以消除熱結,改善小便困難。

時氏產經。苦參丸主療與原文同。

當歸,貝母,苦參(各三兩),滑石(半兩)

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米飲下二十丸。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沈〕此胎壓衛氣不利致水也。

〔鑑〕妊娠外有水氣。則浮腫。灑淅惡寒。水盛貯於肌膚。故身重。內有水氣。則小便不利。水盛阻遏。陽氣上升。故起即頭眩也。用葵子茯苓者。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

婦人良方云。產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臟氣本弱。因產重虛。土不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秘澀。陳無擇云。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為皺腳。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巢源名子滿體腫。)

白話文:

「時氏產經」中的「苦參丸」,主要用來治療的問題與原文所述相同。

「當歸,貝母,苦參(各三兩),滑石(半兩)」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後,製成大小如小豆的蜜丸。使用時需用水米調和後服用二十丸。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這表示懷孕期間出現水腫,身體沈重,小便不通暢,有冷熱不定、畏寒的情況,起牀時頭部感到眩暈,應使用「葵子茯苓散」來治療。

「此胎壓衛氣不利致水也」,意思是胎兒對衛氣的影響導致了水腫。

「妊娠外有水氣。則浮腫。灑淅惡寒。水盛貯於肌膚。故身重。內有水氣。則小便不利。水盛阻遏。陽氣上升。故起即頭眩也」,這表示懷孕期間外在出現水腫,會造成浮腫、冷熱不定、畏寒,因為水分積聚在皮膚中,所以身體會感到沈重。而內部的水腫,會使小便不通暢,因為水分過多阻礙了陽氣的上升,因此起牀後會感到頭部眩暈。

「用葵子茯苓者。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使用葵子茯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疏通管道,利尿排水。

「婦人良方雲。產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臟氣本弱。因產重虛。土不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祕澀」,這段文字提到懷孕期間腫脹的情況,是因為原本臟氣就比較虛弱,加上生產後更加虛弱,脾土不能剋制水,血液散佈到四肢,導致腹部脹大,手腳和臉部都出現腫脹,小便不通暢。

「陳無擇雲。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為皺腳。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這段文字指出,懷孕期間容易出現腳腫或全身腫脹,這是因為婦女本身就有風寒濕的問題,再加上懷孕,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俗稱「皺腳」。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腹急脹,稱為「胎水」。

「(巢源名子滿體腫)」,巢源的名稱可能是「子滿體腫」,這表示懷孕期間的腫脹問題。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張氏醫通云。膀胱者。主藏津液。氣化出溺。外利經脈。上行至頭。為諸陽之表。今膀胱氣不化。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經脈。所以身重洒洒惡寒。起即頭眩。但利小便。則水去而經氣行。表病自愈。用葵子。直入膀胱。以利癃閉。佐茯苓以滲水道也。

千金。治妊娠小便不利方。(即本方。外臺引千金翼。主療亦同。千金注。引本經文同。)

婦人良方。葵子散。治妊娠小便不利。身重惡寒。起則眩暈。及水腫者。王子亨云。妊娠小便不通。特避寒藥。(又名茯苓湯。)

白話文: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每天服用三次。小便暢通則病癒。此方主治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暢,導致身體沉重、惡寒、起立頭昏等症狀。葵子直達膀胱,利通閉塞;茯苓滲利水道,相輔相成。 此方亦可治妊娠小便不利,身體沉重、惡寒、起立頭昏,以及水腫等症狀。但需注意,孕婦需避寒藥。

葵子(五兩),茯苓(三兩)

上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小便利則愈。

時氏產經云。如不通。恐是轉胞。加發灰少許調服。極妙。(葵子。用黃葵子。)

聖惠方。葵子散。治妊娠身體浮腫。小便不利。灑淅惡寒。

即本方。加漢防己。凡三味。各二兩。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脈經。此下。有即易產無疾苦六字。)

〔尤〕妊娠之後。最慮濕熱傷動胎氣。故於芎歸芍藥養血之中。用白朮除濕。黃芩除熱。丹溪稱黃芩白朮。為安胎之聖藥。夫芩術非能安胎者。去其濕熱。而胎自安耳。

白話文:

取葵子五兩、茯苓三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如果小便通暢,症狀就會好轉。

時氏產經記載,如果小便不通,可能是胎位不正,可以加少許發灰調服,效果極佳。這裡的葵子是指黃葵子。

聖惠方中記載的葵子散,主治妊娠期間身體浮腫、小便不利、惡寒等症狀。

這個方子可以加上防己,三味藥各取二兩。

婦女懷孕期間,可以常服當歸散,主治妊娠相關疾病。脈經中記載,服用此方可以順利生產,無疾苦。

尤其在懷孕之後,最需要注意濕熱傷胎氣,因此在芎歸芍藥養血的基礎上,加入白朮除濕、黃芩除熱。丹溪認為黃芩白朮是安胎的聖藥,其實它們並非直接安胎,而是通過去除濕熱,讓胎兒自然安穩。

〔鑑〕妊娠無病。不須服藥。若其人瘦而有熱。恐耗血傷胎。宜常服此以安之。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芎藭(各一斤),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苦疾。產後百病悉主之。(汪氏醫學原理有人參。)

方氏丹溪心法附余云。此方養血清熱之劑也。瘦人血少有熱。胎動不安。素曾半產者。皆宜服之。以清其源而無患也。

王氏明醫雜著云。調理妊娠。在於清熱養血。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之。養胎全在脾胃。譬猶懸鐘於梁。梁軟則鐘下墜。折則墮矣。故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

白話文:

懷孕期間,若身體健康,不需服藥。但如果孕婦體瘦且有燥熱,恐會耗損血氣,傷及胎兒,宜常服用此方以安胎。

當歸散方:

當歸、黃芩、芍藥、川芎(各一斤)、白朮(半斤)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茶匙,用酒送服,每日服用兩次。懷孕期間經常服用此方,有助於順產,胎兒健康,產後也能預防各種疾病。(汪氏醫學原理中加入了人參。)

方氏丹溪心法補充說:此方具有養血清熱的功效。體瘦者血氣不足,易有燥熱,導致胎兒不安,或有早產史的婦女,都適合服用此方,以清熱養血,避免孕期風險。

王氏明醫雜著記載:孕期調養,重點在於清熱養血。黃芩是安胎聖藥,具有清熱的作用,夏季更宜添加。胎兒的健康,全賴脾胃的滋養,就像懸掛在梁上的鐘,梁若脆弱,鐘就會墜落,梁斷則鐘必掉。因此白朮補脾,是安胎的主藥。

外臺古今錄驗。術湯。療妊娠卒得心痛欲死。千金治妊娠腹中滿痛。叉心不得飲食。

即本方。去芎藭當歸。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半日全盡。微下水。令易生。

易簡方。治經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

即本方。加山茱萸。

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

〔尤〕妊娠傷胎。有因濕熱者。亦有因濕寒者。隨人臟氣之陰陽。而各異也。當歸散。正治濕熱之劑。白朮散。白朮牡蠣燥濕。川芎溫血。蜀椒去寒。則正治濕寒之劑也。仲景並列於此。其所以詔示後人者深矣。

白話文:

古籍記載,用術湯治療孕婦突然心痛欲死的症狀,也用於治療孕婦腹中脹痛、難以進食的情況。此方去除川芎、當歸,將剩下的藥材切碎,用六升水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半日喝完。微微下水,可以幫助順利生產。

簡便的方子,可用於治療經期延遲三四月或一個月來兩次的症狀,只需在原方中加入山茱萸即可。

孕婦養胎可以用白朮散。

孕婦傷胎,有因濕熱引起的,也有因濕寒引起的,需根據個人臟氣的陰陽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當歸散是治療濕熱的方劑;白朮散、白朮、牡蠣燥濕,川芎溫血,蜀椒去寒,則是治療濕寒的方劑。仲景將這兩種方劑並列,其用意深遠,值得後人學習。

白朮散方(〔原注〕見外臺。○外臺引古今錄驗云。裴伏張仲景方。)

白朮,芎藭,蜀椒(三分去汗),牡蠣(外臺白朮芎藭各四分牡蠣二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苦痛。徐云。脫一腹字。沈本作苦腹痛。吐痛。外臺。作吐唾。為是。)

白話文:

白朮散方,由白朮、芎藭、蜀椒、牡蠣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一錢匕,一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感到疼痛,可以加芍藥;如果心下毒痛,可以加倍芎藭;如果心煩吐痛,不能進食,可以加細辛一兩,半夏二十枚,服用後再用醋漿水服用。如果嘔吐,可以用醋漿水服用;如果仍然不好,可以用小麥汁服用。痊癒後,如果感到口渴,可以用大麥粥服用。即使病好了,也要繼續服用,不可停藥。

〔程〕白朮主安胎為君。芎藭主養胎為臣。蜀椒主溫胎為佐。牡蠣主固胎為使。按瘦而多火者。宜用當歸散。肥而有寒者。宜用白朮散。不可混施也。芍藥能緩中。故苦痛者加之。芎藭能溫中。故毒痛者倍之。痰飲在心膈故令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破痰下水。半夏消痰去水。

更服漿水以調中。若嘔者。復用漿水。服藥以止嘔。嘔不止。再易小麥汁以和胃。嘔止而胃無津液作渴者。食大麥粥。以生津液。病愈服之勿置者。以大麥粥。能調中補脾。故可常服。非指上藥可常服也。

徐云。予治迪可弟婦。未孕即痰嗽見血。既孕而不減人瘦。予以此方治之。因其腹痛。加芍藥兩大劑。而痰少嗽止。人爽胎安。

白話文:

白朮是安胎的主要藥物,芎藭是滋養胎兒的輔助藥物,蜀椒則溫暖胎兒,牡蠣則固守胎兒。如果病人體瘦且容易上火,就應該使用當歸散;如果病人肥胖且體寒,就應該使用白朮散,兩種藥物不能混用。芍藥能緩解腹痛,因此對於腹痛的病人可以加用;芎藭能溫暖中焦,因此對於有毒性的腹痛可以加倍使用。痰飲停滞在心膈,導致心煩、嘔吐、疼痛,不能進食飲水,可以加用細辛破痰下水,半夏消痰去水。

之後可以喝些米湯來調和脾胃。如果嘔吐不止,可以再次喝米湯,用藥物止吐。如果嘔吐仍然不止,可以改用小麥汁來和胃。如果嘔吐停止,但胃中缺乏津液導致口渴,可以食用大麥粥來生津液。疾病痊癒後,可以持續服用大麥粥,因為大麥粥能調和脾胃、補益脾氣,因此可以長期服用,但其他藥物則不可長期服用。

徐某說:「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叫做迪可弟的婦女,她懷孕之前就經常咳嗽、咳血,懷孕後症狀沒有減輕,而且體重下降。我用這個方子治療她,因為她腹痛,所以加了兩大劑芍藥。結果痰少、咳嗽停止,病人感到舒服,胎兒也安穩。」

和劑局方白朮散。調補衝任。扶養胎氣。治妊娠宿有風冷。胎痿不長。或失於將理。動傷胎氣。多致損墮懷孕。常服壯氣益血。保護胎藏。(即本方。三因同。)

婦人良方。白朮丸。(主療同前局方白朮散。)

即本方。加阿膠地黃當歸。上為末。蜜為丸。如梧子。米飲吞三四十丸。酒醋湯亦可。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原注〕見玉函。○玉函。傷胎。作傷寒。關元。作小腸之募。無微利之微字。)

白話文:

和劑局方白朮散可以調補衝任、扶養胎氣,用來治療懷孕期間因風寒積累導致胎兒發育不良或胎氣不足,以及因孕婦失調導致胎氣受損而引發的流產。經常服用可以增強體質、滋補血液、保護胎兒。婦人良方白朮丸與和劑局方白朮散功效相同。將白朮丸加入阿膠、地黃、當歸,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米湯或酒醋湯服用,每次三四十粒。如果懷孕期間出現腹部脹滿、無法排尿、腰部以下沉重有水腫等症狀,而且懷孕七個月時出現太陰虛寒的症狀,這屬於心氣實,需要用針刺勞宮穴和關元穴瀉火,尿量稍多即可痊癒。

〔程〕七月手太陰肺經養胎。金為火乘。則肺金受傷。而胎失所養。又不能通調水道。故有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有如水氣狀也。勞宮穴。在手心厥陰心主穴也。瀉之則火不乘金矣。關元穴在臍下。為小腸之募。瀉之則小便通利矣。此穴不可妄用。刺之能落胎。

案金鑑云。文義未詳。此穴刺之落胎。必是錯簡。不釋。此說固是。然依玉函。傷胎。作傷寒。乃義稍通。徐子才逐月養胎方云。妊娠七月。手太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白話文:

七月的時候,手太陰肺經負責養胎,但若火氣太盛,就會傷害肺金,導致胎兒失養。同時,肺金也無法正常調節水液,所以孕婦會有腹脹、尿閉,以及腰部以下有浮腫的現象。勞宮穴位於手掌心,是厥陰心經的穴位,瀉之可以抑制火氣過盛,避免火克金。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是小腸的募穴,瀉之可以通利小便。但關元穴不可隨意使用,因為刺之有可能造成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