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38)
卷四 (38)
1.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載本方云。治蟲齧心痛毒藥不止者。粉。乃用粳米粉。而千金諸書。藉以治藥毒。並不用鉛粉。蓋此方非殺蟲之劑。乃不過用甘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應驗之於患者。始知其妙而已。甘味蛔所喜。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
咋齧其汁。令人潤澤。可以節蛔蟲。人腹中蛔蟲。其狀如蚓。此消穀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此所以得甘味而平也。
千金方。解鴆毒。及一切毒藥不止。煩懣方。
即本方。粉。用粱米粉。(千金翼同。外臺。引翼。作白粱粉。聖濟總錄。用葛粉。楊氏家藏方。用綠豆粉。聖濟。名甘草飲。)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案柯氏來蘇集。作此非臟寒。蛔上入膈。非也。)
〔尤〕蛔厥。蛔動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動而上逆。則當吐蛔。蛔暫安而復動。則病亦靜而復時煩也。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蟲性喜溫。臟寒則蟲不安而上膈。蟲喜得食。臟虛則蛔復上而求食。故以人參姜附之屬。益虛溫胃為主。而以烏梅椒連之屬。苦酸辛氣味。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鑑〕李彣曰。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味辛。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於上。得辛則伏於下也。然胃氣虛寒。人參附子。以溫補之。吐亡津液。當歸以辛潤之。則蛔厥可愈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案此方。主胃虛而寒熱錯雜。以致蛔厥者。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而有胃虛以偏於寒而動蛔者。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主之。(即理中湯。加烏梅花椒。出全生集。)而有胃不虛以偏於熱而動蛔者。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黃連。黃柏。枳實。烏梅。川椒。出傷寒辨注。)此各取本方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對證施之。皆有奇效。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這方子記載說,治療蟲子咬噬心痛,毒藥停滯不止的症狀。方子裡的「粉」,指的是粳米粉。而《千金方》等醫書,用它來治療藥物中毒,並不用鉛粉。因為這個方子並不是殺蟲的藥劑,只是用一些溫和安胃的藥材,讓蛔蟲安靜下來。在患者身上驗證之後,才知道它的妙用。甘味是蛔蟲喜歡的,正如《東方朔神異經》記載:南方有甘蔗林,高百丈,圍三尺八寸,節短汁多,甜如蜜。蟲子啃食甘蔗汁,使人潤澤,也能抑制蛔蟲。人肚子裡的蛔蟲,形狀像蚯蚓,是消化食物的蟲子,多了會傷人,少了則穀物消化不良。甘蔗能使蛔蟲數量減少,凡是甘蔗類的都一樣,所以能用甘味來平息蛔蟲。
《千金方》治療鴆毒及一切毒藥停滯不止,煩悶的方子,就是這個方子,粉是用粱米粉。(《千金翼方》相同,《外臺秘要》引用《千金翼方》,作白粱粉;《聖濟總錄》用葛粉;楊氏家藏方用綠豆粉;《聖濟總錄》稱為甘草飲。)
蛔蟲引起的厥逆,應該讓患者嘔吐出蛔蟲,讓病人休息,但過一會兒又會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臟腑寒冷,蛔蟲上逆入膈,所以煩躁,不久又會停止。吃了東西又嘔吐,又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跑出來,病人會自己吐出蛔蟲。(按:柯氏《來蘇集》認為這不是臟腑寒冷,蛔蟲上逆入膈,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蛔蟲引起的厥逆,蛔蟲活動而引起厥逆,心痛、吐涎、手腳冰冷。蛔蟲活動上逆,就應該讓患者嘔吐出蛔蟲。蛔蟲暫時安靜下來,又開始活動,則病情也會時好時壞。那麼,蛔蟲為什麼時而安靜時而上逆呢?因為蟲子喜歡溫暖,臟腑寒冷,蟲子就會不安分地上逆到膈部;蟲子喜歡吃東西,臟腑虛弱,蛔蟲又會上逆尋找食物。所以,用人參、生薑、附子等藥物,益氣溫胃為主;而用烏梅、椒、連等藥物,苦酸辛辣的味道,可以阻止蛔蟲上逆。
蛔蟲引起的厥逆,用烏梅丸治療。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製),川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人參、黃柏(各六兩)
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混合調製。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去核,蒸煮,用五升米煮飯,飯熟後搗成泥,和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蜜,杵二千下,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禁忌生冷滑膩臭味的食物。
李彣說: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味辛。蛔蟲遇到酸味就停止,遇到苦味就安靜,遇到甘味就上逆,遇到辛味就下伏。但是胃氣虛寒,用人參、附子溫補;吐瀉津液,用當歸辛溫潤補,這樣蛔蟲引起的厥逆就可以治癒了。(詳見《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這個方子,主治胃虛寒熱錯雜,導致蛔蟲引起的厥逆,所以藥物也採用寒熱錯雜的藥材來治療。如果胃虛偏寒而蛔蟲活動,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治療。(就是理中湯,加烏梅、川椒,出自《全生集》);如果胃不虛而偏熱而蛔蟲活動,汪琥制定清中安蛔湯治療。(黃連、黃柏、枳實、烏梅、川椒,出自《傷寒辨注》)。這些方子都取本方的一半,來治療其偏倚之症,對症施治,都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