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3.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

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趙本:「心火氣盛」下,更有「心火氣盛」四字;「肝氣盛」下,有「故實脾」三字,並是。)

〔程〕治未病者,謂治未病之臟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愚謂見肝補脾則可;若謂補脾則傷腎,腎可傷乎?火盛則傷肺,肺可傷乎? 然則肝病雖愈,又當準此法,以治肺治腎,五臟似無寧日也。 「傷」字當作「制」字看。 制之則五臟和平,而諸病不作矣。

〔尤〕按《素問》云:「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 肝應木而勝脾土,以是知肝病當傳脾也。 實脾者,助令氣旺,使不受邪,所謂治未病也。 設不知而徒治其肝,則肝病未已,脾病復起,豈上工之事哉? 肝之病,補用酸者,肝不足則益之以其本味也,與《內經》以辛補之之說不同。 然肝以陰臟而含生氣,以辛補者,所以助其用;補用酸者,所以益其體。言雖異,而理各當也。 助用焦苦者,《千金》所謂「心旺則氣感於肝」也。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者,《越人》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也。 「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類後人謬添註腳,編書者誤收之也。 蓋仲景治肝補脾之要,在脾實而不受肝邪,非補脾以傷腎、縱火以刑金之謂。 果爾,則是所全者少,而所傷者反多也。 且脾得補,而肺將自旺;腎受傷,必虛及其子,何制金強木之有哉? 細按語意:「見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辭。 「補用酸」三句,乃別出肝虛正治之法。 觀下文云:「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可以見矣。 蓋臟腑惟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臟邪惟實則能傳,而虛則不傳。 故治肝實者,先實脾土,以杜滋蔓之禍;治肝虛者,直補本宮,以防外侮之端。 此仲景虛實並舉之要旨也。 後人不察肝病緩中之理,謬執「甘先入脾」之語,遂略酸與焦苦,而獨於甘味,曲窮其說,以為是即治肝補脾之要妙。 昔賢云:「詖辭知其所蔽」,此之謂耶?

〔鑑〕中工不曉虛實,虛者瀉之,是為「虛虛」;實者補之,是為「實實」,非其義也。 上工知其虛實,補其不足,損其有餘,是其義也。

案: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云云。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並本條之義也。」 「傷腎」,《三因》引本經作「制腎」,程注蓋本於此。

白話文:

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問:上等的醫生能預防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答:治療未發病的道理是這樣的:發現肝臟有病,就知道肝氣會傳到脾臟,應該先補益脾臟。如果四季脾氣旺盛,就不容易受邪氣侵犯,因此不必刻意補益。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得臟腑之間的傳變,看到肝臟有病,不明白應該先補益脾臟,只顧著治療肝臟。治療肝病,應該用酸味藥物來補益,用苦味、焦味藥物來輔助,再用甘味藥物來調和。酸味入肝,苦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臟如果受損,會傷到腎臟;腎氣虛弱,則水液運行不暢;水液運行不暢,則心火過盛,進而傷肺;肺受損,則金氣運行不暢;金氣運行不暢,則肝氣更加旺盛,最後導致肝氣自行恢復。這就是治療肝病而補益脾臟的重要妙法。只有肝臟虛弱時才用此法,如果肝臟實證就不適用。經書說:「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這就是這個道理。其他臟腑的治療也以此類推。

有人認為,「治未病」指的是治療尚未發病的臟腑,而不是治療尚未生病的人。我認為看到肝臟有病而補益脾臟是可以的,但如果說補益脾臟會傷腎,腎臟真的會受傷嗎?心火旺盛會傷肺,肺臟真的會受傷嗎?這樣看來,即使肝病治癒了,還得按照這個方法治療肺和腎,五臟好像沒有一天能安寧。這裡的「傷」字應理解為「制約」或「調控」,調控好五臟,就能使五臟平和,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了。

另有人認為,《素問》記載邪氣侵犯人體時,是憑藉其旺盛之氣來攻克人體。肝屬木,能克脾土,因此肝病會傳到脾臟。補益脾臟,使脾氣旺盛,就能不受邪氣侵犯,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顧著治療肝臟,肝病還沒好,脾病又產生了,這怎麼是上等醫生的做法呢?治療肝病,用酸味藥物來補益,是因為肝臟不足,就用其本味來補充,這和內經中用辛味藥物來補益的說法不一樣。但是,肝臟是陰性臟器,卻具有生髮之氣,用辛味藥物補益,是為了增強其功能;用酸味藥物補益,是為了增強其物質基礎。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道理各有所指。用苦焦味藥物輔助,是《千金要方》中所說的「心氣旺盛則氣感於肝」;用甘味藥物調和,是《越人》書中所說的「損其肝者,緩其中也」。從「酸入肝」以下十五句話,疑似不是張仲景原文,像是後人錯誤添加的註腳,編書者錯誤收錄了。張仲景治療肝病而補益脾臟的要點,在於使脾氣旺盛而不受肝邪侵犯,而不是補脾傷腎,用火來克金。如果這樣做,保全的少,而受傷的多。而且,脾氣得到補益,肺氣自然旺盛;腎氣受損必然會影響到其子,怎麼能制約金氣而增強木氣呢?仔細分析語意,「見肝之病」以下九句,是回答上等醫生預防疾病的言論。「補用酸」以下三句,是另外提出的肝虛時的正確治療方法。下文說:「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由此可見。一般來說,只有臟腑虛弱才會受邪氣侵犯,而實證則不會。臟腑邪氣只有在實證的情況下才會傳變,虛證則不會傳變。因此,治療肝臟實證,應先補益脾土,以阻止邪氣蔓延;治療肝臟虛證,則直接補益肝臟,以預防外邪入侵。這就是張仲景虛實並舉的重要原則。後人沒有弄清楚肝病緩中之理,錯誤執著於甘味先入脾的說法,於是忽略了酸味和苦焦味,而只強調甘味,過度闡釋,認為這就是治療肝病補益脾臟的重要妙法。古人說:「從歪曲的言辭可以看出其所掩蓋的東西」,這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認為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得虛實,虛證瀉之,是為虛虛;實證補之,是為實實,這不是正確的道理。上等醫生懂得虛實,補益不足,瀉去有餘,這才是正確的道理。

《傷寒論》七十七難說:「經書上說:上等醫生治療未發病,中等醫生治療已發病,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治療未發病,就是發現肝臟有病,就知道肝氣會傳到脾臟,因此先補益脾氣,不讓其受肝邪侵犯,所以叫作治療未發病。 《傷寒論》八十一難說:「經書上說沒有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這和本條的道理一樣。關於「傷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引用本經作「制腎」,程注大概就是據此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