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六 (2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3)

1.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蓼。和生魚食之。令人奪氣陰咳疼痛。(咳。程金鑑。作核。是。)

〔程〕生魚。鮓之屬。合食則相犯。令人脫氣陰核痛。

〔鑑〕陰核痛。亦濕熱致病耳。

案千金云。黃帝書曰。食蓼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令人脫氣陰核痛求死。又黃帝云。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陰核疼求死。陰核。即陰丸也。

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惡邪病。(千金。黃帝云。)

〔程〕芥菜。昏人眼目。兔肉。傷人神氣。合食必為惡邪之病。

小蒜多食。傷人心力。

〔程〕小蒜。辛溫有小毒。發痼疾。多食氣散。則傷心力。

食躁或躁方。(或。趙徐作式。)

豉。濃煮汁飲之。

〔程〕豉汁。雖能解毒。而躁字有誤。

〔鑑〕食躁或躁者。即今之食後時或噁心。欲吐不吐之病也。故以豉湯吐之。

鉤吻。與芹菜相似。誤食之殺人。解之方。(〔原注〕肘後云。與茱萸食芹相似。○今本肘後。芹。作芥。無茱萸二字。千金引肘後云。鉤吻茱萸食芥。相似。外臺引肘後云。鉤吻與食芹相似。肘後又云。此非鉤吻。)

薺苨(八兩)

上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原注〕鉤吻生地旁無他草。其莖有毛。以此別之。○案此注千金外臺。引肘後。接前與食芹相似為一條。千金云。煮取三升。冷如人體。服五合。日三夜二。凡煮薺苨。惟令濃佳。肘後外臺。無此文。)

案外臺。引肘後又云。此多生籬埒水瀆邊。絕似茶。人識之無敢食。但不知之。必是鉤吻。按本草。鉤吻。一名野葛。又秦鉤吻。乃併入藥用非此。又一種。葉似黃精。唯花黃莖紫。亦呼為鉤吻。不可食。故經方。引與黃精為比。言其形色相似也。本經所謂與芹菜相似者。別是一種。

陶氏於本草。則云鉤吻是毛茛。而於肘後。則云此非鉤吻。蓋以蔓生者為鉤吻。以似芹者為毛茛耶。唐本注。已辨其非。當考本草。蓋鉤吻有數種。故古人所說不一者。以其所見各不同也。今以此間所有考之。藤本之外。草本木本黃精葉。及芹葉。凡五種。皆見有俚人誤食中毒者。

則知當據各書所論。而辨其物也。若欲強併為一草。則謬矣。

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之。令人狂亂。狀如中風。或吐血。治之方。

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程〕薺苨。甘草。解百藥毒。

蘇敬唐本注云。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也。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葉圓而光。生水旁。有毒。蟹多食之。案此草生水旁。其毒如莨菪。故名之水莨菪。蘇氏以為毛茛。引百一方。此豈水茛下脫菪字耶。外臺。引肘後亦云。食蟹中毒。或云。是水茛所為。時珍不辨茛莨。作水茛。

附於釋名中。恐疏。案莨音浪。茛音艮。云葉圓而有光。則水莨菪。即是石龍芮。而毛茛。葉有毛而無光。

白話文: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

蓼草不可與生魚一起食用,否則會導致氣血受損,咳嗽疼痛。生魚,尤其是醃製的魚類,與蓼草一起食用會互相衝突,令人氣虛,陰部疼痛。陰部疼痛也是濕熱引起的疾病。

據《千金方》記載,《黃帝內經》說,食用過多的蓼草有毒,會引起心痛;和生魚一起食用,會讓人氣虛,陰部疼痛,甚至想死。同樣,《黃帝內經》也說,食用大量蒜和生魚,會令人氣虛,陰部疼痛,想死。“陰核”指的是陰囊。

芥菜不可與兔肉一起食用,否則會導致惡性疾病。芥菜會使人眼睛昏花,兔肉會損傷人的元氣,兩者一起食用必定會導致惡性疾病。

食用過量的小蒜會損傷人的心力。小蒜辛溫,略帶小毒,容易誘發舊疾,食用過多則氣散,傷及心力。

食用後感到不適,可用豉汁(豆豉煮成的汁)飲用以緩解。雖然豉汁能解毒,但“躁”字可能寫錯了。“食躁或躁”指的是現代人常說的飯後噁心、想吐吐不出的症狀,所以用豉湯來催吐。

鉤吻與芹菜長得很像,誤食會致死。解毒的方法是用薺菜煮水服用。鉤吻多生長在籬笆、溝渠邊,極像茶葉,認識它的人不敢食用,但若不認識,很容易誤食。根據《本草綱目》,鉤吻又名野葛、秦鉤吻,可以入藥,但這並非文中所指的鉤吻。還有一種鉤吻,葉子像黃精,但花是黃色的,莖是紫色的,也叫鉤吻,不可食用。古方中將鉤吻與黃精作比較,說明它們外形相似。而《本經》中所說的與芹菜相似的鉤吻,又是另一種。

陶弘景在《本草綱目》中說鉤吻是毛茛,但在《肘後方》中卻說那不是鉤吻。可能是將蔓生的稱為鉤吻,而像芹菜的稱為毛茛。唐本注已經辨明了其非,應該參考《本草綱目》。鉤吻有好幾種,所以古人記載不一,是因為他們所見各不相同。現在根據各地所見考證,藤本的、草本的、木本的,以及葉像黃精、葉像芹菜的,共有五種,都曾有鄉民誤食中毒。

因此,必須根據各書的論述來辨別其物,若強行將其歸為一種植物,那就是錯誤的。

有些蔬菜中含有水莨菪,葉子圓而光滑,有毒,誤食會讓人精神錯亂,像中風一樣,或者吐血。解毒的方法是用甘草煮水服用。薺菜和甘草都能解百藥之毒。

蘇敬在唐本注中說,毛茛是有毛的石龍芮。而《百一方》中說,有些蔬菜中含有水茛,葉子圓而光滑,生長在水邊,有毒,螃蟹經常食用。這種草生長在水邊,毒性像莨菪,所以稱之為水莨菪。蘇敬認為它是毛茛,並引用《百一方》,難道是水茛之下少寫了“菪”字?《外台秘要》引用《肘後方》也說,食用螃蟹中毒,可能是水茛引起的。李時珍不辨茛與莨,寫作水茛。

附於釋名之中,恐怕疏漏。莨音浪,茛音艮。葉子圓而光滑,那麼水莨菪就是石龍芮,而毛茛的葉子有毛,不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