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鑑〕三焦竭部者,謂三焦因虛竭,而不各歸其部,不相為用也。

〔尤〕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氣於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穀,則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氣,而為陳滯之氣矣,故為噫。噫,噯食氣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故其氣乏竭,即遺溺失便。

〔程〕《內經》曰:「膀胱不約為遺尿。」《下經》曰:「虛則遺尿。」其氣不和,則溲便不約,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之,久則正氣復,而自愈。

案尤云:「上焦氣未和,不能約束禁制,亦令遺溺失便,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須治」者,謂不須治其下焦,俟上焦氣和,久相自愈。《金鑑》云:「不須治久則愈,在善噫可也。」若遺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錯簡。二說並有理,然不如程之穩妥,故姑仍之。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尤〕熱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肅,而惡煩熱;肺熱則咳,咳久則肺傷而痿也。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陰陽者也。胃熱則實而硬,脾熱則燥而閟,皆為堅也。下焦有熱者,大小腸膀胱受之。小腸為心之腑,熱則尿血;膀胱為腎之腑,熱則癃閟不通也。

鶩溏,如鶩之後,水糞雜下。大腸有寒,故泌別不職;其有熱者,則腸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謂腹中重而下墜。小腸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陽不化則陰下溜,故便血。其有熱者,則下注廣腸,而為痔。痔,熱疾也。

〔徐〕直腸者,大腸之頭也,門為肛。小腸有熱,則大腸傳導其熱而氣結於肛門,故痔。

案:「為堅」,沈及《金鑑》為腹脹堅滿,不可從也。「腸垢」,《巢源》云:「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下重」者,後重也。《傷寒論》:「四逆散泄利下重。」《下利篇》:「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劉熙《釋名》云:「泄利下重,而赤白曰䐭。」是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䅽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䅽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六;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䅽」,《千金》作「谷」,「則愈」之下,更有「愈」字。「寸口積」之「口」下,有「結」字;「關上」下,有「結」字;「尺中」下同。魏䅽作「谷」,云「䅽」之為字,本如此。若夫「谷」,乃惡木也,後人改為「漀」,遂並「谷」,亦改為「㯏」,又訛為「䅽」,皆誤筆也。案《通雅》云:「䅽即谷乃䅽也。《山海經》『百㯏生』,《荀子》『五䅽蕃』是也。」○「諸積大法」以下,徐、沈、尤別提為一條。)

白話文:

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三焦虛竭,是指三焦因虛弱而失去各自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上焦位於胃的上口,治療部位在膻中,它接收來自中焦的氣息。如果胃氣不和,無法消化食物,則上焦接收到的就不是精微之氣,而是陳舊滯留之氣,因此會出現呃逆(噯氣)。下焦位於膀胱上口,治療部位在臍下,所以下焦氣虛竭就會出現尿失禁、大便失禁。

《內經》說:「膀胱失約則遺尿。」其他醫書也說:「氣虛則遺尿,氣不和則大小便失禁。」因此,尿失禁、大便失禁,不必治療,時間久了,正氣會恢復,自然痊癒。

有人認為,上焦氣不和,也會導致尿失禁、大便失禁,這是因為上焦虛弱無法約束下焦。說不必治療,是指不必治療下焦,只要等待上焦氣和,久而久之就會自癒。 然而,也有人認為,如果出現尿失禁、大便失禁,不治療是無法痊癒的。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不如前一種說法穩妥,所以暫時保留前一種說法。

熱在上焦,會因咳嗽而導致肺痿;熱在中焦,會導致腹部堅硬;熱在下焦,則會出現尿血或小便不通;大腸有寒邪,則大便溏泄;大腸有熱邪,則大便排出腸垢;小腸有寒邪,則會下墜、便血;小腸有熱邪,則必生痔瘡。

熱在上焦,肺部受影響。肺喜清肅,惡煩熱。肺熱則咳嗽,久咳則肺受損傷而痿弱。熱在中焦,脾胃受影響。脾胃負責消化水谷,運化陰陽。胃熱則實硬,脾熱則乾燥閉塞,都會導致腹部堅硬。下焦有熱,大小腸、膀胱受影響。小腸屬心之腑,熱則尿血;膀胱屬腎之腑,熱則小便閉塞不通。

大便溏泄如鴨子糞便一樣,水和糞便混雜,這是因為大腸有寒邪,導致泌別功能失常。大便排出腸垢,是因為腸中污垢被排出。下墜是指腹部沉重下墜。小腸有寒邪,則能腐敗卻不能消化,所以下墜。陽氣不化則陰氣下注,所以便血。小腸有熱邪,則熱邪下注直腸而形成痔瘡。痔瘡是熱病。

直腸是大腸的起始部位,肛門是其出口。小腸有熱邪,則大腸傳導熱邪,氣血結聚於肛門,所以形成痔瘡。

關於腹部堅硬,其他醫籍記載為腹脹堅滿,這並不可靠。腸垢是指腸道內津液污垢,因熱痢積聚,腸道虛滑而引起。下墜是指後重。

什麼是積、聚、䅽氣呢?積是臟腑疾病,終身不癒;聚是腑病,發作有時間規律,疼痛會轉移,可以治療;䅽氣是脅下疼痛,按壓則緩解,但很快會復發。脈象細小而貼骨者,是積證。寸口脈有積,積在胸中;關脈有積,積在臍上;中關脈有積,積在心下;尺脈有積,積在少腹;氣衝脈有積,則根據脈象出現在左右來判斷積在身體的左右部位;脈象兩側皆有,則積在身體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