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四 (3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7)

1.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尤〕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靈經脈篇云。肝足厥陰所生病者。狐疝。葛氏傷寒直格云。狐疝。言狐者。疝氣之變化。隱見往來。不可測如狐也。

陳氏三因云。寒疝之氣。注入㿗中。名曰狐疝。亦屬㿗病。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程〕別錄云。蜘蛛。治大人小兒㿉。㿉。疝也。其性有毒。服之能使人利。得桂枝。引入厥陰肝經。而治狐疝。

雷斆炮炙論云。蜘蛛凡使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並薄小者。以上皆不堪用。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真也。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藥中用之。今之方法。若仲景炒焦用。全無功矣。王氏古方選注云。蜘蛛。性陰而厲。其功在殼。能泄下焦結氣。

桂枝。芳香入肝。專散沉陰結疝。陰狐疝偏有大小。時時上下。如狐之出入無定。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滑。為狐疝氣。推仲景之意。亦謂陰狐疝氣。是陰邪挾肝風。而上下無時也。治以蜘蛛。如批卻導窾。蜘蛛。本草言有毒。人咸畏之。長邑宰林公諱瑛。山海衛人。壯年調理。

方用之多年。炙熟其味鮮美。恆得其功。本草言有毒者。南北所產不同耳。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尤〕腹痛脈多伏。陽氣內閉也。或弦者。邪氣入中也。若反洪大。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乃蛔動而氣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如下條所云。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

〔程〕巢元方曰。蛔蟲長五寸。至一尺。發則心腹作痛。口喜唾涎及清水。貫傷心則死。靈樞經曰。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是以令人吐涎也。心痛者。非蛔蟲貫心。乃蛔蟲上入胃脘。即痛。下入胃中即止。是以發作有時也。若毒藥不能止。用甘草粉蜜湯。從其性以治之。

〔尤〕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齧。時時上下是也。發作有時者。蛔飽而靜則痛立止。蛔飢求食則痛復發也。毒藥。即錫粉雷丸等。殺蟲之藥。毒藥者折之。以其惡也。甘草粉蜜湯誘之。以其所喜也。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趙及諸本無重字),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案粉。諸注以為鉛粉。尤云。誘使蟲食甘味既盡。毒性旋發。而蟲患乃除。此醫藥之變詐也。此解甚巧。然古單稱粉者。米粉也。釋名云。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說文。粉。敷面者也。徐曰。古敷面。亦用米粉。傷寒論。豬膚湯。所用白粉。亦米粉耳。故萬氏保命歌括。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陰囊疝氣,是寒濕侵襲陰部,導致睪丸患病。病症可能出現在左側或右側,大小不一,位置或高或低,發作時間不定,故名為狐疝。蜘蛛有毒,服用能通便,與桂枝辛溫之性相合,能進入陰部,驅除寒濕之氣。

《靈樞·經脈》篇說,肝足厥陰經受病則會出現狐疝。《葛氏傷寒直格》說,狐疝之所以稱為「狐」,是因為疝氣變化莫測,隱現往來,如同狐狸般難以預料。

《陳氏三因》說,寒疝之氣注入陰囊,稱為狐疝,也屬於陰囊疾病。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焙乾),桂枝半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八分之一匕,溫開水送服,每日服用兩次。也可製成蜜丸服用。

《名醫別錄》記載,蜘蛛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疝氣,其性有毒,服用能通便。與桂枝同用,能引藥入厥陰肝經,治療狐疝。

《雷斆炮炙論》說,使用蜘蛛時,不要用五彩斑斕的、身上長刺毛的、瘦小的蜘蛛,這些都不合格。要用在屋子西南角結網、身體小而屁股大的、腹部有蒼黃色膿液的蜘蛛才是真品。使用時要去掉蜘蛛的頭足,研磨成膏狀,再加入藥物中使用。現在的方法,像仲景所說的炒焦法,完全沒有效果。《王氏古方選注》說,蜘蛛性陰而峻烈,其功效在於其殼,能瀉下焦鬱結之氣。

桂枝芳香,入肝經,專門疏散陰寒凝滯而引起的疝氣。陰囊疝氣常常大小不定,時高時低,像狐狸一樣出沒無常。《四時刺逆從論》說,厥陰經脈滑利則為狐疝氣,推測仲景的意思,也是指陰囊疝氣是陰邪挾肝風,導致病症時高時低,不定時發作。用蜘蛛治療,如同撥開阻塞,引導氣血流通。雖然本草書中說蜘蛛有毒,人們都害怕它,但林瑛先生(山海衛人)壯年時調治疾病,多年服用此方,炙熟後味道鮮美,而且一直有效。本草書中說蜘蛛有毒,可能是因為南北所產的蜘蛛不同。

問:病人腹痛且有蟲症,脈象如何區別?

答:腹痛的脈象應當沉伏。如果脈象弦而反洪大,則是有蛔蟲。

腹痛的脈象多為沉伏,這是陽氣內閉的表現;如果脈象弦,是邪氣入侵的表現;如果脈象反洪大,則不是正氣與外邪的病症,而是蛔蟲蠕動導致氣逆。但必須同時伴有吐涎、心痛等症狀,如同下條所說,才能確診。

蛔蟲病會讓人吐涎、心痛,發作時間不定。如果毒藥不能止痛,則可用甘草粉蜜湯治療。

巢元方說,蛔蟲長五寸到一尺,發作時心腹疼痛,口吐涎水或清水。如果蛔蟲穿破心臟,則會死亡。《靈樞經》說,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穴開,所以涎水下流,讓人吐涎。心痛並不是因為蛔蟲穿破心臟,而是蛔蟲上入胃脘而痛,下入胃中則止痛,所以發作時間不定。如果毒藥不能止痛,則用甘草粉蜜湯,順著蛔蟲的特性來治療。

吐涎,就是吐出清水;心痛,痛如咬齧,時高時低,發作時間不定,這是因為蛔蟲飽了就安靜,疼痛即止;蛔蟲飢餓覓食,疼痛又會發作。毒藥,指錫粉雷丸等殺蟲藥。毒藥是攻伐之法,因其毒性而制之;甘草粉蜜湯是誘導之法,因其甘味而誘之。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米粉一兩,蜜四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加入米粉、蜂蜜,攪拌均勻,煎成稀粥狀,溫服一升,痊癒即止。

按:粉,諸家註釋都認為是鉛粉,尤氏則說,誘使蟲子吃盡甘味後,毒性就會發作,蟲患也就消除了。這是藥物運用上的巧妙之處。但古代單稱“粉”者,是指米粉。《釋名》說,“粉”是“分”的意思,把米研磨使之分散。《說文》說,“粉”是敷在臉上的東西。徐氏說,古代敷面也用米粉。《傷寒論》中豬膚湯所用的白粉也是米粉。所以萬氏《保命歌》概括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