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來。傷寒論。太陽下篇。作得。斷下。有者字。)

〔程〕婦人傷寒中風。六經傳變治例。與男子同法。唯經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與夫胎前產後。崩漏帶下。則治有殊也。婦人經行之際。當血弱氣盡之時。邪氣因入血室。與正氣相搏。則經為之斷。血為之結也。血結則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與小柴胡解表裡。而散血室之邪熱。

〔尤〕仲景單用小柴胡湯。不雜血藥一味。意謂熱邪解而乍結之血自行耳。(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以下二條同。)

白話文:

婦人中風已經七、八天了,之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發作時間不固定。剛好是經期結束的時候。這是因為熱邪入侵血室,導致血液凝結,所以才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發作,發作時間不固定。小柴胡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許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黃湯。治婦人室女。傷寒發熱。或發寒熱。經水適來。或適斷。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爾斷絕。

即於小柴胡湯。加生乾地黃。

辛亥中。寓居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寒熱。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緊急。瞑目不知人。疾勢極危。召予視。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其家云。月經方來。病作而經遂止。得一二日。發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來。

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證也。仲景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發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當先化其涎。後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

白話文:

許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黃湯]

治療婦女未婚或已婚,傷寒發熱,或發寒熱,月經剛來或剛斷,白天清醒,晚上神志不清,像見到鬼一樣。也治療產後惡露剛來就突然停止的症狀。

做法:在小柴胡湯中加入生乾地黃。

辛亥年,我住在毗陵,學官王仲禮的妹妹患了傷寒,發寒熱,夜裡像是被鬼附身。過了六七天突然昏迷,口水像鋸子摩擦一樣發出聲音,牙關緊閉,雙眼緊閉不認識人,病情十分危急。他們請我看診,我問她生病之初是否正值月經來潮,他們說她月經剛來,生病後月經就停止了,過了 一兩天開始發寒熱,白天雖然安靜,晚上卻出現鬼祟,從昨天開始就口水直流,不省人事。我說這是熱入血室的症狀。仲景說:「婦女中風,發熱惡寒,月經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發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當先化其涎,後除其熱。」我立刻用一呷散給她服用,過了兩三個小時後,她吐出口水,睡著了。

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選臘辰日製。詳見於本書。)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脈經注。二焦字疑。)

〔程〕傷寒發熱。又值經水適來之時。則寒邪乘虛而入。搏於血室。夫邪去陽入陰。則晝日明瞭。陰被其邪。故暮則譫語。如見鬼狀也。無者。禁止之辭。犯胃氣以禁下言也。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今邪在血室中。則非汗吐下所宜矣。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

白話文:

病人要先注意休息,然後服用小柴胡加地黃湯,連服三次,熱症就會消失,不必流汗自然就好了。(也可以用一呷散,裡面只加天南星,選在臘月辰日製作,詳細方法見本書。)

婦女患傷寒,發燒,剛好來月經,白天神志清醒,晚上卻神志不清,像看到鬼一樣,這是熱邪入侵血室。治療時要避免傷及胃氣,以及上焦和中焦,自然就會痊癒。(脈經注:二焦字有疑。)

程氏注:傷寒發燒,又恰逢月經來潮,寒邪乘虛而入,攻入血室。邪氣離開陽經進入陰經,所以白天神志清醒,晚上被邪氣侵襲,因此神志不清,像看到鬼一樣。無者,是禁止的意思。犯胃氣指的是禁絕瀉下之法,上二焦指的是禁絕汗吐之法。現在邪氣在血室中,就不適合汗吐瀉下了。前面提到寒熱往來如瘧疾,所以用小柴胡湯來解邪。

下章以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故刺期門。以瀉其實。此章則無上下二證。似待其經行血去。邪熱得以隨血出而解也。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太陽下篇。得下。有之字。)

〔程〕發熱惡寒。則風邪在表。未入於裡。值經水適來。至七八日。則邪熱乘虛而內入。入則表證罷。故脈遲身涼和也。胸脅者。肝之部分。靈樞經曰。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其正經。則布脅肋。以肝藏血。邪入血室。故令胸脅滿。如結胸狀也。肝藏魂。熱搏於陰。故令譫語也。期門者。肝之募。刺之以瀉其實。

白話文:

下章講的是胸脅下滿,像是結胸的症狀,所以要刺期門,以瀉掉裡面的邪氣。而這一章則沒有上下兩種症狀,像是等著經血流走,邪熱隨著血排出而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剛好來月經,過了七、八天,熱退脈遲,身體涼和,胸脅滿,像是結胸的症狀,還會胡言亂語,這是熱氣入侵血室所致。應該要刺期門,隨著邪氣所在的位置來取穴。

發熱惡寒,說明風邪還在表層,還沒有入裡。剛好遇上月經來潮,過了七、八天,邪熱乘虛而入。入裡後表證就消退了,所以脈遲身涼和。胸脅是肝臟的部位,《靈樞》經書說:「厥陰經起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其正經則布於脅肋。」因為肝臟主藏血,邪氣入血室,所以會導致胸脅滿,像結胸的症狀。肝臟主藏魂,熱氣搏於陰,所以會導致胡言亂語。期門是肝臟的募穴,刺它可以瀉掉裡面的邪氣。

許氏本事方云。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前藥。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復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

皆血也。今邪逐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當刺期門也。活人書。海蛤散。治血結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白話文:

許氏本事方云:

一位婦女患上熱入血室的症狀,醫生不識病因,便用補血調氣的藥物,調養數日,結果卻形成血結胸。有人建議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我說:「小柴胡湯現在用已經太遲了,不可行。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能用針灸了。刺期門穴或許能治好。我不會針灸,請善於針灸的人來治療吧。」結果按照我的建議,婦女病癒。

有人問:「熱入血室,為何會形成血結胸呢?」我說:「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在身體上下流動。如果碰巧遇上經水來潮或停止,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進入血室。血被邪氣逼迫,上行進入肝經。肝受邪氣影響,就會出現譫語,甚至看見鬼魅。邪氣繼續上行至膻中,就會形成血結於胸。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婦女平時,水應該滋養木,血應該滋養肝。在未受孕前,血會向下流出,形成月水。懷孕後,血會儲存在體內,滋養胎兒。生產後,血會向上湧出,形成乳汁。

這些都是血。現在邪氣驅趕血液,一同進入肝經,聚集在膻中,結聚在乳房下方,所以用手觸摸會疼痛。普通的湯劑無法治療,所以應該刺期門穴。

活人書中記載,海蛤散可以治療血結胸。藥方如下:

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雞蛋清調和後服用。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詳傷寒論輯義陽明篇。者。太陽中篇。作則。)

〔尤〕陽明之熱。從氣而之血。襲入胞宮。即下血而譫語。蓋衝任之脈。並陽明之經。不必乘經水之來。而後熱得入之。故彼為血去而熱入。此為熱入而血下也。但頭汗出者。陽通而閉在陰也。此雖陽明之熱。而傳入血室。則仍屬肝家。故亦當刺期門。以瀉其實。刺已周身濈然汗出。則陰之閉者亦通。故愈。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臠。脈經作腐。)

〔尤〕此凝痰結氣。阻塞咽嗌之間。千金。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若出現下血且神志不清,這是因為熱氣入侵血室所致。但如果患者同時伴有頭部出汗,則應刺期門穴,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瀉血。待汗出如雨,則病癒。

陽明熱氣從氣分進入血分,侵襲胞宮,就會導致下血和神志不清。因為衝任脈與陽明經絡相連,熱氣不必等到經水來潮才能入侵,所以患者下血是因血分被熱氣所傷,而神志不清則是因為熱氣入侵血室。但患者頭部出汗,說明陽氣通暢,但陰氣卻受阻。雖然是陽明熱氣入侵血室,但因為傳入血室就屬於肝臟範疇,所以應該刺期門穴瀉其熱氣。刺針後,全身汗出如雨,說明陰氣的阻滯也已解除,所以病癒。

婦女咽喉中感覺好像有炙肉,可以用半夏厚朴湯治療。

〔鑑〕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此病得於七情。鬱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薑。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鬱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臠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臠也。

半夏厚朴湯方(〔原注〕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臠字。)

白話文:

喉嚨裡好像塞了炙肉,其實是痰涎,像炙肉一樣,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就是現在說的梅核氣。這種病是因為七情鬱結,導致氣鬱凝結成痰涎而產生。所以要用半夏、厚朴、生薑,辛味散結,苦味降逆;茯苓輔助半夏,利水行痰;紫蘇芳香,宣通鬱氣,讓氣順暢,痰涎排出,病自然就好了。這種症狀不只是婦女,男人也會有的。

巢源說,喉嚨裡像塞了炙肉,這是胸膈痰結,跟氣交纏,逆流到咽喉之間,聚集在一起,看起來像炙肉一樣。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趙作二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千金云一方無干蘇葉生薑)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聖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於本方中。加枳殼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四七湯。治喜怒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節。嘔吐噁心。並宜服之。(即本方。)

白話文: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趙氏方用二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千金方沒有干蘇葉和生薑)。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這個方子叫做半夏散,出自《聖惠方》,可以治療咽喉中有如炙腐般的異物感。

也可以在這個方子中加入枳殼和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方》中記載,這個方子叫做四七湯,可以治療喜怒悲恐驚等情緒所致的痰涎凝聚在咽喉中,狀似破絮或梅核,咯不出也咽不下。亦可治中脘痞滿,氣不舒暢,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阻礙,嘔吐噁心等症。

又云。婦人情性執著。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致氣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滿悶欲絕。產婦尤多。此證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婦人惡阻。尤宜服之。間以紅丸子尤效。一名厚朴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於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調服。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

婦人七氣傷

又有人說,婦人的性情容易執著,不容易放寬心胸,因此很容易受到七種氣的傷害。七氣傷後,就會導致氣體積聚在胸臆之間,感覺像是喉嚨里有梅核卡住,堵塞咽喉,嚴重者會感到胸悶欲絕,產婦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對於這種症狀,可以服用此藥方,同時搭配香附子藥,長期服用便可見效。婦人患有惡阻者,也適合服用此方,搭配紅丸子效果更佳。此方又名厚朴半夏湯,又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

瑞竹堂的經驗方中有一款叫做四七湯的藥方,專門治療婦人女子小便不順,嚴重者甚至陰戶疼痛的症狀。

四七湯加味方

在這個方子中,可以加入香附子、甘草,煎煮後加入琥珀末調服。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治風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於本方。合桂枝。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治驚憂氣遏上喘。(即本方。)

又加減七氣湯。治氣鬱嘔吐。

於本方。合千金七氣湯。(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去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白話文: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主治風寒邪氣入侵,導致心腹疼痛。

此方可加入枳殼和人參。

四七湯也可用於治療驚憂導致氣逆上喘,此即本方。

加減七氣湯主治氣鬱導致嘔吐。

此方可參考千金七氣湯,包括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薑,去掉紫蘇。

加味四七湯主治心氣鬱滯,開痰散驚。

於本方。加茯神遠志甘草石菖大棗。

三因七氣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郁發。致五臟互相刑剋。陰陽反戾。揮霍變亂。吐利交作。寒熱眩暈。痞滿咽塞。

於本方。加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云。張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運。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見風即遍身疼。小腹時疼。小水淋瀝而疼。脈兩寸皆短。兩關滑大。右關尤搏指。此梅核氣症也。以半夏四錢。厚朴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姜三分。水煎食後服。每用此湯。調理多效。

白話文:

在這個方子裡,加入茯神、遠志、甘草、石菖蒲和大棗。

三因七氣湯,用來治療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鬱結所導致的病症。這些情緒鬱結,會導致五臟互相剋制,陰陽失衡,氣血運行紊亂,出現吐瀉、寒熱、眩暈、胸悶、咽喉阻塞等症狀。

在這個方子裡,加入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和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記載:張溪亭這個病人,喉嚨裡好像有肉卡住,吞不下也吐不出,鼻子塞住,頭昏腦脹,耳朵經常嗡嗡作響,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微碰到風就全身疼痛,腹部時常疼痛,小便淋漓不暢且疼痛。脈象兩寸皆短,兩關滑而有力,右關搏動尤為明顯。這是梅核氣的症狀。用半夏四錢、厚朴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生薑三分,水煎服,飯後服用。每次用這個湯劑治療,效果都很好。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鑑〕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數欠伸。喝欠也。喝欠煩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證及也。

案沈尤以臟為子宮。甚誤。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名小麥湯。袖珍。名甘草湯。)

白話文:

婦女出現情緒焦慮、喜怒無常,有時想哭的情況,表現如同被神靈操控一樣,經常打哈欠、伸懶腰。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甘草、小麥和大棗來煎湯治療。

「臟」指的是心臟,當心安靜時,精神才能得到藏納。如果受到七種情緒的影響,心就無法保持平靜,精神就會變得浮躁不安。因此,喜怒無常、想哭,表示精神不能自主情緒。表現出像是被神靈附體的現象,說明心神不能正常運行。這類情況可以被視為現代失志癲狂病的表現。

根據沈尤的說法,認為「臟」是指子宮,這是錯誤的觀點。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名為小麥湯;袖珍:名為甘草湯)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案溫分徐沈尤作分溫。是。)

〔程〕內經曰。悲則心系急。甘草大棗者。甘以緩諸急也。小麥者。谷之苦者也。靈樞經曰。心病者。宜食麥。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問。以小麥為心之谷。千金云。小麥養心氣。本方所主。正在於此。而金鑑云。方義未詳。必是偽錯。此說大誤。驗之於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許氏本事方云。鄉里有一婦人。數欠。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有一證云。婦人臟躁云云。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妙絕如此。試而後知。

白話文:

甘草小麥大棗湯

藥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製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取三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

功效:

補脾氣。

方義解說:

  • 《內經》中記載:「悲則心系急」,意思是悲傷會導致心氣鬱結,心系急迫。甘草和大棗性甘,可以緩解心氣鬱結的急迫感。
  • 《靈樞經》記載:「心病者,宜食麥」,說明小麥可以滋養心氣。
  • 《素問》中也提到小麥是心之谷,可以滋養心臟。
  • 《千金方》中記載小麥可以養心氣。
  • 本方正是利用甘草、大棗和麥子的功效,來緩解心氣鬱結,滋養心氣。

**金鑑記載方義不詳,認為方子是偽造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實際應用此方治療病人,就能明白此方的妙處。

許氏本事方中記載了一個案例:

鄉里有一婦人,經常無故悲泣,不時感到身體不適,有人說她可能是被邪祟所附,於是祈禳請禱,但都無效。我突然想起以前看過一個關於婦女臟躁的案例,馬上用此方治療,婦人服藥後病症很快就好了。

古人對疾病的認識和藥方設計非常精妙,需要實踐才能理解和驗證。

陳氏婦人良方云。鄉先生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慼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醫與巫兼治。皆無益。僕年十四。正在齋中習業。見說此證。而程省元皇皇無計。僕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說。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證。名曰臟躁悲傷。非大棗湯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對證。笑而治藥。一投而愈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婦人下。千金。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上。千金有甘草二字。)

白話文:

陳家婦人的良方記載:鄉里先生程虎卿的妻子懷孕四五個月時,白天就感到悲傷難過,淚水不斷,好像被什麼東西壓著一樣。請醫生和巫師都治不好。我當時十四歲,正在書房裡學習,聽說了這件事,程先生十分焦慮,無計可施。我便告訴他,管先生伯同說,記得祖輩曾經說過,這種病症叫做臟躁悲傷,必須用大棗湯才能治癒。虎卿借方子看了一下,非常高興,因為症狀完全吻合,便笑着按照方子抓藥,一劑藥就治好了。

婦女如果吐口水,醫生反而用瀉藥,就會導致心下痞塞。應該先治吐口水,小青龍湯可以治療。口水止住之後,再治痞塞,瀉心湯可以治療。(婦女下痢,千金方中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方子上,千金方中有甘草二字。)

〔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入而成痞。如傷寒下早例也。然雖痞而猶吐涎沫。則上寒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其上寒。而後治其中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為方不一。亦當合傷寒論中痞證諸條。參觀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龍湯方(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見驚悸中○案驚悸所載即三黃瀉心湯。此恐不然。據千金。當是甘草瀉心湯。)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未勻。令陰掣痛。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停吐口水,代表上焦有寒氣。如果沒有用溫熱藥散寒,反而用寒涼藥向下引導,寒氣就會進入內部形成痞症,就像傷寒病下瀉過早一樣。即使已經形成痞症,但還不停吐口水,就代表上焦的寒氣還沒消除,不能直接治療痞症。應該先治療上焦的寒氣,然後再治裡面的痞症,就像治療傷寒一樣,表症解除後才能攻治裡面的痞症。

瀉心湯這個方子在《傷寒論》中有多種用法,要結合《傷寒論》中關於痞證的條文,仔細研究,才能掌握其治療方法。

青龍湯方(見《肺癰》篇)

瀉心湯方(見《驚悸》篇。註:這裡記載的應該是三黃瀉心湯,可能錯誤。根據《千金方》,應該是甘草瀉心湯。)

婦女疾病,是因為虛寒積聚,經絡水氣不通,甚至長年累月,血寒積聚在胞門,寒氣傷及經絡,凝結在上焦,導致嘔吐口水,久而久之形成肺癰,身體消瘦,內部盤結,繞臍腹痛,兩脅疼痛,與臟腑相連,或者寒氣積聚在中焦,痛在關元穴,脈搏數而無瘡,皮膚像魚鱗一樣。不僅僅是婦女,男性也會患上這種病。這種病在下焦不多見,月經不調,會導致陰部疼痛。

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辯記。勿謂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

疑誤。程尤作來多。程云。謂崩帶之屬。金鑑亦作來多。云來字。當是未字。本條皆經水斷絕之病。若系來多。則與上文不合。是傳寫之訛。案撰金鑑者。何不考之正脈等本。可疑。沈魏並仍原文。令陰。趙本作冷陰。非。)

〔鑑〕此條為婦人諸病綱領。其病之所以異於男子者。以其有月經也。其月經致病之根源。則多因虛損積冷結氣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經水斷絕。至有歷年。寒積胞門。以致血凝氣結。而不行者。先哲云。女子以經調為無病。若經不調。則變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經之變病。

白話文:

少腹感到寒冷,可能还会蔓延到腰脊,下肢无力,气冲部位剧烈疼痛,膝盖和小腿疼痛难耐,头晕眼花,昏迷不醒,症状类似中风或癫痫,还可能伴随忧愁、悲伤、易怒等情绪。这些都是由于带下引起的,并非鬼神作祟。长期下去会身体消瘦,脉搏虚弱且怕冷。这三十六种疾病,千变万化,要仔细辨别脉象的阴阳、虚实、紧弦等特点,然后施以针灸和药物治疗,就能化险为夷。虽然是相同的病症,但脉象却各不相同,你一定要仔细分辨,不要以为都是一样的。

其變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異也。如寒外傷經絡。其人上焦素寒。則凝堅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傷肺。則氣滯阻飲。故嘔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熱。寒同其化。久則成熱。熱傷其肺。故成肺癰。而形體損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則在中盤結。

故繞臍疝痛也。或兩脅疼痛。是中焦之部。連及肝臟故也。或其人中焦素熱。則不病寒疝。而病結熱於中矣。中熱故不能為寒疝。而繞臍之痛仍在關元也。其人脈數當生瘡。若無瘡則熱必灼陰。皮膚失潤。故肌粗若魚鱗也。然此嘔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魚鱗等病。亦時著男子。

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謂經候不勻。而血不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陰中掣痛少腹惡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氣街急痛。腰膝疼煩。皆胞中衝任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極奄忽眩冒。狀如厥癲。亦痛甚之常狀也。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而見此眩冒厥癲之證。

白話文:

人體生病的原因各不相同,主要取決於個人臟腑經絡的差異,以及寒熱虛實的不同表現。例如,如果體寒外傷經絡,而體質本身就上焦虛寒,寒氣就會凝結在上焦,導致胸肺受寒生病。寒邪傷肺,會導致氣機阻滯,形成痰飲,從而出現嘔吐涎唾的症狀。相反,如果體質上焦素熱,寒邪侵入後久而久之就會化為熱邪,熱邪傷肺,就會發展成肺癰,導致形體消瘦。

同樣地,如果體質中焦素寒,寒邪就會在中焦部位盤結,導致繞臍疝痛,甚至兩脅疼痛,這是因為中焦與肝臟相連的緣故。如果體質中焦素熱,就不會出現寒疝,而是會出現熱結於中的情況,由於中焦熱盛,就不會出現寒疝,但繞臍疼痛仍然會存在,並且會累及關元部位。這種情況下脈象會比較快,容易長瘡,如果沒有長瘡,熱邪就會灼傷陰液,導致皮膚乾燥粗糙,像魚鱗一樣。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例如嘔吐涎唾、寒疝疼痛、皮膚像魚鱗等,並不限於女性,男性也有可能出現。

至於下焦部位,如果經候不勻,導致血量不足,邪氣侵犯胞中,就會出現下焦部位的病變,例如陰中掣痛、少腹惡寒等症狀。疼痛可能還會蔓延到腰脊,下根氣街急痛,腰膝疼痛煩躁,這些都是胞中衝任受損導致的。此外,疼痛劇烈時,可能會突然頭昏眼花,出現類似厥癲的症狀,這也是疼痛過於劇烈的常見表現。如果患者平時容易憂慮、悲傷、嗔怒,則更容易出現頭昏眼花、厥癲的症狀。

實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衝任血病。皆能病帶。故諺曰十女九帶也。然帶下病久。津液必傷。形必羸瘦。診其脈虛。審其多寒。豈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變萬端矣。雖千變萬端。然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與病參究。行其針藥。治危得安也。其有病雖同。而脈不同者。則當詳加審辨。

故曰子當辨記。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或有憂慘悲嗔。狀如鬼神者。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而總之曰此皆帶下。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也。

白話文:

其實並沒有鬼神之說。所有這些胞中衝任血病,都能導致帶下。所以有句俗話說十個女人九個有帶下。然而帶下病久了,津液必然受損,身體必然消瘦,把脈會感覺虛弱,而且體寒,豈止會引發這三十六種病,還會出現千變萬化的狀況。雖然千變萬化,但只要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虛實緊弦,並結合病症,對症下針用藥,就能化險為夷。如果病症相同,但脈象不同,就要仔細辨別。

所以說,你要記住這些,不要懷疑。

特別嚴重的情況,會突然昏眩頭昏,就像中風發癲一樣。這叫做陰病,就是病氣下降到極點又上行。有些病人會憂愁悲傷憤怒,就像被鬼神附體一樣。病在陰則容易發怒,以及悲傷憂愁。總之,這些都是帶下病。帶下病,是指帶脈下方的病變。古人把經脈上的病症列為三十六種,統稱為帶下病,這並非現代人所指的赤白帶下。三十六種病症,包括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

案史記扁鵲傳云。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知古所稱帶下。乃腰帶以下。經血諸疾之謂也。金鑑云。此皆帶下一句。當在非有鬼神之下。文義相屬。是傳寫之訛。此說非也。本條隔句押韻。如依金鑑而改之。則失上下押韻之法。不可從也。巢源云。諸方說三十六疾者。

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又云。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挾帶下。起於陰內。條目混漫。與諸方不同。據巢氏此言。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今無所考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許同。即日晡所之所。諸家或接下句。義不通。)

白話文:

史記記載扁鵲傳說,他經過邯鄲,聽說有位貴婦人有病,便去當她的帶下醫。他知道古人所說的帶下,是指腰帶以下,經血等各種疾病。金鑑記載「此皆帶下一句」,應該放在「非有鬼神之下」的後面,文義相連,這應該是傳抄錯誤。這個說法不對。本段文字隔句押韻,如果按照金鑑的說法修改,就會失去上下押韻的規律,不可取。巢源說,各家醫書所說的三十六種疾病,是指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他又說,張仲景所說的三十六種疾病,都是因為子臟寒熱勞損,而伴隨帶下,起於陰內,條目混雜,與其他醫書不同。根據巢氏的說法,本段文字所說的三十六種疾病,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有人問道:婦人年五十,患下痢數十日不止,晚上就發燒,小腹裡急痛腹脹,手掌煩熱,嘴唇乾燥,這是怎麼回事?老師說:這種病屬於帶下。為什麼呢?因為她曾經經歷過生育,瘀血積聚在小腹裡沒有排出。怎麼知道的呢?她的症狀是嘴唇乾燥,所以就知道。應該用溫經湯來治療。(沈尤在字的下句寫了「所」,許同,意思是「日晡所之所」,有些醫家將它與下句連起來,意思不通。)

〔程〕下利。當是下血。

〔鑑〕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李彣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大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宮。

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衝脈挾臍上行。故衝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內經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挾口環唇。與衝脈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衝脈血阻不行。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下利」應為「下血」,因為「利」字應為「血」字,文意才相連貫,應該是抄寫錯誤。李彣認為,婦女年過五十,七七之期已過,任脈虛弱,衝脈衰退,天癸枯竭,氣血運行不暢,所患「下利」應為崩漏或淋漓下血的病症。因為血液屬陰,陰虛則會發熱,傍晚也屬陰,而任脈主司胞胎,衝脈為血海,兩脈皆起於胞宮,匯聚於會陰,正好是少腹部位,衝脈沿著臍上行。所以衝任脈虛弱,就會導致少腹裡急,有乾血積聚,也會造成腹滿。內經記載,任脈有病,女子就會出現帶下、瘕聚等症狀。手背屬陽,掌心屬陰,是手三陰經脈交匯之處,陰虛就會導致掌心煩熱。陽明脈沿著口唇環繞,與衝脈在氣街交會,都屬於帶脈。難經記載,血液負責滋潤,衝脈血流受阻,便會造成這些症狀。

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乾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乾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取。徐沈尤。並作治。是。)

白話文:

陽明經的津液不足,無法滋潤,所以嘴唇和嘴巴乾燥。這應該是因為帶下病,曾經有過半產,小腹瘀血沒有去除,導致津液不能散布,新血無法生成,這就是嘴唇和嘴巴乾燥的原因。

溫經湯的藥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以上十二味,用水一斗,煮到三升,分三次溫服。這個藥方也適用於婦女小腹寒冷,很久不能懷孕,兼治崩漏,或月經量過多,以及月經延遲。

〔程〕婦人有瘀血。當用前證下瘀血湯。今婦人年五十。當天癸竭之時。又非下藥所宜。故以溫藥治之。以血得溫即行也。經寒者溫以茱萸薑桂。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半夏用以止帶下。牡丹用以逐堅癥。十二味為養血溫經之劑。則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調月水。

千金。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或月經來過多。及過期不來。服之亦佳方。(即本方。外臺引千金。名溫經湯。斛。作鬥。)和劑局方。溫經湯。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

白話文:

婦人如果有瘀血,一般應該使用前證的下瘀血湯。但現在這名婦人已經五十歲,正值天癸竭止之時,也不適合服用寒涼藥物。因此應該用溫藥治療,因為溫暖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瘀血自行排出。經脈寒冷的,可以用茱萸、薑、桂來溫暖;血虛的,可以用芍藥、當歸來補益;氣虛的,可以用人參、甘草來補氣;血枯的,可以用阿膠、麥冬來滋潤;半夏可以止帶下,牡丹可以逐堅癥。這十二味藥合用,就是養血溫經的良方,可以讓瘀血自行排出,新血自然生成。因此,此方也能治療不孕、崩中、調經等症狀。

千金方記載,此方可以治療崩中下血,出血量很大的患者服用後即可止血。也可以治療月經量過多或月經遲來等問題。外臺秘要引述千金方,將此方命名為溫經湯。和劑局方也記載了溫經湯,可以治療衝任虛損、月經不調、月經量過多、月經遲來、崩中下血不止、曾經損傷胎兒導致瘀血停滯、小腹疼痛、發熱、腹瀉等症狀。

手掌煩熱。唇乾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即本方。醫學入門。名大溫經湯。)

王氏易簡云。若經血不調。血臟冷痛者。當用小溫經湯。即本方。別本。以當歸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不載本方。案已名小溫經湯。恐非本方。

百一選方。正經湯。

於本方。去芎藭甘草。加熟地黃。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案本草綱目。土瓜條。經下。補或字。義尤明。金鑑改再作不字。非。)

白話文:

手掌發熱,嘴唇乾燥口渴,並且治療下腹部寒冷,長期無法懷孕。這個方子就是醫學入門中所記載的“大溫經湯”。

王氏易簡記載,如果月經不調,血脈寒冷疼痛,應該使用“小溫經湯”,也就是這個方子。別的版本則用當歸、附子各等分,用白水煎服,沒有記載這個方子。因為已經被稱為“小溫經湯”,所以可能不是這個方子。

百一選方中,“正經湯”在這個方子中去掉了川芎、甘草,加了熟地黃。

帶下,經水不暢,下腹部脹痛,月經一個月才來一次的,用“土瓜根散”治療。本草綱目中記載“土瓜”條目中,經下應為“補”字,意思更加明顯。金鑑將“補”改為“不”,是錯誤的。

〔尤〕婦人經脈流暢。應期而至。血滿則下。血盡復生。如月盈則虧。月晦復胐也。惟其不利。則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經一月。而再見矣。少腹滿痛。不利之驗也。土瓜根。主內痹瘀血月閉。䗪蟲。蠕動逐血。桂枝芍藥。行榮氣而正經脈也。

土瓜根散方(〔原注〕陰㿗腫。亦主之。)

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土瓜根。破瘀血。而兼治帶下。故以為君。䗪蟲下血閉以為臣。芍藥通順血脈以為佐。桂枝通行瘀血以為使。㿗疝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治㿗腫。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白話文:

女性的經脈流通順暢,在預定時間來潮,血液充滿就排出,排完後又會再生長,就像月亮從圓到缺、再到重新充盈一樣。只有當它不適宜時,就會出現蓄積和排放異常的情況,看似正常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想要停止卻停不下來,一個月之後再次出現這種情況。小腹部脹痛是這類症狀的一個證據。土瓜根可以治療內部癥瘕淤血導致的月事延遲;蟬蛻能夠通過蠕動的方式去除淤血;桂枝和芍藥能促進營氣運行並且修正經脈的位置。

【土瓜根散方】(附註:對於陰部水腫也有療效)

  • 土瓜根、芍藥、桂枝、蟬蛻 (每種都用三分之一份量)

將以上四種材料研磨成為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子,每天喝三次。

土瓜根除了能消除淤血外還能同時治療白帶過多,因此被作為主要成分使用。蟬蛻能排除因淤血引起的出血問題,所以被列為輔助成分。芍藥有助於疏通血液循環,因此被視為副手。桂枝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被視作引導劑。由於疝氣也是由凝聚的血液形成的,所以這個配方也可以用於治療陰囊水腫。

如果在手腕處發現脈象既強硬又有彈性,那可能是因為寒冷與虛弱相互作用所致,稱為“革”。對付這種狀況,可以用旋覆花湯進行治療。

〔尤〕本文已見虛勞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覆花湯主之。蓋專為婦人立法也。詳本草。旋覆花。治結氣去五臟間寒熱。通血脈。蔥。主寒熱除肝邪。絳帛。入肝理血。殊與虛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陰臟。而含少陽之氣。以生化為事。以流行為用。是以虛不可補。

解其鬱聚。即所以補寒。不可溫行其血氣。即所以溫固。不可專補其血。以傷其氣。亦非必先散結聚。而後溫補。如趙氏魏氏之說也。

〔鑑〕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旋覆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半產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花下氣之理。

白話文:

本文中的「男子亡血失精」一句,已在虛勞篇中提及。而「旋覆花湯」主要針對婦人而設,詳見本草。旋覆花能治結氣、去五臟寒熱、通血脈;蔥能治寒熱、除肝邪;絳帛能入肝理血。這些藥性與虛寒的症狀不符。然而,肝屬陰臟,卻含有少陽之氣,以生化、流行為用,因此虛寒不可補,應解其鬱聚,即補寒之意。不可溫行其血氣,即溫固之意。不可專補其血,以免傷其氣,也不必先散結聚再溫補,這與趙氏、魏氏的說法不一致。

此條詳見傷寒論辨脈法篇,在此錯簡。旋覆花湯主之一句,也應是錯簡。半產漏下,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花下氣之理?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原注〕臣億等校諸本。無膠薑湯方。想是妊娠中膠艾湯。○樓氏綱目云。即芎歸膠艾湯。一云。加乾薑一兩。)

〔鑑〕李彣曰。陷經漏下。謂經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然氣血喜溫惡寒。用膠薑湯。養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致新。而經自調矣。按此條文義。必有缺誤。膠薑湯。方亦缺。姑採此注。以見大意。

白話文: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喝下。適用於婦女經脈下陷,月經量多且顏色黑,久久不癒的情況。

〔尤〕陷經。下而不止之謂。黑則因寒而色瘀也。膠薑湯。方未見。然補虛溫里止漏。阿膠乾薑二物已足。林億云。恐是膠艾湯。按千金膠艾湯。有乾薑。似可取用。

巢源。載五色漏下。其五曰。腎臟之色黑。漏下黑者。是腎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黑色也。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如敦狀。脈經作敦敦狀更四字。注。要略云。滿而熱。案徐沈。生。改經。誤。)

〔尤〕敦音對。按周禮注。盤以盛血。敦以盛食。蓋古器也。少腹滿。如敦狀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狀。與內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難。病不獨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氣熱不化。生後。即產後。產後得此。乃是水血並結。而病屬下焦也。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

白話文:

陷經是指下焦失血不止,如果血色發黑,則是由於寒邪侵襲導致瘀血。膠薑湯的方子沒有記載,但其功效是補虛溫里止漏,阿膠和乾薑這兩種藥材已經足夠。林億認為可能是膠艾湯,根據《千金方》中的膠艾湯有乾薑,所以可以參考使用。

巢源在《五色漏下》中記載,腎臟的顏色是黑色,如果漏下物呈黑色,就代表腎臟虛損,所以會出現漏下夾雜黑色物質的情況。

婦女生產後,少腹滿脹如同一個敦狀器皿,小便微難,但口不渴,這是水和血在血室中積聚形成的。大黃甘遂湯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少腹滿脹如同一個敦狀器皿,指的是少腹有形狀高起,就像敦器一樣,這與《內經》中「脅下大如覆杯」的描述類似。小便難,說明病症不僅僅存在於血,口不渴說明不是上焦氣熱不化。生產後出現這種情況,是水血並結,屬於下焦病症,所以用大黃瀉血,甘遂逐水,再加上阿膠去瘀濁,兼具安養的作用。

案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注。敦。盤類。古者以盤盛血。以敦盛食。尤注本於此。又廣雅。釋器。𤌠。盂也。爾雅釋丘。郭注。敦。盂也。知本條如敦狀。謂如盤盂之形也。脈經如敦敦狀。而千金云。陰交石門。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

小便黃。則脈經似是。然如字。竟無著落。沈云。人敦而不能起。言其下重之情也。金鑑云。敦。大也。皆於文義。不相葉。今從尤注。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白話文:

根據周禮記載,天官玉府在迎接諸侯時,會使用珠盤玉敦。鄭注解釋敦是盤的一種,古代用盤盛血,用敦盛食。尤注也同意這個說法。廣雅釋器中提到𤌠就是盂,而爾雅釋丘中郭注解釋敦就是盂,可見本條所指的敦形狀類似盤盂。脈經中提到敦敦狀,而千金方則記載陰交石門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時脈象也類似。但是,這些記載中都缺乏具體的描述。沈氏認為「人敦而不能起」是指下半身沉重。金鑑則解釋敦為大,但這些說法都與文義不相符。因此,現在採用尤注的解釋。

大黃甘遂湯方: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以上三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用,血便會流出。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

〔尤〕經水不利下者。經脈閉塞而不下。比前條下而不利者。有別矣。故彼兼和利。而此專攻逐也。然必審其脈證並實。而後用之。不然。婦人經閉。多有血枯脈絕者矣。雖養衝任。猶恐不至。而可強責之哉。

〔鑑〕婦人經水不利下。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乃婦人恆有之病。不過活瘀導氣。調和衝任。足以愈之。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內無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證。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

白話文:

女性月經不順暢,可以用抵當湯治療。抵當湯也能治療男性膀胱脹痛,如果有瘀血的情況也能使用。

月經不順暢是指經脈阻塞,經血無法順利排出,與之前提到的經血量少但排出不順不同,因此抵當湯的方劑偏向於攻破阻塞,而非溫和調理。使用抵當湯必須仔細診斷脈象和症狀,確認病症確屬經脈阻塞,不可輕易使用。因為女性經閉的原因很多,也可能因為血枯脈絕,即使調養沖任二脈,效果也不一定顯著,更不能勉強使用藥物。

女性月經不順暢是常見的疾病,只要活血化瘀、疏通氣血,調理沖任二脈就能治癒。但抵當湯屬於重藥,文中並沒有提到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不利、神志恍惚、善忘、寒熱等症狀,可能藥物過於猛烈,而病症輕微,可能存在缺漏或錯誤,讀者應注意。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帶下月經閉不通。

本方。去蛭。加朴硝五兩。

千金翼。抵當湯。治婦人月水不利。腹中滿。時自減。並男子膀胱滿急方。

本方。去虻蟲。加虎杖二兩。一云虎掌。

又杏仁湯。治月水不調。或一月再來。或兩月三月不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

白話文:

抵當湯方需要水蛭三十個熬煮,虻蟲三十枚去翅足熬煮,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用酒浸泡。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五升水煮沸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抵當湯原本是治療帶下月經閉不通的方子,去除水蛭,加入朴硝五兩,可治療婦人月水不利,腹中滿脹,時常自行減少,以及男子膀胱滿脹急迫等症狀。

抵當湯去除虻蟲,加入虎杖二兩,同樣可以治療上述症狀。

杏仁湯則用於治療月水不調,有時一個月來一次,有時兩個月或三個月才來一次,或是在月經來之前或之後才來,閉塞不通等症狀。

於本方。加杏仁三十枚。(千金同。)

李氏必讀。代抵當湯。行瘀血。(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朮。)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張氏醫通云。水蛭如無。以陵鯉甲。生漆塗炙。代之。

白話文:

這個方子裡,加杏仁三十枚。(《千金方》中也有記載。)

李氏必讀:代抵當湯,可以行瘀血。(如果瘀血很嚴重,要把生地黃去掉,加入蓬朮。)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

水兩杯,煎成一杯。血在上,飯後服用;血在下,飯前服用。

張氏醫通說:如果沒有水蛭,可以用陵鯉甲塗上生漆炙烤,代替水蛭。

又代抵當丸。治虛人蓄血。宜此緩攻。

於前方。去降香。加蓬朮為末。蜜丸。蓄血而上部者。丸如芥子。黃昏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喉。以搜逐瘀積。在中部食遠。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勞水煎湯下之。汪氏醫方集解同。但去降香莪朮芒硝。用玄明粉。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沈〕臟。即子宮也。堅癖不止。止當作散字。堅癖不散。子宮有乾血也。白物者。世謂之白帶也。

白話文:

代抵當丸可以治療虛弱體質的人積聚血塊,適合緩慢攻破血瘀。對於上腹部積血者,去掉方子中的降香,加入蓬朮研成粉末,做成蜜丸,丸如芥子般大小,黃昏時去枕仰臥,用唾液送服,停留在喉嚨處,以搜刮排解瘀血。對於中部積血者,飯後服藥,下腹部積血者則空腹服藥,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用百勞水煎湯送服。汪氏醫方集解的記載相同,但去除了降香、莪朮、芒硝,改用玄明粉。

婦女月經閉止不順,子宮堅硬,瘀血積聚不散,伴有乾血和白帶,服用礬石丸可以治療。

這裡的「沈臟」指的是子宮。堅癖不止應改為堅癖不散,意指子宮有乾血積聚不散。白物是指白帶。

〔魏〕藏堅之臟。指子宮也。臟中之臟。指陰中也。

〔尤〕臟堅癖不止者。子臟乾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乾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生濕。濕復生熱。所積之血。轉為濕熱所腐。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臟之濕熱。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潤乾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臟中。劇者再內之。

〔程〕礬石酸澀。燒則質枯。枯澀之品。故神農經以能止白沃。亦澀以固脫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帶。以礬石質枯。佐杏仁一分。以潤之。使其同蜜。易以為丸。滑潤易以內陰中也。此方專治下白物而設。未能攻堅癖下乾血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問題。子宮被稱爲“髒”,陰部則稱爲“髒中的髒”。如果子宮內有頑固性的疾病或症狀持續不斷,則可能是由於乾涸的血液在子宮內部積聚並硬化形成了結塊,這些舊有的乾涸血液如果不被清除掉,新的健康血液就無法滋養身體,並且月經也會受到影響,變得不通暢或者停止流動。這樣會導致排尿、排便等生理功能出現異常,使子宮產生溼氣,進而引發熱症。積累下來的血液會被溼熱環境腐蝕變成白色物質,會經常從陰道排出體外。因此應該首先去除子宮內的溼熱問題,使用礬石可以消除水分並且降低熱度,同時配合杏仁可以幫助分解硬化的乾燥血液。下面是一個治療這種疾病的藥方:

【礬石丸】

將三份燒過的礬石與一份未加工的杏仁研磨成爲粉末狀,然後用煉製好的蜂蜜混合在一起製成像棗核大小的藥丸,放入到子宮裏面,嚴重的病情可能要再次重複這個過程。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礬石具有收斂的作用,在經過燃燒後質地變乾澀,所以能夠阻止白色的分泌物流出;另外它也有助於固定脫垂的情況。加入少量的杏仁是爲了增加潤滑性,使得藥物更容易進入體內。這個處方主要是用來處理白色物體流出的症狀,但並不能夠解決堅硬的病竈或者是排除乾涸的血液。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澤瀉主之。

〔尤〕婦人經盡產後。風邪最易襲入腹中。與血氣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種未詳。紅藍花。苦辛溫。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風藥者。血行而風自去耳。

紅藍花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外臺。近效。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方。

紅藍花三兩。新者佳。以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稍冷服之。

白話文:

婦女有六十二種風症,以及腹中血氣刺痛,可以用澤瀉治療。尤其婦女經期結束生產之後,風邪最容易入侵腹中,與血氣相搏,導致刺痛。刺痛指的是像被針刺一樣的疼痛。六十二種風症的詳細內容不明。紅藍花性味苦辛溫,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酒調服效果更佳。不用其他治療風寒的藥物,只要血行通暢,風寒自然會消散。紅藍花酒的方子如下:紅藍花一兩,用酒一大升煎煮至一半,一次服用一半,若疼痛未止,可以再次服用。

婦人良方。紅藍花酒。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言語錯亂。惡血不盡。腹中絞痛。胎死腹中。

紅藍花一兩。上為末。分二服。每服酒二盞。童子小便二盞。煮取盞半。候冷分為二服。留滓再並煎。一方無童便。(本出肘後。○徐氏胎產方。治產後血暈。昏迷心氣絕。)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徐〕此言婦人之病。大概由血。故言諸疾痛。皆以術苓澤歸芍芎主之。謂即有因寒者。亦不過稍為加減。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諸痛也。

〔鑑〕諸疾腹痛。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既曰諸疾痛。則寒熱虛實。氣食等邪。皆令腹痛。豈能以此一方。概治諸疾痛耶。當歸芍藥散主之。必是錯簡。

白話文:

婦女有血暈、昏迷不認人、煩躁言語混亂、惡血不止、腹痛絞痛、胎死腹中的狀況,可以試試紅藍花酒。將一兩紅藍花研磨成粉,分成兩份,每份用兩盞酒和兩盞童子尿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半,放涼後分兩次服用,藥渣再煮一次。如果沒有童子尿,可以用別的酒代替。另外,婦女腹痛的各種病症,可以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

當歸芍藥散方(見前妊娠中。)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徐〕此言婦人之病。既已由血。則虛者多。從何補起。唯有建中之法為妙。謂後天以脾胃為本。胃和而飲食如常。則自能生血而痛止也。小建中。即桂枝湯加飴糖也。言外見當扶脾之統血。不當令借四物之類耳。前產後附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正此意也。

小建中湯方(見前虛勞中。)

朱氏集驗方。加味建中湯。治女人虛敗腹痛。

白話文:

婦女肚子痛,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因為婦女疾病多半是血虛,所以需要補血,而補血最好的方法就是建中,也就是以脾胃為本。胃氣和順,飲食正常,就能生血止痛。小建中湯其實就是桂枝湯加飴糖,意思是扶持脾胃,讓它統血,不需要用四物湯之類的藥物。前文產後篇中提到的「內補當歸建中湯」,也是同樣的道理。朱氏集驗方中的「加味建中湯」,可以治療女人虛弱導致的腹痛。

本方中。加當歸琥珀木香。

施丸端效方。大加減建中湯。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產損。月事不調。臍腹㽲痛。往來寒熱。自汗口乾煩渴。於黃耆建中湯。去膠飴。加當歸川芎白朮。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能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以胞以下。脈經。作此人故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丸。以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虛勞中。)

白話文:

這個方子裡,要加入當歸、琥珀和木香。

施丸端效方,也就是大加減建中湯,用來治療婦人在懷孕前、生產後,以及產後各種損傷、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寒熱往來、自汗口乾煩渴等症狀。這個方子是在黃耆建中湯的基礎上,去掉膠飴,加入當歸、川芎和白朮。

有人問道,婦人病症中,如果飲食如常,卻感到煩熱不能平躺,反而要依靠著才能休息,這是怎麼回事?老師回答說,這叫做轉胞,因為胞系不通暢,導致了這種病症。只要利尿排泄,就能治癒。這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

〔尤〕飲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與繚戾同。胞系繚戾。而不順。則胞為之轉。胞轉則不得溺也。由是下氣上逆。而倚息。上氣不能下通。而煩熱不得臥。治以腎氣者。下焦之氣腎主之。腎氣得理。庶繚者順。戾者平。而閉乃通耳。

巢源云。胞轉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胞。屈闢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且舉自滿。全羸瘦。且舉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朱氏格致論。

引婦人本肥盛云云。而曰。其義未詳。)案了。繚並音聊。繚。纏也。繞也。千金有四肢痿躄繚戾等文。舒氏女科要訣云。了戾者。絞紐也。

白話文:

如果飲食正常,病症就不會來自中焦。了戾和繚戾是相同的字,指的是胞系纏繞不順,導致胞轉。胞轉就會導致無法排尿,進而導致下氣上逆,喘不過氣,上氣不通暢,感到煩熱難以躺下。治療方法是補腎氣,因為腎主下焦之氣。腎氣充足,胞系纏繞不順的狀況就會順暢,阻塞也會通開。

巢源說,胞轉的病症是因胞被熱迫,或是忍尿,導致水氣逆流回迫胞,使胞無法舒展,外水無法進入,尿液也無法排出,造成內外阻塞,所以稱為胞轉。其症狀是下腹疼痛,無法排尿,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張仲景說,婦人生性肥胖,就算飽食也顯得充盈,瘦弱者就算吃少也顯得空虛。胞系纏繞不順,也會導致胞轉。

(朱氏格致論引婦人本肥盛云云,而曰其義未詳。)

經研究,了和繚讀音相同,都是纏繞的意思,千金方中有四肢痿躄繚戾等詞語。舒氏女科要訣中說,了戾指的是絞紐。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千金翼用桂附各二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詳於虛勞。及消渴中。當參考。)

〔鑑〕趙良曰。此方在虛勞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此亦用之何也。蓋因腎虛用之也。用此補腎則氣化。氣化則水行而愈矣。然轉胞之病。豈盡由下焦腎虛。氣不化出致耶。或中焦脾虛。不能散精歸於胞。及上焦肺虛。不能下輸布於胞。或胎重壓其胞。或忍溺入房。

白話文:

腎氣丸方

藥材:

  • 乾地黃(八兩)
  • 薯蕷(四兩)
  • 山茱萸(四兩)
  • 澤瀉(三兩)
  • 茯苓(三兩)
  • 牡丹皮(三兩)
  • 桂枝(一兩,炮製)
  • 附子(一兩,炮製)(千金翼方中使用桂枝、附子各二兩)

製法:

  1.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2. 加入煉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 用酒送服,每次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每日服用兩次。

主治:

  • 虛勞: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等症狀。
  • 消渴:口渴多飲、小便頻繁、尿量多等症狀。
  • 腰痛:腎虛所致的腰痛。
  • 小便不利:腎氣虛弱,排尿不暢。
  • 小腹拘急:腎氣不足,小腹脹痛。

註解:

趙良說:這個方子在虛勞中可以治療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腎虛引起的。藥方透過補腎來促進氣化,氣化則水液流通,疾病自然痊癒。

但是,轉胞(懷孕)的病症,是否都是由於下焦腎虛,氣化失調所導致的呢? 也可能是由於中焦脾虛,不能將精氣送往胞宮;或上焦肺虛,不能將氣血下輸到胞宮;或胎兒過重壓迫胞宮;或忍尿過久後房事所致。

現代理解:

腎氣丸方屬於補腎溫陽的方劑,主要適用於腎陽虛弱、氣化不足引起的虛勞、消渴、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等症狀。需要注意的是,懷孕期間的相關病症,原因可能很複雜,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治療。

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李彣曰。方名腎氣丸者。氣屬陽。補腎中真陽之氣也。內具六味丸。壯腎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門火。以化膀胱之氣。則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腎氣丸也。

蛇床子散方。溫陰中坐藥。(脈經。作婦人陰寒。溫陰中作藥。蛇床子散主之。徐程魏尤金鑑並同。)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合。趙作令。是。)

白話文:

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必須找出病因才能治療。李彣說,「腎氣丸」這個方名,因為「氣」屬於陽,能補腎中真陽之氣。方中含有六味藥,能壯腎水,滋養小便的源頭;附子、桂枝能益命門火,化解膀胱之氣,這樣就能熏蒸津液,水道通暢,小便自然通利,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腎氣丸」。

「蛇床子散」這個方子,能溫暖陰中寒氣。脈經記載,婦人陰寒,溫暖陰中寒氣的藥方,用「蛇床子散」治療。徐程、魏尤、金鑑等人的說法都一樣。

取蛇床子仁一味,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白粉,混合均勻,做成棗子大小的丸子,用棉花包裹起來,自然溫熱。(合,趙本字作令,是。)

〔徐〕坐。謂內入陰中。如生產謂坐草之坐也。

〔程〕白粉。即米粉。借之以和合也。

〔尤〕陰寒陰中寒也。寒則生濕。蛇床子溫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濕也。此病在陰中。而不關臟腑。故但內藥陰中自愈。

案千金注云。坐藥。即下著坐導藥。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尤〕脈滑者濕也。脈數者熱也。濕熱相合。而系在少陰。故陰中即生瘡。甚則蝕爛不已。狼牙味酸苦。除邪熱氣疥瘡惡瘡。去白蟲。故取治是病。

案龔氏外科百效云。如因婦人子宮。有敗精帶濁。或月水未淨。與之交合。後又未洗。男子腎虛。邪穢滯氣。遂令陰莖連睪丸腫瘡。小便如淋。名陰蝕瘡。然婦人亦有之。據此則陰蝕。乃黴瘡之屬已。

白話文:

坐著的意思是指進入陰部內部,就像生產時坐在草地上的“坐下”一樣。 白粉指的是米糊,用來混合使用。 陰冷指的就是寒冷導致潮溼的情況,用蛇牀子來溫暖去除寒冷,並且與白粉一起幹燥消除溼氣。這種病症是在陰部內發生的,不涉及臟器的問題,所以只需要將藥物放入陰道就可以治癒了。 根據《千金方》中的註釋,“坐藥”就是下面提到的一種名爲“坐導藥”的藥品。 少陰脈跳動快速並且光滑的人,在陰部長瘡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陰部長出潰瘍並爛掉的話,可以用狼牙湯清洗治療。 脈搏光滑表示溼潤,脈搏快速則代表熱症,兩者結合在一起並在少陰部位發生問題就會引起陰部長瘡甚至潰爛不止。 狼牙味道酸甜,可以清除邪惡熱量、皮膚病以及惡瘡等疾病,還可以驅趕白色蟲類,因此被用於治療這類病症。 據《龔氏外科百效》記載:因爲女性子宮存在敗血帶濁或者月經沒有乾淨的情況下進行性行爲後沒有清潔身體,男性腎虛加上邪穢滯氣會導致陰莖連同睪丸腫脹長瘡,尿液像尿道炎症狀那樣出現疼痛感,這就是所謂的陰蝕瘡。然而這種情況不僅限於男性,婦女也會患上此類病症。根據這些情況來看,陰蝕屬於黴瘡這一類別。

狼牙湯方(外臺引千金云。療人陰蟲瘡方。案千金云。治陰中癢入骨困方。與外臺所引異。)

狼牙(三兩○千金作兩把)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外臺古今錄驗。婦人陰蝕。苦中爛傷。狼牙湯。

狼牙三兩。㕮咀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內苦酒。如雞子中黃一杯煎沸。適寒溫。以綿濡湯。以瀝瘡中。日四五度即愈。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

〔尤〕陰吹。陰中出聲。如大便失氣之狀。連續不絕。故曰正喧。穀氣實者。大便結而不通。是以陽明下行之氣。不得從其故道。而乃別走旁竅也。豬膏發煎。潤導大便。便通氣自歸矣。

白話文:

【狼牙湯方】(出自外臺引千金之藥方。用於治療男性陰部寄生蟲所致的瘡疹。千金記載的療法是針對男性陰部瘙癢且深入骨髓的困擾,與外臺引用的有所不同。)

狼牙(三兩,千金記載為「兩把」)

上一項材料。取四升水,煮至剩餘一半,再以綿布包裹筷子,將其浸泡在湯中,然後滴入男性陰部,每日進行四次。

外臺古今錄驗中提到,對於女性陰部腐蝕、內部疼痛的問題,使用狼牙湯方。

狼牙三兩,切碎後加四升水煮至剩餘一半,去渣後加入一杯雞蛋黃大小的酸醋,再煮沸,調至適宜溫度,以綿布沾濕湯液,滴入患處,每日約四到五次即可痊癒。

若出現胃氣下洩、陰部有異常氣息且聲音響亮的現象,這是因為穀物氣體過度充盈。需要使用油脂和藥材煎煮的方式來進行導引。

【特別注意】陰吹,指的是陰部發出的聲音,類似於大便失禁的情況,且持續不斷,因此稱為「正喧」。穀物氣體過度充盈時,會導致大便凝結不通暢,使得陽明經的下行氣流不能順利運行,反而轉而流向旁枝細節。使用豬油和藥材煎煮的方式,可以潤滑導引大便,使大便順暢,氣息自然回歸正常。

案金鑑云。膏發煎導之五字。當是衍文。此穀氣之實也之下。當有長服訶黎勒丸之六字。後陰下氣。謂之氣利。用訶黎勒散。前陰下氣。謂之陰吹。用訶黎勒丸。文義始屬。藥病相對。蓋訶黎勒丸。以訶黎勒固下氣之虛。以厚朴陳皮平谷氣之實。亦相允合。方錯簡在雜療篇內。此說未知是否。姑附之。

蕭氏女科經論云。按婦人陰吹證。仲景以為穀氣實。胃氣下泄所致。此之病機。有不可解。云來注云。胃實腸虛。氣走胞門。亦是隨仲景之文。而詮之也。夫人穀氣胃中。何嘗一日不實。而見陰吹之證者。未之嘗聞。千百年之書。其缺疑可也。予甲寅歲。遊峽右。有友吳禹仲來詢云。

白話文:

根據《金鑒》記載,"膏發煎導之五字"應該是衍文,"此穀氣之實也"下面應該接"長服訶黎勒丸"六字。後陰下氣,稱為氣利,使用訶黎勒散;前陰下氣,稱為陰吹,使用訶黎勒丸。這樣文義才通順,藥物和疾病也相对应。訶黎勒丸用訶黎勒來固下氣之虛,用厚朴陳皮來平谷氣之實,也相互配合。這個方子在雜療篇裡記載。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暫且附錄在此。

蕭氏《女科經論》說,婦人陰吹的症狀,仲景認為是穀氣實、胃氣下泄導致的。這種病機難以理解。注解說,胃實腸虛,氣走胞門,也是根據仲景的意思來解釋的。可是,女人穀氣在胃中,哪一天不是實的?但見陰吹症狀的,卻從未聽說過。千百年來的書籍,難免有遺漏和疑點。我在甲寅年遊覽峽右,朋友吳禹仲來詢問我,...

此鎮有一富室女。陰戶中時簌簌有聲。如後陰之轉失氣狀。遍訪醫者。不曉此何病也。予曰。陰吹證也。仲景之書有之。禹仲因嘆予之讀書之博。案陰吹非罕見之病。簡前年療一諸侯夫人患此證。尋為瘵。藥罔效而沒。

(發煎方見黃疸中。)

小兒疳蟲蝕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雄黃,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案本草綱目。二味等分。日。作月。)

〔程〕小兒胃中有疳熱。則蟲生。而牙斷蝕爛。雄黃味辛。葶藶味苦。辛苦能殺蟲故也。按張仲景有口齒論一卷。(案見宋藝文志。)今未之見。豈被處簡脫於此耶。而婦人方後。不應有小兒方也。

案玉函經第八卷末。亦載治小兒藥三方。蓋另有幼科書。而亡佚者。此類豈其遣方耶。

白話文:

這個鎮上住著一個富人家的小姐,她的陰部經常發出沙沙的聲音,就像肛門漏氣一樣。她四處求醫,但沒人知道她得了什麼病。我說:「這是陰吹症,仲景的書上有記載。」禹仲因此讚嘆我讀書廣博。其實陰吹症並不少見。前年我治過一位諸侯夫人的這種病,後來她得了瘵病,用藥無效就去世了。

(發煎方見黃疸中。)

(〔原注〕疑非仲景方。)

雄黃、葶藶

這兩種藥材磨成粉末。取臘月裡的豬油,用槐枝熔化,用棉花裹成四五個丸子,點上藥,用火烙製。(案本草綱目,兩味藥材等分,日,應作月。)

〔程〕小兒胃中有疳熱,就會生蟲,牙齒就會斷裂腐爛。雄黃味辛,葶藶味苦,辛苦能殺蟲,所以用它們來治療。據說張仲景有一卷《口齒論》(案見宋藝文志),現在已經不見了,難道它被簡略地寫在這裡了嗎?而且婦人方後面不應該出現小兒方。

案玉函經第八卷末,也記載了治療小兒的藥方三種。看來應該還有專門的幼兒科書籍,只是失傳了。這些方子可能是出自那些失傳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