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徐沈金鑑。趺。作跌。篇目同。是。)

〔沈〕此趺蹶。當辨經絡而治也。人身足陽明脈絡於腿外之前。太陽脈絡於腿外側之後。少陽脈絡於腿外側之中也。夫跌而致蹶者。足不能行也。然不能行。又當辨其前後治之。但能前者。陽明無傷也。不能卻者。乃不能後抵。太陽經脈受傷也當刺腨入二寸。腨即小腿肚。本屬陽明。

乃太陽經絡所過之處。與陽明經氣。會合于飛陽當歸間。故刺之使太陽陽明氣血和而無滯。則前後如常矣。

案揚子方言。跌。蹶也。說文。蹶。僵也。程云。趺。足背也。趺蹶。即痹厥之屬。恐非。金鑑云。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此說近是。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尤〕濕痰凝滯關節則腫。風邪襲傷經絡則動。手指臂腫動。身體瞤瞤者。風痰在膈。攻走肢體。陳無擇所謂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生諸病。手足項背。牽引釣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蘆吐上膈風痰。甘草亦能取吐。方雖未見。然大略是湧劑耳。(李氏)

案程云。證未詳。方亦缺。不釋。金鑑同。此固然。然尤引李彣。其義略通。故姑仍之。

藜蘆甘草湯方(〔原注〕未見。)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此條脈經。載霍亂篇末。)

〔沈〕此木土不和。風邪而轉筋也。風邪乘於脾胃。風濕相搏。以故表裡皆病。若風濕盛於經表。則臂腳直。脈上下行而微弦。經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亦風淫末疾之義也。或中氣虛而木邪內逆。直攻於臟。則轉筋入腹。當以雞屎白。下氣消積。去風安脾之治。非治臂腳直之方也。

〔魏〕直上下行。全無和柔之象。亦同於痙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

案金鑑云。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誤。轉筋不必足背。故肘後。有療兩臂腳及胸脅轉筋之方。巢源云。冷入於足之三陰三陽。則腳轉筋。入於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隨冷所入之筋。筋則轉。轉者。由邪冷之氣。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雞屎白散(外臺。引肘後云。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仲景。經心錄。備急。集驗。必效同。出於霍亂轉筋門。)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肘後云。以水六合。煮三沸。頓服之。勿令病者知之。外臺同。)

案雞屎白。別錄云。治轉筋利小便。故取而用之。素問用雞屎醴。治鼓脹。通利大小便。驗之雖本草云微寒無毒。然瀉下之力頗峻。用者宜知之。況霍亂轉筋。多津液虛燥者。恐非所宜。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尤〕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靈經脈篇云。肝足厥陰所生病者。狐疝。葛氏傷寒直格云。狐疝。言狐者。疝氣之變化。隱見往來。不可測如狐也。

陳氏三因云。寒疝之氣。注入㿗中。名曰狐疝。亦屬㿗病。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程〕別錄云。蜘蛛。治大人小兒㿉。㿉。疝也。其性有毒。服之能使人利。得桂枝。引入厥陰肝經。而治狐疝。

雷斆炮炙論云。蜘蛛凡使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並薄小者。以上皆不堪用。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真也。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藥中用之。今之方法。若仲景炒焦用。全無功矣。王氏古方選注云。蜘蛛。性陰而厲。其功在殼。能泄下焦結氣。

桂枝。芳香入肝。專散沉陰結疝。陰狐疝偏有大小。時時上下。如狐之出入無定。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滑。為狐疝氣。推仲景之意。亦謂陰狐疝氣。是陰邪挾肝風。而上下無時也。治以蜘蛛。如批卻導窾。蜘蛛。本草言有毒。人咸畏之。長邑宰林公諱瑛。山海衛人。壯年調理。

方用之多年。炙熟其味鮮美。恆得其功。本草言有毒者。南北所產不同耳。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尤〕腹痛脈多伏。陽氣內閉也。或弦者。邪氣入中也。若反洪大。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乃蛔動而氣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如下條所云。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

〔程〕巢元方曰。蛔蟲長五寸。至一尺。發則心腹作痛。口喜唾涎及清水。貫傷心則死。靈樞經曰。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是以令人吐涎也。心痛者。非蛔蟲貫心。乃蛔蟲上入胃脘。即痛。下入胃中即止。是以發作有時也。若毒藥不能止。用甘草粉蜜湯。從其性以治之。

〔尤〕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齧。時時上下是也。發作有時者。蛔飽而靜則痛立止。蛔飢求食則痛復發也。毒藥。即錫粉雷丸等。殺蟲之藥。毒藥者折之。以其惡也。甘草粉蜜湯誘之。以其所喜也。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趙及諸本無重字),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案粉。諸注以為鉛粉。尤云。誘使蟲食甘味既盡。毒性旋發。而蟲患乃除。此醫藥之變詐也。此解甚巧。然古單稱粉者。米粉也。釋名云。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說文。粉。敷面者也。徐曰。古敷面。亦用米粉。傷寒論。豬膚湯。所用白粉。亦米粉耳。故萬氏保命歌括。

載本方云。治蟲齧心痛毒藥不止者。粉。乃用粳米粉。而千金諸書。藉以治藥毒。並不用鉛粉。蓋此方非殺蟲之劑。乃不過用甘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應驗之於患者。始知其妙而已。甘味蛔所喜。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

咋齧其汁。令人潤澤。可以節蛔蟲。人腹中蛔蟲。其狀如蚓。此消穀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此所以得甘味而平也。

千金方。解鴆毒。及一切毒藥不止。煩懣方。

即本方。粉。用粱米粉。(千金翼同。外臺。引翼。作白粱粉。聖濟總錄。用葛粉。楊氏家藏方。用綠豆粉。聖濟。名甘草飲。)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案柯氏來蘇集。作此非臟寒。蛔上入膈。非也。)

〔尤〕蛔厥。蛔動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動而上逆。則當吐蛔。蛔暫安而復動。則病亦靜而復時煩也。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蟲性喜溫。臟寒則蟲不安而上膈。蟲喜得食。臟虛則蛔復上而求食。故以人參姜附之屬。益虛溫胃為主。而以烏梅椒連之屬。苦酸辛氣味。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鑑〕李彣曰。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味辛。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於上。得辛則伏於下也。然胃氣虛寒。人參附子。以溫補之。吐亡津液。當歸以辛潤之。則蛔厥可愈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案此方。主胃虛而寒熱錯雜。以致蛔厥者。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而有胃虛以偏於寒而動蛔者。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主之。(即理中湯。加烏梅花椒。出全生集。)而有胃不虛以偏於熱而動蛔者。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黃連。黃柏。枳實。烏梅。川椒。出傷寒辨注。)此各取本方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對證施之。皆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