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3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5)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千金。作腹中塞氣。脹滿腸鳴切痛。外臺。引範汪作腹中寒氣脹雷鳴。)

〔程〕靈樞經曰。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蓋脾胃喜溫。而惡寒。寒氣客於中。奔迫於腸胃之間。故作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也。附子粳米湯。散寒止逆。

張氏醫通云。腹中寒氣。奔迫上攻胸脅。以及於胃。而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砥。輒入陽位則殆矣。是以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胃氣溫飽。則土厚而邪難上越。胸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還從下竅而出矣。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外臺。作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內藥。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飲之。與仲景傷寒論同。集驗。加乾薑二兩。案本條煮法。必有脫文。)

〔程〕療寒以熱藥。腹中寒氣。非附子辛熱。不足以溫之。雷鳴切痛。非甘草大棗粳米之甘。不足以和之。逆滿嘔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需。而為佐使。

外臺。仲景論。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方與本條同。(千金同。)

又刪繁。附子湯。療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

於本方內。加宿姜白朮。(粳米。作倉米。)

又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又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

於本方內。加蜀椒乾薑。

三因脹滿門。附子粳米湯。治憂怒相乘。神志不守。思慮兼併擾亂。臟氣不主傳導。使諸陽不舒。反順為逆。中寒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不食。

即於本方。加乾薑。

百一選方。附子粳米湯。補虛生胃氣。逐冷痰和五臟。快胸膈止瀉利。

於本方內。加人參黃耆白朮川薑木香。去大棗。用陳倉米。(活人事證方。名附子倉廩湯。)

證治要訣。翻胃門。若胃寒甚。服藥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湯。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錢。大便秘者。更加枳殼半錢。又呃逆門。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湯。加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三十五粒。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痛而閉。脈經作腹滿痛。)

〔魏〕閉者。即胃脹便難之證也。

〔尤〕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厚朴三物湯。與小承氣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厚朴。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三升下。千金。有去滓二字。)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腹部寒冷,雷鳴般劇痛,胸脅部脹滿嘔吐,用附子粳米湯治療。(《千金方》記載為腹部氣塞,脹滿腸鳴劇痛,《外台秘要》引用範汪的說法,認為是腹部寒氣脹滿,如雷鳴般作響。)

程氏註: 《靈樞經》說,邪氣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就會導致腸鳴腹痛。因為脾胃喜溫惡寒,寒氣入侵脾胃之間,所以會出現雷鳴般的劇痛、胸脅脹滿嘔吐。附子粳米湯可以散寒止逆。

張氏醫通說:腹部寒氣奔向上攻,影響到胸脅和胃,加重嘔逆。如果胃氣虛弱,邪氣無處阻擋,就會侵入陽位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療的关键在于保护胃氣。趁邪氣剛犯胃,病人還能進食時,就用附子粳米湯溫暖脾胃。胃氣溫暖,則土氣厚實,邪氣就難以向上蔓延。胸脅脹滿的濁陰之邪,遇到溫熱之氣,就不敢逗留,必然會從下焦排出。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炮製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至米熟,藥湯熬成。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外台秘要》記載為用水八升煮米至熟,取出米,再將藥材煮成三升,去渣,調至適宜的溫度飲用,與《傷寒論》相同;《集驗方》加乾薑二兩,根據本條的煮法,很可能缺漏文字。)

程氏註: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腹部寒氣,非附子辛溫之性不足以溫暖;雷鳴般劇痛,非甘草、大棗、粳米之甘味不足以調和;逆滿嘔吐,非半夏之辛味不足以散解。五味藥材互相配合,成為君臣佐使。

《外台秘要》、《傷寒論》記載: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用附子粳米湯治療。

方劑與本條相同。(《千金方》亦同。)

又刪繁:附子湯,治療肺虛勞損,腹部寒鳴劇痛,胸脅逆滿氣喘。

在本方中,加入陳年薑、白朮。(粳米改為倉米。)

又小品:解急蜀椒湯,主治寒疝氣,心痛如針刺般,繞臍腹痛,出冷汗,瀕臨死亡;又治心腹痛,痛苦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疼痛減輕。

在本方中,加入蜀椒、乾薑。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脹滿門:附子粳米湯,治療憂怒交加,神志失常,思慮過度,臟腑氣機失調,導致諸陽不舒,氣機逆亂,腹部寒氣脹滿,腸鳴劇痛,胸脅脹滿,嘔吐不食。

在本方中,加入乾薑。

《百一選方》:附子粳米湯,補虛益胃氣,驅除寒痰,調和五臟,舒暢胸膈,止瀉利便。

在本方中,加入人參、黃耆、白朮、川薑、木香,去掉大棗,用陳倉米。(《活人事證方》名為附子倉廩湯。)

《證治要訣》翻胃門:如果胃寒嚴重,服藥後嘔吐,宜用附子粳米湯,加入丁香十粒,砂仁半錢;大便秘者,再加枳殼半錢。又呃逆門:如果胃中寒甚,呃逆不止,或伴有嘔吐,輕劑無效,宜用附子粳米湯,加入炒川椒、丁香,每次各三十五粒。

疼痛且閉塞者,用厚朴三物湯治療。(疼痛且閉塞,脈經中作腹滿痛。)

魏氏註:閉塞,就是胃脹便秘的症狀。

尤氏註:疼痛且閉塞,六腑之氣不通。厚朴三物湯,與小承氣湯相似,但承氣湯旨在蕩滌實邪,故以大黃為主藥;三物湯旨在行氣,故以厚朴為主藥。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再加入大黃,煮成三升,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千金方》記載煮成三升後,需去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