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43)
卷一 (43)
1.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沈〕靈樞云。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甚則不能言。不可治。故後人仿此而出方也。
〔尤〕痱者。廢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氣之擾。亦真氣之衰也。麻黃桂枝。所以散邪。人參當歸。所以養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乾薑。為復氣之需。乃攻補兼行之法也。
案漢賈誼傳云。闢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師古注。闢足病。痱風病也。聖濟總錄云。痱。字書病痱而發。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樓氏綱目云。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半身無氣營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廢。
或全廢。皆曰痱也。知是痱。即中風之謂。脈解篇。喑俳。即喑痱也。徐則謂痱者痹之別名。此說本喻氏法律。尤誤矣。外臺本方煎法後云。範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數。煮取多少。並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兩味。汪為東晉人。而其言如此。正知此亦仲景舊方。原本失載。
宋臣因而附之也。
虞氏醫學正傳云。金匱要略本方。有石膏當歸。無附子防風防己。愚案本方。石膏當歸。固不可無。而附子防風防己。尤不可缺。此恐傳寫者之脫簡耳。簡案續命湯。千金外臺所載。凡數十方。唯外臺。風身體手足不隨門。古今錄驗。小續命湯方中。附子石膏並用。虞氏之言。不可從。
王氏古方選注云。古今錄驗者。其方錄於竹簡。從古至漢。始刊於金匱附方中。續命者。有卻病延年之功。案十六國春秋。有盧循。遺劉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續命湯。又歐陽修有細為續命絲之句。可徵二字之謂延年矣。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千金賊風門云。仲景三黃湯。拘急。作拘攣。○三因云。兼治賊風。偏風。猥退風。半身不遂。失喑不言。)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心熱。千金作心中熱。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傳。八字。)
〔魏〕亦為中風正治。而少為變通者也。以獨活代桂枝。為風入之深者設也。以細辛代乾薑。為邪入於經者設也。以黃耆補虛。以熄風也。以黃芩代石膏。清熱。為濕鬱於下。熱甚於上者設也。心熱加大黃。以泄熱也。腹滿加枳實。以開鬱行氣也。氣逆加人參。以補中益胃也。
悸加牡蠣。防水邪也。渴加栝蔞根。以肅肺生津除熱也。大約為虛而有熱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則無熱可知。縱有熱。亦內真寒外假熱而已。云加附子。則方中之黃芩。亦應斟酌矣。此又為虛而有寒者言治也。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靈樞》記載,痱症的病人身上沒有疼痛感,四肢不能收縮,神智略微混亂,說話聲音微弱,嚴重時則不能言語,此病難治,後世醫生因此仿效而創造出治療的藥方。
痱症是指身體機能衰退,精神不能集中,筋骨無力。這不僅是邪氣侵擾的結果,也是正氣衰弱的表現。麻黃、桂枝可以散發邪氣;人參、當歸可以滋養正氣;石膏、杏仁增強散邪之力;甘草、乾薑則用於恢復元氣,此方是攻補兼施的治療方法。
據《漢賈誼傳》記載,「闢」指單側肢體的疾病,「痱」指單側肢體的疾病。《師古注》解釋,「闢」指足部疾病,「痱」指風邪引起的疾病。《聖濟總錄》記載,「痱」字書中解釋為皮膚病發作,指非正常的肉長在身體上,身體沒有疼痛感,四肢不能收縮,無力。《樓氏綱目》記載,「痱」指衰退,亦即偏枯症邪氣深入的表現,由於半身氣血運行不暢,故名偏枯,因手足廢棄不能收縮,或稱痱,或稱偏廢,或全廢,都稱為痱。知道是痱症,即是中風。 《脈解篇》中「喑俳」即「喑痱」。徐某認為痱是痹症的另一名稱,此說法源於喻氏的法律,是錯誤的。《外臺秘要》方劑煎法後記載,範汪方主治疾病及用水量、藥液熬煮量都相同,汪氏認為此方是仲景的藥方,原本缺少兩種藥材。汪是東晉人,卻這樣說,正說明此方是仲景舊方,原本失載,宋代的醫生才將其補上。
《虞氏醫學正傳》記載,《金匱要略》中此方有石膏、當歸,卻沒有附子、防風、防己。我認為此方石膏、當歸固然不可缺少,但附子、防風、防己更不可或缺,這可能是抄寫時遺漏了。關於續命湯,《千金方》、《外臺秘要》等書中記載有多種版本,只有《外臺秘要》記載:「風邪侵犯身體,手腳不靈活」。《古今錄驗》中,小續命湯方中同時使用附子與石膏。虞氏的說法不可信。
《王氏古方選注》記載,《古今錄驗》的藥方記錄在竹簡上,從古代到漢代,才開始刊載在《金匱要略》的附方中。續命湯有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十六國春秋》記載,盧循贈送劉裕益智粽,劉裕則回贈續命湯。歐陽修亦有「細為續命絲」的句子,可見「續命」二字指延年益壽。
千金三黃湯,治療中風引起的手足拘急,周身疼痛,煩熱心煩,惡寒持續數日,不想吃東西。(《千金要方》賊風門記載,仲景三黃湯中「拘急」作「拘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此方也治療賊風、偏風、半身不遂、失語等症。)
組成: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用法:以上五味,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微微出汗,第二次服藥後大量出汗。心熱者加加大黃二分;腹脹者加枳實一枚;氣逆者加人參三分;心悸者加牡蠣三分;口渴者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者加附子一枚。(心熱,《千金要方》作心中熱。《千金翼方》記載,一枚以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傳,八字。)
魏氏對中風的治療,以正治為主,少有變通。用獨活代替桂枝,是針對風邪深入的病症;用細辛代替乾薑,是針對邪氣入侵經絡的病症;用黃耆補益虛損,熄風;用黃芩代替石膏清熱,是針對下焦濕熱,上焦熱盛的病症。心熱加加大黃以瀉熱;腹脹加枳實以疏肝理氣;氣逆加人參以補益脾胃;心悸加牡蠣以防止水邪;口渴加栝蔞根以清肺生津除熱。總體而言,此方是治療虛熱證的藥方。先有寒者,即素體虛寒,素體虛寒則無熱可知,縱有熱,也是內寒外熱而已。加附子,則方中黃芩也應斟酌。此又是治療虛寒證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