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六 (5)
卷六 (5)
1. 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以左角為陽氣之所在。五絡之所繞。五絡皆竭。故剔其五絡之血餘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藥力而行氣血也。
肘後云屍厥之病。卒死而脈猶動。聽其耳中。循循如嘯聲。而股間暖是也。耳中雖然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屍蹶救之。巢源云。屍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合。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暖者是也。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方。(肘後無方名。冠張仲景諸要方六字。三因名追魂湯。〔原注〕千金方云。主卒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捉㩉肩引之。藥下。復增取一升。須臾立愈。○案千金無脈。作死一字。無拗字。捉㩉。作捉踏。取下有盡字。)
麻黃(三兩去節一方四兩○肘後千金翼用四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甘草(一兩炙〔原注〕千金。用桂心二兩。○案外臺。引肘後。療中惡短氣欲絕方。用桂心二兩。今本肘後。不用桂。)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外臺。引肘後云。通療諸昏客忤良。集驗。張文仲備急同。)
〔徐〕凡卒死及客忤死。總是正不勝邪。故陽氣驟閉而死。肺朝百脈為一身之宗。麻黃杏仁。利肺通陽之君藥。合炙甘以調中。故為救卒死主方。名曰還魂湯。著其功也。
〔鑑〕中惡客忤。便閉裡實者。仲景用備急丸。可知無汗表實者。不當用備急丸通里。當用還魂湯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諸陰氣也。通表者。扶諸陽氣也。昧者不知。以麻黃為入太陽發汗之藥。抑知不溫覆取汗。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陽氣通動。魂可還矣。
又方(肘後。冠張仲景諸要方。外臺引肘後。)
韭根(一把),烏梅(二七個○肘後作二十個),吳茱萸(半升炒○肘後作半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櫛內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水一斗。外臺。作勞水一升。)
〔徐〕韭根有薤白之功。烏梅有開關之力。吳茱萸能降濁陰。陰降而關開。則魂自還。故亦取之。然櫛浮則生。沉則死。蓋櫛為本人日用之物。氣之所及也。浮則其人陽氣未絕。沉則久已有陰無陽。故主死。然仍分飲之。信櫛無寧信藥耳。
〔程〕方亦可解。而櫛之浮沉。則不可解也。
肘後云。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於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治亦殺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謂客氣犯人也。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忿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救。外臺。作仲景云三字。忿。趙本外臺。作陰。為是。○案巢源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治。
白話文:
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以左耳為陽氣所在之處,也是五絡環繞的地方。若五絡皆虛竭,則需剔除五絡中的餘血來治療。以酒送服藥物,可以增強藥力,促進氣血運行。
肘後方記載,屍厥病症,患者猝死,但脈搏仍跳動,且聽其耳中,有循循如嘯聲,股間溫熱,便是此症。雖然耳中有嘯聲,脈搏仍在跳動,仍應以治療屍厥的方法救治。巢源曰:屍厥乃陰氣逆亂所致,因陽脈驟然下墜,陰脈驟然上升,陰陽分離,榮衛不通,真氣紊亂,外邪乘虛而入,其狀如死,但尚存微息而不穩定,脈搏尚在跳動,但身體已無知覺,聽其耳內,有循循如嘯之聲,股間溫熱,便是此症。
治療猝死、客忤而死的方劑,以還魂湯為主。 (肘後方無方名,冠以「張仲景諸要方」六字,三因方名為追魂湯。千金方記載,主治卒中、忤鬼擊、飛屍、諸種突然昏迷、氣絕無知覺,或已無脈,口噤不能張開,需先服用去齒下湯。若湯藥下嚥困難,則需將病人頭髮分開左右,捉住其肩膀拉引,待藥物下嚥後,再加服一升藥液,片刻即可痊癒。千金方中,「無脈」作「死」字,「拗」字作「踏」,「取下」後有「盡」字。)
方劑組成:麻黃(三兩,去節,一說四兩;肘後方、千金翼方用四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炙甘草(一兩;千金方用桂心二兩;外台引肘後療中惡短氣欲絕方,用桂心二兩,今本肘後方不用桂心)。
以上三味藥,用水八升,煎煮取三升,去渣,分服。可通治各種感邪忤逆之症。(外台引肘後方云:通治諸昏迷客忤,療效甚佳;集驗方、張文仲備急方同。)
徐氏註釋:凡卒死及客忤而死,皆因正氣不勝邪氣,陽氣驟然閉塞而死。肺朝百脈,為一身之主,麻黃杏仁,為利肺通陽之君藥,配以炙甘草調和脾胃,故為救治猝死的首選方劑,名曰還魂湯,此乃其功效所在。
鑑氏註釋:中惡、客忤,伴有便秘裡實者,仲景用備急丸;可知無汗、表實者,不應使用備急丸通利腸胃,當用還魂湯通暢肌表。通裡者,抑制陰氣;通表者,扶助陽氣。不明此理者,以為麻黃只可發汗於太陽經,不知不溫覆取汗,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陽氣通暢,魂魄即可歸位。
又一方:(肘後方,冠以「張仲景諸要方」,外台引肘後方)
方劑組成:韭根(一把)、烏梅(二十七個;肘後方作二十個)、吳茱萸(半升,炒;肘後方作半斤)。
以上三味藥,以水一斗煎煮,以病人日常使用的木梳放入藥液中,煮沸三次,木梳浮則生,沉則死。煮取三升,去渣,分飲。(外台方中,水一斗,作「勞水一升」)。
徐氏註釋:韭根有薤白之功,烏梅有開關之效,吳茱萸能降濁陰。陰氣下降,關竅通利,則魂魄自歸。故用此方。然木梳浮則生,沉則死,蓋因木梳為病人日常之物,氣息所及,浮則陽氣未絕,沉則久已陰氣盛而無陽氣,故主死。然仍分飲藥液,信木梳不如信藥也。
程氏註釋:此方亦可理解,但木梳之浮沉,則不可解。
肘後方記載,客忤,乃中惡之類,多發生於道途、門外,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衝胸臆,不立即治療亦可致死。又云:「客」為外邪,「忤」為犯,謂外邪犯人。
治療自縊而死,旦至暮,雖已冰冷,仍可治療;暮至旦,則較難治療,恐因怒氣盛故。然夏日夜晚短於白天,且天氣炎熱,仍應可治療。又云:心下若微溫,一日以上,仍可治療。治療方劑:(外台方中,將「救」字改為「仲景云」,「忿」字改為「陰」)。 巢源曰:自縊而死,旦至暮,雖已冰冷,仍可治療;暮至旦則難治。