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4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4)

1.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近效方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外臺。此下。載甘草附子湯。主療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云云。三十餘字。)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徐〕腎氣空虛。風邪乘之。漫無出路。風挾腎中濁陰之氣。厥逆上攻。致頭中眩苦至極。兼以胃氣亦虛。不知食味。此非輕揚風劑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臟。白朮甘草。暖其土臟。水土一暖。猶之冬月井中。水土既暖。陽和之氣。可以立復。而濁陰之氣。不驅自下矣。

案外颱風頭眩門。所載近效白朮附子湯。有桂枝而無生薑大棗。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復煩者。將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即是甘草附子湯也。而此所載。去桂加朮附子湯。且煎法及分兩。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謬如此。蓋孫奇等失之不檢也。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尤〕腎之脈起於足。而入於腹。腎氣不治。濕寒之氣。隨經上入。聚於少腹。為之不仁。是非驅濕散寒之劑。所可治者。須以腎氣丸。補腎中之氣。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案外臺腳氣不隨門。載崔氏方。凡五條。第四條云。若腳氣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張仲景八味丸。方用澤瀉四兩。附子二兩。桂枝三兩。山茱萸五兩。余並同於本書。舊唐經籍志。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新唐藝文志。崔行功撰。)所謂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為仲景收錄崔氏之方。故詳及之。

千金方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案徐沈以厲風為癩。甚誤矣。外臺引刪繁肉極論曰。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與脾合。若脾病則肉變色。云云脾風之狀。多汗陰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不欲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厲風。是也。又案千金肉極門。

不見方云。方見七卷中。而今考之七卷中。腳氣門所載。越婢湯。有附子。故外臺肉極門。引千金。亦有附子。煎法後云。一名起脾湯。而腳氣門越婢湯方後注云。此仲景方。本云。越婢加朮湯。又無附子。胡洽云。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冷痰者。加白朮。蓋孫奇等。彼是湊合所錄。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近效方術附湯,治療風虛導致頭重、眩暈、痛苦難忍,並且食不知味,需要溫暖肌膚、補充中氣、益精氣。

組成: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製去皮)、甘草一兩(炙甘草)。

用法:上三味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薑五片、大棗一枚,水半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方義:腎氣虛弱,風邪乘虛而入,無處可逃,風邪挾裹腎臟中的濁陰之氣,逆流上攻,導致頭部眩暈、疼痛難忍,同時胃氣也虛弱,食不知味。這不是單純的祛風藥物所能治愈的,因此用附子溫暖水臟(腎),白朮、甘草溫暖土臟(脾胃)。水土皆溫,如同冬日井水回暖,陽氣和順,濁陰之氣自然下降。

原文考證:外台秘要中記載的近效白朮附子湯,含有桂枝,卻沒有生薑和大棗。原文記載的煎法及藥量與宋代版本有所不同,其差異之處令人費解,可能是孫思邈等人在編纂時有所疏漏。

崔氏八味丸,治療腳氣上行,少腹不仁(感覺遲鈍)。

組成: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薯蕷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炮製)、附子一兩(炮製)。

用法: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酒送服,每次十五丸,每日服用兩次。

方義:腎經起於足,入於腹。腎氣不足,濕寒之氣沿經絡上行,聚集於少腹,導致少腹不仁。這不能單純依靠驅除濕寒的藥物治療,需要用腎氣丸補益腎氣,以達到生陽化濕的目的。

原文考證:外台秘要中關於腳氣的記載,其中一條提到腳氣上行至少腹,少腹不仁者,服用張仲景的八味丸。但方劑用量與本書有所不同,說明書中所載崔氏八味丸與其他版本有所出入,可能由於後人整理時有所誤差。

千金方越婢加朮湯,治療肉極(一種兼有寒熱的病症),症狀表現為發熱時身體津液耗損,皮膚腠理開洩,伴有厲風(類似於皮膚病)和下焦腳弱。

組成: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用法:以上六味藥材,加水六升,先煎麻黃,去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若惡風者,可加附子一枚(炮製)。

方義:徐、沈將厲風誤認為癩病,是不正確的。外台秘要中引用的《刪繁肉極論》指出,肉極病主要與脾有關。脾主肌肉,脾病則肌肉顏色改變,多汗,陰液虧損,類似於傷寒,寒則虛,虛則身體沉重無力,四肢無力,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咳嗽,咳嗽時右脅下疼痛,肩背隱隱作痛,不能活動,這就是厲風。

原文考證:千金要方中肉極篇並未記載此方,此方可能來源於千金要方腳氣篇記載的越婢湯加附子,外台秘要中引用千金要方,也增加了附子。煎藥方法後注說此方又名起脾湯。而腳氣篇中越婢湯後注說此方為仲景方,名為越婢加朮湯,且不含附子。胡洽說,若惡風則加附子,多冷痰則加白朮。可見孫思邈等人在編纂時,可能將不同來源的方劑拼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