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二 (34)
卷二 (34)
1.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程〕云寒則面慘而不和。今發熱色和。則寒鬱於肺經。而為熱也。
〔鑑〕中寒家。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陽欲上而陰引之則欠。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嚏。中寒者。陽氣被抑。故喜欠清涕出。發熱色和。則邪不能留。故善嚏。
〔魏〕此諸證俱為外感寒邪者言也。外感寒邪。於脹滿病何與。以脹滿病。其中亦有內外合邪者。故必明辨乎外中寒之證。所以為內中寒之應也。
案千金。此次一條云。凡覘病者。未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喜嚏欠。此人中寒。乃接下條。連此條而為一條。知此條為下條欲嚏不能者發耳。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原注〕一云。痛。○千金。作腹中痛。)
〔尤〕中寒而下利者。裡氣素虛。無為捍蔽。邪得直侵中臟也。欲嚏不能者。正為邪逼。既不能卻。又不甘受。於是陽欲動而復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沈〕陽和則嚏。而欲嚏不能。乃陰寒凝滯於裡。所以肚中痛也。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程〕瘦人。虛弱人也。若繞臍作痛。必有風冷。有穀氣著而不行。瘦人未可劇下。而反下之。則風冷之氣必上衝。如不上衝。必乘虛而結於心下為痞也。
〔尤〕此有似裡實。而實為虛冷。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上衝。若不沖者。心下則痞。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脈經。千金。以此條為厚朴三物湯主療。而本方主療云。治腹滿氣脹。恐是互誤。)
〔徐〕此有表復有里。但里挾燥邪。故小承氣為主。而合桂甘薑棗。以和其表。蓋腹之滿。初雖因微寒。乃胃素強。故表寒不入。而飲食如故。但腹滿發熱。且脈浮數。相持十日。此表裡兩病。故兩解之耳。此即大柴胡之法也。但脈浮數。邪尚在太陽。故用桂枝去芍藥。合小承氣耳。
厚朴七物湯方(外臺。引千金。名厚朴七味湯。主腹滿氣脹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外臺不用生薑。用乾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張氏醫通云。較之桂枝加大黃湯。多枳樸。而少芍藥。以枳樸專泄壅滯之氣。故用之。芍藥專收耗散之陰。此腹但滿。而不痛。與陰血無預。故去之。
三因。七物厚朴湯。治腹滿發熱。以陽並陰。則陽實而陰虛。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致脹滿者。為熱脹。(即本方。)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凡是體內寒冷的人,容易打呵欠,流清鼻涕。如果發熱但面色紅潤,則容易打噴嚏。
寒邪導致面色蒼白、不紅潤,但現在發熱且面色紅潤,說明寒邪鬱積在肺經,而表現為熱症。
所謂「中寒」,指的是素有內寒體質的人。
陽氣欲上升而陰氣牽引,則打呵欠;陰氣欲下降而陽氣阻礙,則打噴嚏。體內寒冷的人,陽氣受壓制,所以容易打呵欠、流清鼻涕。如果發熱且面色紅潤,則邪氣不能久留,所以容易打噴嚏。
這些症狀都是外感寒邪的表現。外感寒邪與腹脹有什麼關係呢?因為腹脹病中也存在內外合邪的情況,所以必須明確區分外感寒邪的症狀,才能推斷內寒的病機。
《千金要方》中記載:診斷疾病時,在未診脈觀察之前,如果病人口乾、流清鼻涕、喜打噴嚏和打呵欠,此人體內寒冷。這與下一條記載連貫,可知此條是針對下條「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的病症而寫的。
體內寒冷的人,會腹瀉,這是因為臟腑虛弱。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是因為肚子裡寒冷。
體內寒冷而腹瀉的人,臟腑元氣本來就虛弱,缺乏抵抗力,邪氣可以直接侵犯內臟。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是因為邪氣逼迫,既不能驅除,又不能忍受,於是陽氣想要活動卻又停住了,邪氣想要離開卻又留住了。
陽氣和順則能打噴嚏,而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是因為陰寒凝滯於內,所以肚子痛。
瘦弱的人繞臍疼痛,一定是有風寒,穀氣不通暢,反而下利,則氣機必然上衝;如果不衝,則心下痞滿。
瘦弱的人,體質虛弱。如果繞臍疼痛,一定是風寒導致穀氣停滯不通。瘦弱的人不宜大力瀉下,如果反而下利,則風寒之邪必然上衝;如果不衝,則乘虛而結於心下,形成痞滿。
這看起來像是裡實,但實際上是虛寒,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幫助脾胃運化。反而下利,穀氣排出,但風寒之邪沒有同時排出,反而加重了虛弱,邪氣失去了抑制,必然上衝;如果不衝,則心下痞滿。
腹部脹滿,發熱十天,脈象浮數,飲食如常,用厚朴七物湯治療。(脈經、千金方將此條列為厚朴三物湯主治,而本方主治為腹滿氣脹,可能是互相誤記。)
此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但裡證夾雜燥邪,所以以小承氣湯為主,再加入桂枝、甘草、生薑、大棗,以調和表證。腹部脹滿,雖然開始是輕微的寒邪引起,但胃氣本就強盛,所以表寒之邪未能深入,飲食如常。但腹部脹滿、發熱,且脈象浮數,持續十天,這是表裡雙重病證,所以需要同時治療。這就如同大柴胡湯的治療方法,但脈象浮數,邪氣仍在太陽經,所以用桂枝去芍藥,合用小承氣湯。
厚朴七物湯方:(《外台秘要》引自《千金要方》,名為厚朴七味湯,主治腹滿氣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煎煮至四升,溫服八合,一日三次。嘔吐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黃;寒邪較重者,加生薑至半斤。(《外台秘要》不用生薑,用乾薑,說這是傷寒論的方子。)
《張氏醫通》說:與桂枝加大黃湯相比,本方枳實較多,芍藥較少。因為枳實專瀉壅滯之氣,所以用它;芍藥專收斂耗散的陰液,而這個腹脹沒有疼痛,與陰血無關,所以去掉了它。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厚朴七物湯治療腹滿發熱,是因為陽氣與陰氣並存,陽氣實而陰氣虛。陽盛則生外熱,陰虛則生內熱,脈象必然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常,導致脹滿,是熱脹。(即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