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7)

1. 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其面目。外臺無目字。脈經。千金外臺。並無甘草二字。然方則載甘草瀉心湯。巢源外臺。喝作嗄。○案字書。喝。於遏切。音餲。嘶聲。嗄。先齊切。音西。聲破曰嗄。)

〔程〕此證因傷寒而變斯疾。故初得猶狀傷寒。病後猶腸胃空虛。而有熱則蟲上下作。蟲上作。則蝕咽喉為惑。蟲下作。則蝕二陰為狐。靈樞經曰。蟲動則令人悗心。是以起臥不安。雖默默欲眠。而目不得閉。蟲聞食臭。則求食。故惡聞食臭。而不欲飲食也。蟲動胃虛。則面目之色無定。是以乍赤乍黑乍白也。

〔徐〕毒盛在上。蝕於喉為惑。謂熱淫如惑亂之氣。感而生惑也。毒偏在下。侵蝕於陰為狐。謂柔害而幽隱。如狐性之陰也。蝕者。若有食之。而不見其形。如日月之蝕也。

〔尤〕狐惑蟲病。即巢氏所謂䘌病也。蓋雖蟲病。而能使人惑亂而狐疑。故曰狐惑。至生蟲之由。則趙氏所謂濕熱停久。蒸腐氣血。而成瘀濁。於是風化所腐。而成蟲者當矣。甘草瀉心。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

〔鑑〕狐惑。牙疳下疳等瘡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每因傷寒病後餘毒。與濕䘌之為害也。或生斑疹之後。或生癖疾下利之後。其為患亦同。甘草瀉心湯。必傳寫之誤也。姑存之。

醫說云。古之論疾。多取像取類。使人易曉。以時氣聲嗄咽乾。欲睡復不安眠。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

郭白雲云。狐惑。䘌病。多因醫者汗吐下太過。又利小便。重亡津液。熱毒內攻。臟腑焦枯。蟲不得安。故上下求食。亦有不發汗。內熱焦枯而成者。凡人之喉及陰肛。比他肌肉津潤。故蟲緣津潤而食之。䘌病又不止因傷寒而成。多自下感。或居濕地。或下利久而得。當於䘌中求之。

案此說極是。但至言蟲不得安。上下求食。豈有此理。蝕是蝕爛之義。濕熱鬱蒸所致。非蟲實食喉及肛之謂也。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案據傷寒論當有炙字),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半夏(半升○案趙本作半斤非),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案據傷寒論當有擘字)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案據傷寒論。味下脫以字。三服下。外臺。有兼療下利不止。心中愊愊。堅而嘔。腸中鳴者方。十八字。)

案竇氏瘡瘍全書。李氏醫學入門。並用三黃瀉心湯。蓋因脈經單作瀉心湯耶。三黃瀉心湯。吐衄篇。稱瀉心湯。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巢源。干下。有此皆由濕毒氣所為也九字。)

蝕於肛者。雄黃熏之。(千金外臺。肛下有外字。程本黃下有散字。)

雄黃

白話文:

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本文討論一種疾病,其症狀包括面部顏色變化不定,聲音嘶啞,咽喉乾燥,睡不安穩,以及肛門或咽喉部位潰爛。古籍記載中對此病的描述和處方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此病源於傷寒之後,腸胃虛弱,體內有熱,導致蟲子在體內活動,侵蝕咽喉(惑)或肛門(狐),造成患者焦躁不安,睡眠困難,並伴隨對食物氣味的反感和飲食減少。面部顏色變化不定是因蟲子活動和胃虛弱所致。

也有人認為此病是由於毒素積聚,侵蝕咽喉或肛門所致。毒素在上則侵蝕咽喉,毒素在下則侵蝕肛門。這種侵蝕如同日月蝕一樣,肉眼看不見卻能造成損害。

另有人將此病與巢氏所說的「䘌病」相類比,認為雖然是蟲病,但會使人迷惑、猶豫,故稱「狐惑」。病因可能是濕熱久留,腐敗氣血,形成瘀濁,進而化生為蟲。甘草瀉心湯能運化中氣,使濕熱消散,並能殺蟲。

也有人指出,「狐惑」是古代牙疳、下疳等瘡瘍的古稱,現代則多稱之為疳。下疳指肛門潰爛,牙疳指咽喉潰爛、牙齦腐爛、脫牙、穿腮破唇等。此病常發生在傷寒之後,或斑疹、癖疾、下痢之後。甘草瀉心湯的記載可能為誤傳,但仍保留此方。

古人論病多以形象比喻,方便理解。因時氣、聲音嘶啞、咽喉乾燥、想睡卻睡不安穩,即為狐惑,因為狐性多疑。

另有人認為,狐惑或䘌病多因醫生汗吐下法過度,導致津液耗損,熱毒內侵,臟腑枯竭,蟲體不安,因而上下求食。也有不發汗,內熱焦枯而致病的。由於喉嚨和肛門部位比其他肌肉更濕潤,蟲子容易在此處滋生。䘌病不只因傷寒引起,也可能因感受寒濕或久瀉而發病。

以上論述雖多,但「蟲子不安,上下求食」之說並不合理,應理解為濕熱鬱積所致的潰爛,而非蟲子實際啃食喉嚨和肛門。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應為炙甘草)、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半夏(半升,非半斤)、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應為擘大棗)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另有記載此方可治療下痢不止、心中煩躁、嘔吐、腸鳴等症。

其他文獻中也有使用三黃瀉心湯的記載,可能是因為脈經中單獨記載了瀉心湯的緣故。

下部潰爛可用苦參湯洗滌;肛門潰爛可用雄黃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