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21)
卷一 (21)
1.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徐氏方論云:此與桂枝附子湯證,同是風濕相搏。然後彼以病淺寒多,故肢體為風濕所困,而患止軀殼之中;此則風濕兩勝,挾身中之陽氣,而奔逸為災。故骨節間,風入增勁,不能屈伸,大傷其衛,而汗出、短氣、惡風;水亦乘風作勢,而身微腫。其病勢方欲擾亂於肌表,與靜而困者不侔矣。
此方附子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營;術去濕實衛;甘草補諸藥,而成斂散之功也。
溯源集云: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實用桂枝去芍藥湯,以汗解風邪,增入附子、白朮,以驅寒燥濕也。
《千金》腳氣門「四物附子湯」,即是。後方云:體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三兩。既有附子,今加生薑三兩。《三因方》名之「六物附子湯」;《外臺》載「古今錄驗附子湯」,即本方。
《三因》桂枝附子湯,主療同本條(即本方)。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傷寒論》作「口開前板齒燥」;諸家注本亦同,宜改。《傷寒論》「惡寒甚」上無「其」字;《玉函》、《脈經》作「發熱益甚」;《脈經》「淋」上,有「復」字。)
〔程〕《內經》曰: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又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其太陽受病,與傷寒相似,亦令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也。《內經》曰:「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也。小便已毛聳者,陽氣內陷,不能衛外,手足亦逆冷也。勞動則擾乎陽,故小勞身即熱也。《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故熱盛則口開,口開則前板齒燥也。發汗虛其陽,則惡寒甚;溫針動火邪,則發熱甚;下之亡津液,則淋甚也。(案:此注本於成氏。)
溯源集云:太陽中暍,而發熱、惡寒,不云汗出,而又不渴;是以知其非陽邪獨盛之暍也。脈弦則陰邪勁急;細則元氣已虛;芤則脈空;遲則為寒。小便已洒洒然毛聳者,小便雖通,其莖中艱澀可知;衛陽已虛,惡寒之狀可見;乃下焦無火,氣化不快於流行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手足逆冷者,是陽虛而氣不達於四肢也。凡此皆陰寒無火之脈症也。小有勞身即熱者,起居動靜間,小有勞動,即擾動其陽氣,而虛邪伏暑,即因之而發熱也。口開前板齒燥者,脈雖弦細芤遲,症雖手足逆冷,以小勞而鼓動其陽邪,身熱而枯燥其津液,雖不渴,而板齒燥矣。若發其汗,則衛陽愈虛,陽虛則生外寒,故惡寒甚。若加溫針,則火力內攻,必反助其暑熱之陽邪,故發熱甚。邪不在裡,而數下之,適足以敗壞真陽,使下焦愈冷,氣化不行,小便艱澀而淋甚也。
喻氏《醫門法律》云:夏月人身之陽,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陰,以熱而內耗,陰陽兩俱不足。仲景於中暍,禁汗、下、溫針。汗則傷其陽;下則傷其陰;溫針則引火熱內攻,故禁之也。而其用藥,但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陽益陰為治,此等關係最鉅。○《傷寒選錄》云:徐氏曰:「此條無治法。」
白話文:
徐氏方論認為,此症與桂枝附子湯的病症類似,都是風濕互相搏結所致。但前者病情較輕,寒邪較多,風濕困於肢體,病症侷限於軀幹;此症則風濕之邪都較盛,挾裹體內陽氣,四处流竄作亂,導致骨節間風邪加劇,肢體屈伸不利,衛氣大傷,出現汗出、氣短、惡風、輕微水腫等症狀。病情正欲侵犯肌表,與靜止不動而身體困乏的病症大不相同。
此方用附子溫經除濕,桂枝祛風和營,白術燥濕實衛,甘草調和諸藥,達到既能斂陰又能散邪的功效。
《溯源集》記載,雖然此方名為甘草附子湯,實際上卻是運用桂枝去芍藥湯的思路,先用汗法解表散風,再加入附子、白術驅寒燥濕。
《千金要方》腳氣門中記載的四物附子湯即為此方。後世方劑中,若患者身體腫脹,則加防己四兩;若患者心悸、小便不利,則加茯苓三兩;因已有附子,故再加生薑三兩。《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則將其命名為六物附子湯。《外臺秘要》中記載的古今錄驗附子湯也是指本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桂枝附子湯的主治與本條相同(即本方)。
太陽中暑,症狀為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脈象弦細虛遲,小便雖然通暢但尿液顏色淺,毛髮豎立,手足厥冷,稍勞動即發熱,口乾舌燥,牙齒乾燥。若發汗則惡寒加劇,若用溫針則發熱加劇,若服用瀉下藥則小便不利。 (《傷寒論》中記載為「口開前板齒燥」,諸家注釋也相同,宜改。傷寒論中「惡寒甚上」無「上」字,《玉函脈經》中記載為「發熱益甚」,《脈經》中「淋上」有「復」字。)
程氏注釋:內經云:「夏至前為溫病,夏至後為暑病。」又云:「熱病皆傷寒之類也。」因太陽經受病,與傷寒相似,所以都表現為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內經云:「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脈象弦細虛遲。小便清澈,毛髮豎立,是陽氣內陷,不能衛護肌表,手足因此厥冷。活動則擾動陽氣,所以稍勞動即發熱。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所以熱盛則口開,口乾則牙齒乾燥。發汗損傷陽氣,則惡寒加劇;溫針則助長邪熱,則發熱加劇;瀉下則耗傷津液,則小便不利。 (此注釋本於成氏。)
《溯源集》記載:太陽中暑,雖然發熱惡寒,但沒有汗出,也不口渴,因此可知並非陽邪獨盛的中暑。脈弦則陰邪緊束,脈細則元氣已虛,脈虛則脈象空虛,脈遲則為寒邪所致。小便清澈,毛髮豎立,雖然小便通暢,但尿道澀滯可知,衛陽已虛,惡寒之狀可見,這是下焦缺乏溫煦之火,氣化不利於運行所致。四肢為諸陽之本,手足厥冷,是陽虛,氣血運行不到四肢。所有這些都是陰寒無火之脈症。稍勞動即發熱,是因為起居活動稍有勞動,即擾動其陽氣,虛邪伏暑,因此而發熱。口乾牙齒乾燥,雖然脈象弦細虛遲,症狀為手足厥冷,但稍微活動就鼓動其陽邪,身體發熱而乾燥津液,雖然不口渴,但牙齒乾燥。
若發汗,則衛陽更加虛弱,陽虛則生外寒,故惡寒加劇。若加溫針,則火力內攻,必然加重暑熱之邪,故發熱加劇。邪氣不在裏,而服用瀉下藥,只會損傷真陽,使下焦更冷,氣化不行,小便艱澀而小便不利。
喻氏《醫門法律》記載:夏月人體的陽氣因出汗而外泄,人體的陰氣因暑熱而內耗,陰陽兩虛。仲景在治療中暑時,禁止發汗、瀉下及溫針,因為發汗傷陽,瀉下傷陰,溫針則引火熱內攻,所以禁止。而其用藥,只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陽、益陰之法治療,這些關係十分重要。○《傷寒選錄》記載:徐氏說,此條無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