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即所謂清陽不升,是下焦無蒸騰之用,氣液不得上騰,而為涕唾,故渴。又以寒濕在胸,道路阻絕,故雖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而煩渴也。仲景雖不立治法,然以理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即其治也。前人擬小陷胸湯,恐非其治;即五苓散、理中湯雖近於理,猶未盡善。(案:以上三方,見張卿子注。)何也?以但能溫中而不能解外,故必以用桂枝者為妥也。

案:胸上有寒,丹田有熱,諸注欠詳。第程、錢二氏,義似稍通,然猶未清晰。因考此寒熱互誤,黃連湯條云:「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邪氣即寒也。」方中用乾薑、桂枝,其義可見耳。他諸瀉心湯、烏梅丸之類,悉為上熱下冷設。巢源有冷熱不調之候云:「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冷。」而無上冷下熱之證,其故何也?蓋火性炎上,水性就下;病冷熱不調,則熱必浮於上,寒必沉於下,是所以無下熱上冷之候也。凡誤下之證,下焦之陽驟虛,氣必上逆,則上焦之陽反因下而成實,以火氣不下行,故為上熱下冷之證。此條證亦然。舌上如苔而口燥者,上熱之徵;渴欲得飲而不能飲者,下冷之驗。與厥陰病:心中疼熱,飢而不能食,雖有飲食之別,其理則一也。故如此證,亦必非寒熱錯雜之劑,則難奏效。學者宜致思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原注〕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濕病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利小便。苟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復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游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鑑〕李瑋西云:「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內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此下後裡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傷寒論》、《玉函》、《脈經》:冒「問曰」二字,蓋作「答曰」二字;《玉函》「雨」下有「溜」字;「濕氣在」作「濕氣仍在」;《脈經》作「濕氣續在」;《玉函》、《脈經》「醫」作「師」;《成本》作「似欲汗出」。)

〔徐〕此言風濕當汗解,而不可過也。謂風濕相搏疼痛,原當汗解;值天陰雨,則濕更甚,可汗無疑;而不愈何故?蓋風性急,可驟驅;濕性滯,當漸解。汗大出則驟風去,而濕不去,故不愈。若發之微,則出之緩;緩則風濕俱去矣。然則濕在人身,黏滯難去;驟汗且不可,而況驟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見用法不當,而非誤下比也。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所謂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是因為下焦缺乏蒸騰之作用,氣液無法上升而形成涕唾,所以口渴。又因為寒濕停留在胸中,阻礙氣機運行,所以即使想喝水也喝不下,因此口乾舌燥而煩渴。張仲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治療方法,但從道理推斷,下文的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正是治療此症的方法。前人曾擬用小陷胸湯,恐怕並非適宜的治療方法。五苓散、理中湯雖然接近於病理,但仍未盡善盡美。(以上三方,見張卿子注)這是因為它們只能溫暖中焦,而不能解除外邪,所以必須使用桂枝類藥物才妥當。

胸上有寒邪,丹田有熱邪,各家注釋都不夠詳盡,只有程氏、錢氏的解釋略微通順,但仍不夠清晰。因此考究這種寒熱錯亂的原因,黃連湯的條文說:「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邪氣就是寒邪。方中使用乾薑、桂枝,其道理由此可見。其他如瀉心湯、烏梅丸之類,都是針對上熱下冷的證候而設的。巢氏有冷熱不調的證候,他說:陽氣聚集在上則上熱,陰氣聚集在下則下冷,而沒有上冷下熱的證候。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疾病中冷熱不調,則熱邪必定浮於上,寒邪必定沉於下,所以沒有下熱上冷的證候。凡是誤用下法導致下焦陽氣驟然虛損,則氣必然上逆,於是上焦之陽反而因下焦陽虛而變得實證,因為火氣不能下降,所以形成上熱下冷的證候。此條證候也是如此。舌苔厚膩而口乾,是上熱的徵象;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的,是下冷的驗證。這與厥陰病「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能進食」雖然症狀有所不同,但道理卻是一樣的。因此,對於這種證候,如果使用寒熱錯雜的藥物,就難以奏效。學習者應當仔細思考。

濕邪從下焦排出,額頭出汗,微微氣喘,小便通利(原注:一作「不利」)者會死亡;如果下痢不止,也會死亡。

濕病在表證宜用發汗法治療,在裡證宜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濕熱蘊積成實證,不可貿然使用下法。額頭出汗、微微氣喘,陽氣已經脫離而上行;小便通利、下痢不止,陰氣又決裂而下行,陰陽離決,所以死亡。(一作「小便不利者死」,意指陽氣上游,而陰氣不能下行,也是通順的解釋。)

李瑋西說:濕證應該利小便,因為濕邪內停,小便本來就不利,應該用藥物使其通利。這種情況是下利之後裡虛,小便自行通利,津液耗損而死亡,不可一概而論。

風濕之邪互相搏結,全身疼痛,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用發汗法治療,但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發汗過度,汗出很多,則只是風邪祛除了,而濕邪仍然存在,所以沒有好轉。如果治療風濕之邪,發汗時只是微微出汗,像是要出汗的樣子,則風濕之邪都可去除。(傷寒論、玉函、脈經)

這句話的意思是風濕之邪應該用發汗法治療,但不可過度。意思是風濕之邪互相搏結而疼痛,本應該用發汗法治療,但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則濕邪更甚,發汗無疑,但為什麼不好轉呢?因為風邪的特性是迅速的,可以迅速驅除;濕邪的特性是滯留的,應該漸漸疏通。汗出很多,則迅速驅除風邪,而濕邪不去,所以不好轉。如果發汗很輕微,則出汗緩慢,緩慢則風濕之邪都可去除。所以濕邪在人體內黏滯難除,驟然發汗也不可行,更何況驟然下瀉呢?所以前文說「下之則死」,此處只是說不好轉,說明用藥方法不當,並不是誤用下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